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开学季 | 内卷时代“鸡娃”盛行,家长要如何把握教育的“度”?

开学季 | 内卷时代“鸡娃”盛行,家长要如何把握教育的“度”?

本文看点:

前段时间,一张北大室友时间表火了。发帖人称自己下班后就只是玩手机、睡觉,毕业已经8年的北大室友则安排了健身、与父母视频、处理工作遗留并安排次日工作、英语阅读和听有声书的活动,用来玩手机的时间只有半小时。

发帖人在感叹“人类的参差”,作为家长的我,则在暗思这种差距背后的原因,企图得到一些育儿启示。

像帖子里那样自律的学生,是什么造就的?学校和家庭的影响占比多大?

他们的家庭教育模式是怎样的,有没有共同特征可供广大父母学习、复制?

本期我们邀请研究家庭教育的魏军教授来到直播间,谈谈在这个内卷的时代,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可以做哪些事帮助孩子。下文是景芳和魏军教授的直播对谈精华内容整理。

全文共3775字,阅读时间10分钟

嘉宾介绍:

魏军,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发展;学业动机与自我调节学习;学业与社交情境中的自我价值感。

家庭教育要严慈相济

我本科是读生命科学的,当时听了些教育学和心理学讲座,受威廉.詹姆斯、马斯洛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影响,知道人的潜能是巨大的,但真正发挥出来的只占很小一部分。我就在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每个人的潜能。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我觉得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不亚于学校的影响。学校里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老师对单个学生的关注比较有限。很多时候孩子受到的教育影响在家里是更个性化、更全方位的。

前些年关于学校教育的研究很多,但对于家庭教育的研究还相对欠缺。当时受硕士导师博士导师的影响,我慢慢涉足这个领域来做研究,也是希望了解家长们到底该怎样去教育孩子,能够使孩子成绩更好、综合素质更高。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也走访了很多杰出学生的家庭,得到了些资料。

开学季 | 内卷时代“鸡娃”盛行,家长要如何把握教育的“度”?

杰出人才家庭的三个特征

该如何定义“杰出”呢?在国内的语境下,杰出学生首先成绩肯定要比较优异,同时综合素质也要不错,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心理也比较健康。

对于杰出学生的培养,我们做了大量的师生研究,也去采访了解了一些优秀的学生家长,询问他们怎么教育孩子。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后我发现,能培养出杰出人才的家庭,概括有以下三个特征:

1. 高度重视教育,尽已所能提供好的教育条件。

这里面包括为孩子提供各样的学习资源、积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和老师配合。

即便有的家庭条件并不是很理想,但依然会竭尽所能地为孩子提供好的教育条件。比如中科大的“量子鬼才”陆朝阳,是个很优秀的学者,28岁就当上教授了。他出生于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很重视教育,深信知识改变命运这一道理,做到了力所能及地为他提供条件。

2. 有基本的教养原则——严慈相济,以身作则。

“严”指的是父母对孩子有高要求和高期望,认为孩子可以取得好的成就,能够达到优秀水平。同时家长在教养孩子时有较强的原则性,比如强调孩子在学习上的自我约束、帮孩子学会有效的时间管理;比如教育孩子做人要与人为善等。

“慈”指的是父母从心底里爱孩子,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及时回应。孩子遇到什么困难,父母会积极提供支持。尤其在孩子青春期时,父母少控制,多给孩子表达意愿的机会,让孩子多一些自主选择。

除了严慈相济之外,还要以身作则。身教永远大于言传。我们调研的一些杰出人才,在他们的家庭中,父母本身就对自己的工作很热情、很投入,这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3. 家庭氛围和谐,夫妻、亲子关系良好。

不仅父母之间亲密、和谐,父母跟孩子的关系也是平等开放的。

比如22岁就成科学家的曹原,家庭氛围就很好;还有谈方琳,在家里人人都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观点。这种平等的氛围能让孩子从小就比较有主见,也会更独立。

其实,说起第一条“重视教育”,当今社会重视教育的父母不在少数。但目前的教育现状好像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就是所有人都太重视教育了,教育内卷就是一种体现。那么,从重视教育到过度重视教育,这个“度”该如何把握?

开学季 | 内卷时代“鸡娃”盛行,家长要如何把握教育的“度”?

如何把握家庭教育的“度”?

1  重视教育怎样才能不“用力过猛”?

希望孩子有所成就,家长的严格要求是必须的。但这种严格的背后,一定是家长对孩子能力和潜力的信任——我觉得以你的能力,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对当下孩子能力的不满和贬低。当然,家长也需要适当伴随一些奖励或自由。

比如《虎妈战歌》的作者,鸡娃鼻祖蔡美儿,她对女儿练琴很严格,旅游的时候也要达到当天的练琴量。这看起来不近人情,但当女儿完成要求后,她会给女儿一些自由和奖赏。

说起兴趣培养,很多家长会面临这种困境。一开始孩子学得好好的,慢慢就不想学了,真等放弃了,孩子长大后还会埋怨——当时为什么不推我一把?

以此为例,父母的这个“度”该怎么把握?我觉得关键一点在于亲子关系。孩子的反应就是你做很多事情的度。

父母若是和孩子有很紧密的心理连接,就能比较敏锐地感受到孩子此时的情绪状态。在助推孩子学习时,要看到孩子是因为困难退缩了,推一推还能走,还是真的心理上坚决抗拒,就是不想做,然后区别对待。

2   要警惕:把孩子的时间排满学习,危机在后面

很多重视教育的鸡娃家长总想把孩子的时间排满,学校作业、家庭作业,各种兴趣班、补习班…..从短期看,会导致孩子疲劳怠倦。

从长远看,会消磨掉孩子的激情和动力,以后孩子在更自由的环境下就不愿意去努力了。因为孩子的好奇心、对事物的热情已经被压迫了。而这种热情正是孩子的内驱力。

内驱力一旦消失,做什么都是被动的。很多这种中学时代被压迫太狠的学生,到了大学之后就只是放开了玩,因为激情已经被消磨掉,不存在了,甚至会得“空心病”。

休闲时间是很重要的,这样孩子的心灵才能自由成长。

开学季 | 内卷时代“鸡娃”盛行,家长要如何把握教育的“度”?

3   内卷时代,家长该配合还是保持距离?

很多家长会觉得,把孩子的学习时间排满,是不得已而为之,当下别人都在卷,自己也不得不卷。

在这个内卷时代,家长是要随大流,不得不卷,还是可以适当保持距离?

其实最好的做法是,能在环境中独善其身,适应环境又不被它改变。

比如大家都在强调题海战术,刷题成风时,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娃的情况,找出孩子知识面的薄弱点,有针对性地高效率做题;

再比如针对学校作业多的情况,家长可留意孩子状态,一方面提高孩子写作业效率,另一方面多跟老师沟通,个性化做作业,帮孩子撑起小的自由空间。

举例来说,程度差的可以做低一年级的作业,程度好的少点抄写类作业,剩下的时间多看课外书、多拓展。

想要从内卷的漩涡中抽离,家长要把目光放长远。当家长的目标不再只盯着幼升小、小升初和高考,而是考虑到孩子将来到了大学之后、毕业出社会后的能力培养,就不会那么焦虑了。

那么,父母该如何将目光放长远?

如何做目光长远的家庭教育?

家长心里都有名校情结,孩子最好一开始就上好的小学,接着是好的初中、高中,最后是好大学。这也是家长从孩子上小学就开始焦虑内卷的原因。

1. 如果孩子没有上名校,家庭可以补足吗?

即便没到好的中学,也不意味着孩子没有更好的上升空间。

1.国家有很多措施保证公平,如分配名额。即使是不那么好的学校,也能分配到几个名额将来上重点。

2.即使学校没那么好,家长还是能做很多补足工作,帮孩子成长。可以做好家校配合,全面了解孩子的各方面表现,以做及时引导。

如果学校没有很好的资源,家长可以在校外寻找优质的学习资源,让孩子全面发展。带孩子见世面、研学游、多去些科技馆博物馆看展览,拓宽孩子的知识面和视野。

3.孩子若有兴趣,家长也可以帮助孩子形成一技之长,保持孩子的热情和内驱力,将来更能出成就。

不过,在培养孩子兴趣上,家长也要注意两点:

(1)在感兴趣领域取得成就需要前期大量积累,建议孩子大时(小学初中),家长对孩子的兴趣进行筛选和细分,适当聚焦;

(2)兴趣的培养需要家长持续鼓励、陪伴,在孩子倦怠时助推。

开学季 | 内卷时代“鸡娃”盛行,家长要如何把握教育的“度”?

2. 从长远看,父母该从什么方向培养孩子?

1.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多给提供积极体验和精神支持。北大钱理群教授说过,积极体验是人生的一抹亮色,能在人的灰暗时刻提供精神支持。

2.呵护、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这样孩子能对自己的未来有一定规划,在了解自己的特点前提下,能知道自己想从事的职业。

3.注重孩子社会层面的品德塑造。比如同理心、合作精神等。这就需要家长多给孩子创造社交机会和团队活动,在与人交往中多引导、塑造品格。人际交往中的受挫体验也很可贵。

4.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层面。帮孩子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多一些幸福感。

学习不是孩子人生的全部,人格培养、自我成长更重要。

家长特别重要的工作是,跟孩子做某种程度的客体分离,帮助孩子成为自己人生的第一责任人。当孩子意识到他的人生是由自己决定和负责的,明白自己想要过一个怎样的人生时,学习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