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基層|這裡有一座“生産”對蝦的“工廠”

作者:國網浙江電力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除了常年漂泊在海上捕撈為生之外,還有另外一種“吃海”的方式。在浙江甯海,靠海的人們在三門灣一帶廣袤的灘塗上開墾了一片片“水田”,在“水田”裡搞起了海水養殖。

走基層|這裡有一座“生産”對蝦的“工廠”

水産養殖場

我的父親就是一位海水養殖人。上世紀90年代,他辭去海洋水産研究所的職務,下海做起了對蝦養殖。

他的下海之路并不怎麼順利,因為我并沒有成為“富二代”。父親輾轉多個養殖場之後,最終還是回到了漁業協會從事穩定的工作。

在我的印象中,父親經常連續幾個月不回家。在我國小四五年級的時候,他就在甯海的一個對蝦育苗場(培育對蝦的幼苗)工作,育苗場建在四周一片荒蕪的灘塗上,前不着村後不着店,夏天的時候有大片的螢火蟲。剛來的時候我覺得這一切挺新鮮,但是待幾天後就無聊得想回家了。

這個秋天,我又回到甯海三門灣,尋找記憶中的海水養殖的場景。

父親當年的育苗場具體位置已經難以考證。今天三門灣灘塗仍然廣袤,在甯海縣政府規劃下,這裡成了全國現代漁業示範園區,沿着綿延5公裡的海塘整整齊齊地排布着大片的養殖塘,和不下15家現代化養殖場和苗種基地。全國最大的海水養殖“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就建在三門灣蛇蟠塗的圍墾區,大片的露天養殖塘上覆寫着一塊塊亮閃閃的光伏電闆,在陽光下猶如魚鱗般耀眼。

走基層|這裡有一座“生産”對蝦的“工廠”

漁光互補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

驅車往海的方向行駛了足足十多分鐘,掠過大片的光伏電站,我們到了晨曦水産養殖基地。基地裡有着大片的養殖塘,上方罩着塑膠薄膜,燦爛的陽光透過大棚照射進來,像是一個溫室把熱力鎖在了塘内。

走基層|這裡有一座“生産”對蝦的“工廠”

養殖場用塑膠大棚鎖住熱量

養殖基地的老闆李林峰告訴我,這裡主要養殖南美白對蝦(俗稱白對蝦,餐桌上最常見的對蝦種類之一),白對蝦的适宜水溫在25℃以上,入秋後水溫降低,如果采用傳統的露天養殖秋冬季就不适合養殖白對蝦了。如今在充足穩定的電力供應下,基地裡蓋起了大棚,投用了電動增熱裝置,白天鎖熱夜晚增熱,一年四季都能養白對蝦。他還投建了貝類育苗場,在養殖對蝦同時做起了育苗生意。對育苗略懂一二的我,知道育苗對溫度、水體條件的穩定性要求比對蝦養殖更高,是以對供電穩定性要求也更高。

走基層|這裡有一座“生産”對蝦的“工廠”

養殖戶在養殖場投喂白對蝦

說起用電,李老闆頗有感慨。

十多年前,甯海圍墾區的供電相對薄弱。海水養殖靠的是海水,但也“靠電”,尤其是夜間,正是對蝦活動頻繁的時段,得徹夜開着增氧機為蝦塘增加溶解氧,一旦跳閘就會給養殖戶造成不小的損失。如果是台風季,養殖戶的損失就更大了。後來當地供電公司對圍墾區海塘供電線路進行了多輪電氣化更新改造,現在李老闆幾乎記不起來上一次因為停電造成損失是什麼時候了。即使在今年夏天如此嚴峻的供電形勢下也沒受到影響。

這時,我不由回憶起小時候在父親的育苗場,台風一來父親和同僚們就徹夜不睡,頂着大風大雨修補被掀開的育苗房屋頂。我在夜裡被窗外的狂風驚醒後發現漆黑的宿舍隻有自己一個人,便吹着鼻涕泡哭着跑出來找父親。

負責李老闆所在養殖基地供電維護的是國網甯海縣供電公司桃源供電所的網格員章思平師傅。

章師傅和李老闆年紀相仿,也是50不到的樣子。他瘦削的臉上滿是海風和日曬刻下的黝黑色印迹,要不是頭上戴着的國家電網安全帽和一副眼鏡,活脫脫就是一位老漁民。

倆人是相識10年的老友。

“章師傅的服務做不到位的話我是要罵他的,但他一直沒有給我罵他的機會,哈哈……”李老闆大笑着說。

李老闆可能并不知道,他越來越舒心的用電體驗,除了來自他的老朋友10年如一日零距離的服務和圍墾區肉眼可見越來越長的供電線路之外,還有越來越智能化的配電網。

蛇蟠塗圍墾區共有10條架空配網線路,全長約430公裡,自去年以來都進行了電線杆基礎加強和防災改造,并新裝了25台行波故障定位裝置和智能故障隔離開關。另外,圍墾區面積大,沿線的養殖戶越來越多,造成配網支線上帶的負荷越來越多,形成越來越多的“大支線”。供電公司又在部分支線上加裝了聯絡開關,打通線路末端“經脈”,配網潮流控制愈加靈活。

負責這些改造的是一位很幹練的女性——餘敏,她那幾乎被眼鏡蓋住了一半的臉,雖不及章師傅那麼黝黑,也明顯能看出風吹日曬的痕迹。

餘敏告訴我,全縣600多台智能開關僅是配電網提升工程的第一步,是為下一步“行波故障定位裝置+北鬥+量子遙控開關”布局打下的基礎。正常智能開關線上路發生短路故障的時候可以在幾秒内自動定位和跳閘,而“故障定位裝置+北鬥+量子遙控開關”的布局則更進一步,還能實作配網裝置的故障類型研判,接地、短路等多種類型故障的自動處置、遠端遙控和自愈。如果把正常智能開關比喻成堅守在配網線路各個“路口”的兢兢業業的“交通協管員”,那量子遙控開關就像是供電公司排程特派在各重要路口的“特警”,不僅能獨立處置更多更複雜的狀況,和“指揮部”還時刻保持聯系,随時接收指令和彙報情況。第一批25個量子遙控開關趕在今年台風“軒岚諾”光顧之前安裝完畢,在台風影響期間就發揮了作用。

量子開關在配網線路上隻是一個不起眼的小盒子,要感受這位“特警”的出色能力,得去“指揮部”,也就是國網甯海縣供電公司的排程中心。

走基層|這裡有一座“生産”對蝦的“工廠”

量子智能開關

晚上8點多,餘敏給我展示了量子開關的資訊背景,背景上實時顯示着量子開關多達15項的故障信号,和16項采樣資料。在台風“軒岚諾”影響的晚上,其中一項“接地故障告警”信号亮起,排程人員通過遠端遙控及時進行了處置。也許李老闆的養殖塘中一次根本察覺不到的電燈閃動,就是量子開關成功修複了一次故障。雖然那天晚上采訪後餘敏還要去參加專業會議,但她還是很耐心地給我講解,并自豪地向我介紹起她的“宏偉計劃”,就是投運更多、更智能化的遙控開關,将圍墾區的配電網自動化提升到和市區電纜相媲美的程度,這樣他們的工作就更加高效,有更多的時間用來做更多創新的事情了。

在越來越穩定、綠色智能的電能助推之下,甯海的海水養殖形态也發生着深刻的變化。大片的露天養殖塘看着跟我小時候沒什麼不一樣,但這裡大多數養殖塘的增氧機已經改造成能遠端控制和自動啟停的智能增氧機,養殖戶不再需要半夜起來撐着小船闆去塘中央開增氧機了。章師傅曾經也利用業餘時間自己研制出遠端操控增氧機的裝置,在養殖戶中推廣。本地的年輕人們也有從事海水養殖,他們把勞作的生活和收獲上來的水産品拍成短視訊,線上上也收獲了大片粉絲。章師傅還告訴我,在蛇蟠塗圍墾區還有一家進駐不久的養殖場,據說是全國最先進的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這幾天他正帶領班組給這家養殖企業進行使用者專變驗收并送電。

走基層|這裡有一座“生産”對蝦的“工廠”

養殖場内部的超大水池

相比李老闆的養殖基地,這個養殖場占地一點也不大。車輛開到養殖場跟前,不見一片養殖塘,倒是有幾間銀閃閃的蛋形全封閉建築物,像是一個個太空艙。走進“太空艙”内,室溫有30℃左右,眼前有6個圓形的大水池。仔細往水中一看,就能看到水中密密麻麻穿梭個不停的白對蝦群,似乎用手一撈就能撈上一大把。

這裡的負責人楊筱傑接待了我們。據他介紹,他們這的白對蝦養殖密度達到了每立方米1000尾左右,是傳統養殖密度的25倍。之是以能實作如此的高密度養殖,是因為這座養殖基地采用了一套高度自動化的智能養殖系統。

走基層|這裡有一座“生産”對蝦的“工廠”

供電員工檢查養殖系統的電氣裝置

在臨時監控室裡,水池的監控畫面,水體溶解氧、水溫、鹽度等各項參數都在背景一覽無餘。智能養殖系統不僅僅能做到自動化,自動投喂、自動調整水體的參數,同時它還在“學習”如何養得更好。它在不停收集着每一批對蝦養殖的資料,從每次成功或者失敗的養殖中積累經驗教訓,幫助它實時改進養殖政策。另外,整個艙内塗着高保溫材料,加上基地内水體循環和餘熱回收系統,整個基地以極高的熱效率和低能耗保障養殖艙内四季恒溫,可以全年源源不斷地投放蝦苗和收獲成蝦,活脫脫一個白對蝦的工業化生産工廠中的房間。

走基層|這裡有一座“生産”對蝦的“工廠”

看一眼就覺高端的數字養殖系統操作背景

楊筱傑還帶我參觀了尚未啟用的一間養殖倉,更準确地說是一間試驗倉。這裡比白對蝦的養殖倉大許多,一排10個大池子一共兩排,每個池子都有兩層樓深。這裡主要用于做新品種的養殖和育苗科研試驗,探索除南美白對蝦之外更多水産品品種的自動化規模化養殖的方法。“這是我們建的第四座養殖試驗基地,每次的設計都跟上一次不一樣,每一次都在自我革新。”楊筱傑的語氣中帶着自豪。當這種自豪感來自一位實幹家的時候,真的很打動人。

走基層|這裡有一座“生産”對蝦的“工廠”

現代養殖場的循環水系統

這座基地目前隻投運了兩座養殖倉。等完全建成後,這裡将擁有8座白對蝦養殖倉、2座實驗室中心和1個大型培菌室。楊筱傑說,到時候他将為這些亮閃閃的“太空艙”頂上都鋪上光伏電闆,把這裡打造成為更加綠色、低能耗、無污染的高新養殖示範園。到時,我一定會帶着父親再來這裡看一看,我小時候記憶中與天鬥與地鬥的養殖場,在強勁電能的催化下居然能“進化”成這般模樣。

到此,我在甯海的故地重遊之旅結束了。雖然“故地”早已不是記憶中的模樣,但我一點也不遺憾。在這裡處處可見創新和實幹的身影。願餘敏和楊筱傑都能早日實作他們的願景,願這片土地在強勁電能和新型産業的互相催化下發展得越來越好。

供稿:融媒體中心 洪隽|甯波·甯海公司 胡雲傑

編輯:鄧通|校對:項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