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北大女生”:水平有限

“北大女生”:水平有限

文|十三姐

三个已经从北大毕业10年的已婚女人,贴着“北大女生”的标签跟日本泰斗级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教授聊“女性主义”。

看完她们的对谈视频后我感受有三:

1. 学历代表不了一个人的见识和格局。

2. 我同意网友用“绝望的文盲”来形容这三个“北大女生”,但是对于“三个子宫对话一颗大脑”这样的评价我觉得有些恶毒了。其实这三位可能代表了中国大多数,无非就是传统社会框架下被裹挟了的大脑,但也是大脑。不能因为水平有限,就去把人家形容为生育器官。

3. 不要给北大所有女生扣帽子,只想提醒各高校叮嘱一下学生:“以后出去丢人现眼别说是为师的徒弟”。

我总结她们的这段对谈,与其说是四个女人在聊“女性主义”,不如说这是一场“一位女性主义者与三位男性主义者的鸡同鸭讲”。

没错,这三位北大毕业的女人,怕是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是正儿八经的男性主义者。为什么这么说,看下去就知道了。

“北大女生”:水平有限

先说说上野千鹤子是谁。就说几个关键词吧,“家暴”、“性骚扰”、“无偿劳动”(一般用于全职主妇),都是通过上野千鹤子的推动才在日本普及开来、成为了现象级社会学名词的。

跟这样一位人物对话,首先要做点功课吧?但不知这三位“北大女生”哪来的优越感,问出来的问题就跟地摊上批发来的一样,一个比一个廉价又尴尬。

问到上野千鹤子为什么20岁出头就决定不结婚:

“北大女生”:水平有限

「为什么你在20岁出头就对婚姻没有兴趣了,是因为被男性伤害过吗?还是原生家庭的影响?」

好家伙,说得好像没被男性伤害过也没有原生家庭问题的女人,就不可以选择不结婚。

这是满脑子都是男性主义决定论造成的——女人的行为都是被男性或由男性主导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不结婚要么是被男人伤害过,要么是原生家庭爸爸对妈妈不好......

就挺冒犯的,我看得都开始牙疼了。

“北大女生”:水平有限

「对你来说结婚是完全不可能的还是对方某些条件不符合?」

很好,又浪费了一次有效提问机会。

一个女性主义议题的访谈,非要纠缠在结不结婚、为啥不结婚这种话题上不放,不知她们是想显得自己可爱还是幼稚......

“北大女生”:水平有限

「上野老师会有恋爱脑的瞬间吗?」

真的问不出任何一个有深度的问题,上野老师有没有恋爱脑,对大家有指导和引领作用吗?

最令我感到拧巴的是这位女士在谈论“自己结婚的理由”时,用了两个“逻辑”。第一个逻辑是:

“北大女生”:水平有限

哦?我开始怀疑她真的有逻辑吗。

父母婚姻不好,但她认为凭自己的能力婚姻会幸福,而原因只是因为她“看了非常多的影视作品”......

既然标榜“北大”身份,就好好读几本像样的书或有深度的教程去了解婚姻、社会和人性吧。这边推荐看看Karan Horney的女性心理学先打个底,喜欢东方女性的话,推荐看伊藤比吕美的一些作品,上野老师或许还认识她。

总之以后出去别再说是跟着影视剧找到了婚姻的自信。

“北大女生”:水平有限

一个能从父母不幸福的原生家庭里勇敢走出来、自信地驾驭婚姻的女人,突然又表示害怕30岁的时候来自老家亲戚的闲言碎语的压力。

我只佩服这位博主会踩流量的红利,一边把自己包装成勇敢接受婚姻的贤妻良母,一边又把自己说成是社会对女性狭隘要求的受害者。

反正自己结婚生子是合理的、自洽的、勇敢的、清醒的;别人不结婚是要么被男人伤害过要么原生家庭有问题......

后面的问题就更滑了个大稽了!

“北大女生”:水平有限

「不结婚的主义女性是不是地位就高一点?你们在观察我们这样结婚的人的时候,是不是总觉得我们在进行一种愚蠢的幸福?」

居然能问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一丁点儿都没预习过什么叫女性主义啊。

女性主义的本源就是“自由选择”,可以选择不婚,也可以选择已婚,可以选择生孩子,也可以选择丁克,但无论哪种选择,都要遵从自己的意愿,这叫女性主义。

这位女士上来搞什么鄙视链啊?没人觉得你在进行一种愚蠢的幸福,我们只觉得你在进行一种愚蠢。

“北大女生”:水平有限

一个不要孩子的女人,经过了四年又生孩子了,理由仅仅是“我老公经过我4年的观察被认可了,所以我同意生孩子了”。天了噜,生孩子是对你老公的奖赏还是对婚姻的认可,还是作为一个筹码来留住“想要孩子”的老公的心?

生了孩子就是个“有瑕疵的女性主义”了?这又是哪门子逻辑。

另一位“北大女生”说:

“北大女生”:水平有限

直白不等于高级,这说辞似乎只是在掩盖懦弱,很多自己搞不定的事借助婚姻(或者说婚姻中的男性)来搞定。怎么,未婚的上野教授的签证、纳税、遗产还没法办了咯?

虽然婚姻是有它的功能性,但既然结婚了就是必然以感情为前提。谈感情就不是女性主义者了?相信婚姻中的感情就不是一个独立、理性的新时代女人了?

“北大女生”:水平有限

「学习了女性主义之后,是不是再也不会受到伤害?」

唉,真不知道这位到底是受过了多少男人的伤,从头到尾都是委屈相,连学习一门思想流派的目的也是避免再受伤。

人家把“女性主义”当作毕生钻研,你却把它当成工具,希望这个工具发挥什么作用来成就自己。你的视野呢,你的理性呢,你的格局呢,北大没教?

“北大女生”:水平有限

上野教授从一开始就说了几次“对婚姻不感兴趣”,这三位优越感满满的女士却揪着婚姻和生娃的那点稀碎破事没完没了地问。

这么好的机会,这么高屋建瓴的话题,问点有价值的不行嘛?可以聊社会制度,女性成长,学习和职场,自由和法制等等等等。这是与大咖难得的对话机会,不是你们村头七姑八婶的嚼舌根小会。

我是真的越看越想笑,越看越窝火,好歹也是跨国交流,虽然30多岁了还标榜“北大女生”本身就有点过度优越的嫌疑,但水平到位也没啥。可一个女人不以自身知识、谈吐、见识和思想的火花来发出碰撞,整天挂着曾经的辉煌招牌,聊些小家子气的什么恋爱脑啊渣男啊之类的话题,这就很叫人难过,可惜,失望。

她们连什么是女性主义都真的不知道啊!

“北大女生”:水平有限

女性主义研究的本质不过也就是女性自我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可这三位女士在满眼男性主义的社会固化现状中,困在婚姻和家庭里,琢磨的尽是“如何让女性占到便宜不吃亏”。

上野教授说:女性主义就是自由,不被定义,拥有选项。

所以我们学习女性主义还是要多看这样的专业选手,而不是听那些刷田园女权流量的人胡扯。只有对文化、对哲学、对社会、对环境、甚至对男性都有绝对透彻的理解,才能有资格中立地称自己是一个女性主义者。

婚姻不是女人选择自身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束缚,也不应该成为影响我们选择的因素。这三位北大毕业的女生,顶着“精英教育”的旗号,能影响的一些不怎么开窍的女孩,也有可能帮助田园女权们更自以为是地获取流量,为与男性的争夺战煽风点火,但从根本上解决不了女性内心的困局。

选择从哪里获取生活的智慧,更不应该看这个人十年前、二十年前是什么学校毕业的,而是要看其现在的所言所行。

“北大女生”:水平有限

起码跟长辈学者对谈不要穿着睡衣,坐要有坐相。北大没教过,家里长辈也没教过吗。对面75岁的教授可是穿了正装、化了淡妆打开摄像头的。独立女性也不等于可以随心所欲,对待前辈和师长毫无礼仪可言,这不叫有独立洒脱有个性,这就叫没教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