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訪郭帆|中式科幻的浪漫與詩意,國産電影的探索與進步

“破球3已經不用郭導化緣了,成熟的影迷們已經自己下手了。”在春節檔影片《流浪地球2》路演現場,導演郭帆在講述該系列電影“艱難”籌拍經曆時,被網友冠以“化緣大師”的稱号,随後#郭帆回應化緣大師熱搜#的話題再度登上熱榜并收獲了不少網友留言回複。

作為國内首部硬科幻電影的續作,《流浪地球2》自籌備起就備受外界關注,影片上映以來也不負衆望取得票房及口碑的雙豐收——截至發稿日《流浪地球2》票房也已突破29億,并收獲了豆瓣評分8.2分的高口碑,成為當之無愧的開年爆款電影。

《流浪地球2》的熱映,也使郭帆,這位生于1980年,2011年以處女作《李獻計曆險記》正式入行的“非科班出身”的青年導演,再度站到了萬衆矚目的聚光燈下。而他也在近12年的創作實踐中,親眼見證并親身助推着中國科幻電影及中國電影工業化的發展。

四年前《流浪地球》上映時郭帆曾坦言,對于電影工業化他經曆了“從眼前模糊的一團霧到能夠大概看出一個人的輪廓”的階段,也是以,郭帆給《流浪地球》命名為“小破球”——“就像早些時候人們養孩子會叫小貓小狗一樣,叫 ‘破球’感覺會更好養活。”郭帆笑談到,《流浪地球2》上映後再談及這個話題,郭帆則有了新的感受:“輪廓稍微清楚一點了,還是會模糊,但我們會一步步地往前走。”

“中國的科幻電影是植根于中國文化的”

2019年,《流浪地球》以46.8億的票房一舉斬獲年度票房冠軍,并被業内外譽為“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時隔4年,《流浪地球2》不僅在制作層面對其中的科技裝備及科幻視效進行了突破性更新,還在故事層面融入了人類與科技博弈、虛拟與現實、科學與倫理等多重表達,獲得了外界對其“拉高了國産科幻電影新水準”的高評價。

《流浪地球2》的上映也再度引發了觀衆對“中國科幻電影核心”的思考與讨論,在郭帆看來:“中國的科幻電影是植根于中國文化的,比如‘帶着地球去流浪’的呈現就是非常中國式的,展現出中國人對故土及家園的眷戀和熱愛,這件事情在西方的思維邏輯中是不太存在的。”亦如《流浪地球2》中,當西方各國政府為選擇自救方案而産生分歧甚至大打出手時,中方代表堅定不移地選擇并率先推行了能夠最大程度保全人類生命的“移山計劃”(“流浪地球計劃”前身)。

郭帆将《流浪地球》系列中“帶着地球離開”視為中國式表達的一個宏觀“外方向”,《流浪地球2》再加以延續的同時還生成了一個全新的“内方向”——郭帆由影片開場一場“人們為寄托思念而燒紙祭奠先人”的戲延伸開來,“整場電影我們都在讨論,基于目前我們擁有的先進的技術手段,能不能把這種思念變成一種實體”郭帆進一步闡釋,而這在影片有着更為具象化的展現:劉德華飾演的空間設計師圖恒宇将意外離世的女兒的意識提取并植入晶片,使她得以“數字生命”形态存活。

借助科技手段将“情感、思維實體化”這一過程,本身觸及的是科幻電影中十分常見且更宏大的母題——人類與技術的關系,郭帆饒有興緻地繼續解讀:所有科幻作品的基本主題都是我們創造、發明技術,但技術又是把雙刃劍,無法預測最後它會帶給我們什麼,或許有一天,我們還要去選擇怎麼面對智商呈幾何倍數發展的人工智能,“我們就是想把科幻的一些母題提取出來,抛出讓大家去讨論”郭帆略微停頓總結道。

《流浪地球2》在“向内探索”的過程中,其科幻外衣下包裹的一些中式情感及價值表達也逐漸顯露出來,引發不少觀衆情感共鳴。如面對末日危機時,堅定守護家人成為人們不約而同地選擇,“我在,一直在”的台詞傳遞出“陪伴、守護”中國式情感表達;而在人類展開自救之時,《流浪地球2》呈現出的“英雄主義”也并未強調個人,而是“集體與團結”并帶有鮮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味;在需要人工爆月球之時,中國航天隊老兵率先喊出的“五十歲以上出列!”則展現出老一輩航天員“身先士卒”的責任感以及對年輕後輩的愛護;“逐月計劃”進入倒計時階段時,新聞播報中“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詩句,引發了觀衆對于“月亮”的無限情思,展現出中國獨有的科幻浪漫與詩意。《流浪地球2》中類似的表達還有很多很多。

《流浪地球2》“要做高資訊密度的電影”

《流浪地球2》籌備期正值中國電影艱難的三年,在談及制作過程中是否遇到困難時,郭帆雙手交叉埋頭深思了一會兒緩緩說道:“我覺得好多困難和我們拍攝過程中的難度是有直接關系的,其實第二部我們希望做到一個‘高資訊密度電影’,即更多的資訊承載在每一幀畫面裡,這個過程中難度就會疊加。”郭帆以家人日常生活中的娛樂體驗舉例——“10後”的兒子對視聽語言的讀取能力遠遠超過我,他可以同時看很多東西并一邊打字,而兒子96歲的外公則覺得新聞聯播主持人正常的語速都很快。來自生活中的觀察,讓郭帆意識到“大家讀取資訊的速率不一樣“,是以《流浪地球2》在創作時,有意去适應當下年輕人讀取資訊速度快的特點而設計的點。

電影中一些“高資訊密度”的設計也被不少細心的網友發現并分享至多個社交平台,如某網友在微網誌曬出了影片劉培強的手機螢幕截圖,圖中中國移動信号圖示旁邊赫然出現的是“7G”,該網友配文道:“小破球2是細節控,鑒定完畢!”《流浪地球2》上映期間,與之類似的“顯微鏡式觀影”分享還有很多,如#圖丫丫的房間桌面是條形碼#  #丫丫衣服上的圖案#等有關影片細節解讀的相關話題接連登上微網誌熱搜,引發網友熱烈讨論。

高資訊密度在《流浪地球2》的世界觀搭建階段已然着手籌備。郭帆向記者娓娓解答道:科幻作品有一個特征,它并非完全展現當下現實世界,還有一部分屬于想象出來的未來世界。是以在寫作劇本之前,團隊花了很長時間進行世界觀的搭建,制作團隊共為影片繪制了5310張概念設計、9989張分鏡頭畫稿,并搭建102個科幻類主場景,置景展開面積超過900000平方米,還特别邀請了中科院20位科學顧問組成專家團隊,共同書寫了十幾萬字的世界觀。“雖然有中科院科學團隊把關,但即便這樣也不能保證第二部沒有任何問題。”郭帆非常誠懇地說。而在影片上映前月餘,曾有網友看完預告片後在微網誌@郭帆指出“飛行器起飛有問題”,郭帆看到火速在評論區回複道:“感謝感謝,我們馬上改”。

《流浪地球2》還依托先進的影視制作技術,将影片中“高密度資訊”的重要實物載體,如連接配接地球與宇宙的太空電梯、驅動地球離開的行星發動機、放逐月球所用的月球發動機以及超級量子計算機550W等也都在影片中得到了精細化、高質化的呈現。此外,《流浪地球2》中還出現了多個造型炫酷、功能新奇的機器裝置,如影片中“劉德華”的機械寵物狗“笨笨”不僅可以馱運物品還可以變成椅子;門框機器人則既能當安檢門還能變成帳篷、單杠,甚至可以用來晾衣服。這些頗具科技感、趣味感又貼近當下人們現實生活的機器裝置給觀衆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截至1月30日,《流浪地球2》官方授權模型周邊的衆籌金額已經超過1億,其中機械狗笨笨拼裝&成品模型、MOSS拼裝&成品模型等産品獲得不少觀衆追捧。

《流浪地球2》還在後期制作中,利用deepfake(數字減齡技術)讓吳京和劉德華在兩位主演“重返年輕”;并使用AI技術修複了演員李雪健因喉部手術導緻的較為含混的原聲;還在劉培強婚禮上,利用CG技術合成了在《流浪地球》中飾演其嶽父的已故演員“吳孟達”,這一暖心的設計,令不少觀衆直言感動。

“《流浪地球2》還是一個摸着石頭過河的過程”

《流浪地球2》上映後,不少網友稱贊其在視效、美術和道具等多個層面的提升肉眼可見,從官方披露的一些資料上也能夠看到《流浪地球2》較之前作的全面更新,如電影中的特效鏡頭超過6000個,是前作(2003個)的三倍多,其中百分之90%由中國制作團隊完成,這也再度引發業内有關中國電影工業化發展程序的讨論。

在制作完《流浪地球2》後,郭帆對這個話題也有了新的了解:“一談到工業化,大家最直覺的感受可能是用什麼樣的新技術、新裝置,似乎工業化跟大機器生産有關,其實我覺得工業化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我們的觀念、理念,我們的流程、管理方式,它是軟性的,它能否比對到規模化的生産中去,這個可能是比較重要的一部分。”

郭帆拿劇組拍攝時的一件“小事”繼續舉例:《流浪地球2》劇組人數最高達到了700—800人,午餐發放過程中出現了“下午馬上要開機了,還有一半人沒拿到飯在排隊”的情況,這直接導緻下午拍攝時有一半群演非常不配合,但導演還不知道他們為什麼會有情緒。它從側面反映出,劇組管理流程上沒有相對應的制度來比對電影的規模,諸如多開幾個領飯視窗等等,這就是所謂的工業化的缺失,它往往展現在管理制度上,而非技術層面。

在《流浪地球2》拍攝過程中,為總結拍攝經驗、梳理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電影制作流程,郭帆把與北京電影學院“課題合作”中駐組的20多位實習生分派到了各個部門,并且隻給了他們一個任務——記錄錯誤。“殺青後有厚厚的一沓紙!”郭帆用手比劃着繼續說道:“我都沒想到能犯那麼多錯!”而後實習生們将其整理、總結成了兩張紙,“這兩張紙很重要,它會提醒我們,不要忘記經常犯的一些錯誤。”說罷,郭帆長舒一口氣感慨道:“做《流浪地球》時我們是從0到1,第二部我們以為是從1到2,結果整個過程還是會面對新的問題、新的問題依然不知道怎麼解決,結果它又繞回到,還是摸着石頭過河的一個過程。”

雖然在郭帆眼中《流浪地球2》還處于“犯錯”階段,但自上映以來《流浪地球2》取得的“進步”也有目共睹,如該片不僅在國内取亮眼成績,也深受海外觀衆歡迎,目前《流浪地球2》番茄網站新鮮度80%,爆米花指數高達97%,IMDb網站評分到達8.0分,并僅在北美142家影院就取得了136萬美元票房,跻身北美周末前十。與此同時,《流浪地球2》在多個社交平台的高熱度,也給久處寒冬低谷的影視行業帶來了不少信心。

《流浪地球2》在内容及制作雙層面展現出的高品質,也引發着業内外對“國産科幻電影未來發展”的憧憬與期待。在郭帆看來:國産科幻電影的發展需要很多土壤,但“國家綜合國力的強盛是科幻電影發展的最有力的背書”——正是因為我們每天都能從新聞中看到一些跟航天有關的事情,比如我們的航天員出艙、我們的玉兔登月以及空間站傳來的各種消息等,在這一前提下,當它們出現在電影中時你不會覺得這件事很奇怪,因為我們是有自信和能力去完成它的,是以現實的背書很重要。

撰稿:陳楠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