
文|十三姐
三個已經從北大畢業10年的已婚女人,貼着“北大女生”的标簽跟日本泰鬥級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教授聊“女性主義”。
看完她們的對談視訊後我感受有三:
1. 學曆代表不了一個人的見識和格局。
2. 我同意網友用“絕望的文盲”來形容這三個“北大女生”,但是對于“三個子宮對話一顆大腦”這樣的評價我覺得有些惡毒了。其實這三位可能代表了中國大多數,無非就是傳統社會架構下被裹挾了的大腦,但也是大腦。不能因為水準有限,就去把人家形容為生育器官。
3. 不要給北大所有女生扣帽子,隻想提醒各高校叮囑一下學生:“以後出去丢人現眼别說是為師的徒弟”。
我總結她們的這段對談,與其說是四個女人在聊“女性主義”,不如說這是一場“一位女性主義者與三位男性主義者的雞同鴨講”。
沒錯,這三位北大畢業的女人,怕是自己都沒意識到自己是正兒八經的男性主義者。為什麼這麼說,看下去就知道了。
先說說上野千鶴子是誰。就說幾個關鍵詞吧,“家暴”、“性騷擾”、“無償勞動”(一般用于全職主婦),都是通過上野千鶴子的推動才在日本普及開來、成為了現象級社會學名詞的。
跟這樣一位人物對話,首先要做點功課吧?但不知這三位“北大女生”哪來的優越感,問出來的問題就跟地攤上批發來的一樣,一個比一個廉價又尴尬。
問到上野千鶴子為什麼20歲出頭就決定不結婚:
「為什麼你在20歲出頭就對婚姻沒有興趣了,是因為被男性傷害過嗎?還是原生家庭的影響?」
好家夥,說得好像沒被男性傷害過也沒有原生家庭問題的女人,就不可以選擇不結婚。
這是滿腦子都是男性主義決定論造成的——女人的行為都是被男性或由男性主導的社會環境所決定的,不結婚要麼是被男人傷害過,要麼是原生家庭爸爸對媽媽不好......
就挺冒犯的,我看得都開始牙疼了。
「對你來說結婚是完全不可能的還是對方某些條件不符合?」
很好,又浪費了一次有效提問機會。
一個女性主義議題的訪談,非要糾纏在結不結婚、為啥不結婚這種話題上不放,不知她們是想顯得自己可愛還是幼稚......
「上野老師會有戀愛腦的瞬間嗎?」
真的問不出任何一個有深度的問題,上野老師有沒有戀愛腦,對大家有指導和引領作用嗎?
最令我感到擰巴的是這位女士在談論“自己結婚的理由”時,用了兩個“邏輯”。第一個邏輯是:
哦?我開始懷疑她真的有邏輯嗎。
父母婚姻不好,但她認為憑自己的能力婚姻會幸福,而原因隻是因為她“看了非常多的影視作品”......
既然标榜“北大”身份,就好好讀幾本像樣的書或有深度的教程去了解婚姻、社會和人性吧。這邊推薦看看Karan Horney的女性心理學先打個底,喜歡東方女性的話,推薦看伊藤比呂美的一些作品,上野老師或許還認識她。
總之以後出去别再說是跟着影視劇找到了婚姻的自信。
一個能從父母不幸福的原生家庭裡勇敢走出來、自信地駕馭婚姻的女人,突然又表示害怕30歲的時候來自老家親戚的閑言碎語的壓力。
我隻佩服這位部落客會踩流量的紅利,一邊把自己包裝成勇敢接受婚姻的賢妻良母,一邊又把自己說成是社會對女性狹隘要求的受害者。
反正自己結婚生子是合理的、自洽的、勇敢的、清醒的;别人不結婚是要麼被男人傷害過要麼原生家庭有問題......
後面的問題就更滑了個大稽了!
「不結婚的主義女性是不是地位就高一點?你們在觀察我們這樣結婚的人的時候,是不是總覺得我們在進行一種愚蠢的幸福?」
居然能問出這樣的問題,說明一丁點兒都沒預習過什麼叫女性主義啊。
女性主義的本源就是“自由選擇”,可以選擇不婚,也可以選擇已婚,可以選擇生孩子,也可以選擇丁克,但無論哪種選擇,都要遵從自己的意願,這叫女性主義。
這位女士上來搞什麼鄙視鍊啊?沒人覺得你在進行一種愚蠢的幸福,我們隻覺得你在進行一種愚蠢。
一個不要孩子的女人,經過了四年又生孩子了,理由僅僅是“我老公經過我4年的觀察被認可了,是以我同意生孩子了”。天了噜,生孩子是對你老公的獎賞還是對婚姻的認可,還是作為一個籌碼來留住“想要孩子”的老公的心?
生了孩子就是個“有瑕疵的女性主義”了?這又是哪門子邏輯。
另一位“北大女生”說:
直白不等于進階,這說辭似乎隻是在掩蓋懦弱,很多自己搞不定的事借助婚姻(或者說婚姻中的男性)來搞定。怎麼,未婚的上野教授的簽證、納稅、遺産還沒法辦了咯?
雖然婚姻是有它的功能性,但既然結婚了就是必然以感情為前提。談感情就不是女性主義者了?相信婚姻中的感情就不是一個獨立、理性的新時代女人了?
「學習了女性主義之後,是不是再也不會受到傷害?」
唉,真不知道這位到底是受過了多少男人的傷,從頭到尾都是委屈相,連學習一門思想流派的目的也是避免再受傷。
人家把“女性主義”當作畢生鑽研,你卻把它當成工具,希望這個工具發揮什麼作用來成就自己。你的視野呢,你的理性呢,你的格局呢,北大沒教?
上野教授從一開始就說了幾次“對婚姻不感興趣”,這三位優越感滿滿的女士卻揪着婚姻和生娃的那點稀碎破事沒完沒了地問。
這麼好的機會,這麼高屋建瓴的話題,問點有價值的不行嘛?可以聊社會制度,女性成長,學習和職場,自由和法制等等等等。這是與大咖難得的對話機會,不是你們村頭七姑八嬸的嚼舌根小會。
我是真的越看越想笑,越看越窩火,好歹也是跨國交流,雖然30多歲了還标榜“北大女生”本身就有點過度優越的嫌疑,但水準到位也沒啥。可一個女人不以自身知識、談吐、見識和思想的火花來發出碰撞,整天挂着曾經的輝煌招牌,聊些小家子氣的什麼戀愛腦啊渣男啊之類的話題,這就很叫人難過,可惜,失望。
她們連什麼是女性主義都真的不知道啊!
女性主義研究的本質不過也就是女性自我與他人、與世界的關系,可這三位女士在滿眼男性主義的社會固化現狀中,困在婚姻和家庭裡,琢磨的盡是“如何讓女性占到便宜不吃虧”。
上野教授說:女性主義就是自由,不被定義,擁有選項。
是以我們學習女性主義還是要多看這樣的專業選手,而不是聽那些刷田園女權流量的人胡扯。隻有對文化、對哲學、對社會、對環境、甚至對男性都有絕對透徹的了解,才能有資格中立地稱自己是一個女性主義者。
婚姻不是女人選擇自身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束縛,也不應該成為影響我們選擇的因素。這三位北大畢業的女生,頂着“精英教育”的旗号,能影響的一些不怎麼開竅的女孩,也有可能幫助田園女權們更自以為是地擷取流量,為與男性的争奪戰煽風點火,但從根本上解決不了女性内心的困局。
選擇從哪裡擷取生活的智慧,更不應該看這個人十年前、二十年前是什麼學校畢業的,而是要看其現在的所言所行。
起碼跟長輩學者對談不要穿着睡衣,坐要有坐相。北大沒教過,家裡長輩也沒教過嗎。對面75歲的教授可是穿了正裝、化了淡妝打開攝像頭的。獨立女性也不等于可以随心所欲,對待前輩和師長毫無禮儀可言,這不叫有獨立灑脫有個性,這就叫沒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