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走基层|这里有一座“生产”对虾的“工厂”

作者:国网浙江电力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除了常年漂泊在海上捕捞为生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吃海”的方式。在浙江宁海,靠海的人们在三门湾一带广袤的滩涂上开垦了一片片“水田”,在“水田”里搞起了海水养殖。

走基层|这里有一座“生产”对虾的“工厂”

水产养殖场

我的父亲就是一位海水养殖人。上世纪90年代,他辞去海洋水产研究所的职务,下海做起了对虾养殖。

他的下海之路并不怎么顺利,因为我并没有成为“富二代”。父亲辗转多个养殖场之后,最终还是回到了渔业协会从事稳定的工作。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经常连续几个月不回家。在我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他就在宁海的一个对虾育苗场(培育对虾的幼苗)工作,育苗场建在四周一片荒芜的滩涂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夏天的时候有大片的萤火虫。刚来的时候我觉得这一切挺新鲜,但是待几天后就无聊得想回家了。

这个秋天,我又回到宁海三门湾,寻找记忆中的海水养殖的场景。

父亲当年的育苗场具体位置已经难以考证。今天三门湾滩涂仍然广袤,在宁海县政府规划下,这里成了全国现代渔业示范园区,沿着绵延5公里的海塘整整齐齐地排布着大片的养殖塘,和不下15家现代化养殖场和苗种基地。全国最大的海水养殖“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就建在三门湾蛇蟠涂的围垦区,大片的露天养殖塘上覆盖着一块块亮闪闪的光伏电板,在阳光下犹如鱼鳞般耀眼。

走基层|这里有一座“生产”对虾的“工厂”

渔光互补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驱车往海的方向行驶了足足十多分钟,掠过大片的光伏电站,我们到了晨曦水产养殖基地。基地里有着大片的养殖塘,上方罩着塑料薄膜,灿烂的阳光透过大棚照射进来,像是一个温室把热力锁在了塘内。

走基层|这里有一座“生产”对虾的“工厂”

养殖场用塑料大棚锁住热量

养殖基地的老板李林峰告诉我,这里主要养殖南美白对虾(俗称白对虾,餐桌上最常见的对虾种类之一),白对虾的适宜水温在25℃以上,入秋后水温降低,如果采用传统的露天养殖秋冬季就不适合养殖白对虾了。如今在充足稳定的电力供应下,基地里盖起了大棚,投用了电动增热设备,白天锁热夜晚增热,一年四季都能养白对虾。他还投建了贝类育苗场,在养殖对虾同时做起了育苗生意。对育苗略懂一二的我,知道育苗对温度、水体条件的稳定性要求比对虾养殖更高,因此对供电稳定性要求也更高。

走基层|这里有一座“生产”对虾的“工厂”

养殖户在养殖场投喂白对虾

说起用电,李老板颇有感慨。

十多年前,宁海围垦区的供电相对薄弱。海水养殖靠的是海水,但也“靠电”,尤其是夜间,正是对虾活动频繁的时段,得彻夜开着增氧机为虾塘增加溶解氧,一旦跳闸就会给养殖户造成不小的损失。如果是台风季,养殖户的损失就更大了。后来当地供电公司对围垦区海塘供电线路进行了多轮电气化升级改造,现在李老板几乎记不起来上一次因为停电造成损失是什么时候了。即使在今年夏天如此严峻的供电形势下也没受到影响。

这时,我不由回忆起小时候在父亲的育苗场,台风一来父亲和同事们就彻夜不睡,顶着大风大雨修补被掀开的育苗房屋顶。我在夜里被窗外的狂风惊醒后发现漆黑的宿舍只有自己一个人,便吹着鼻涕泡哭着跑出来找父亲。

负责李老板所在养殖基地供电维护的是国网宁海县供电公司桃源供电所的网格员章思平师傅。

章师傅和李老板年纪相仿,也是50不到的样子。他瘦削的脸上满是海风和日晒刻下的黝黑色印迹,要不是头上戴着的国家电网安全帽和一副眼镜,活脱脱就是一位老渔民。

俩人是相识10年的老友。

“章师傅的服务做不到位的话我是要骂他的,但他一直没有给我骂他的机会,哈哈……”李老板大笑着说。

李老板可能并不知道,他越来越舒心的用电体验,除了来自他的老朋友10年如一日零距离的服务和围垦区肉眼可见越来越长的供电线路之外,还有越来越智能化的配电网。

蛇蟠涂围垦区共有10条架空配网线路,全长约430公里,自去年以来都进行了电线杆基础加固和防灾改造,并新装了25台行波故障定位装置和智能故障隔离开关。另外,围垦区面积大,沿线的养殖户越来越多,造成配网支线上带的负荷越来越多,形成越来越多的“大支线”。供电公司又在部分支线上加装了联络开关,打通线路末端“经脉”,配网潮流控制愈加灵活。

负责这些改造的是一位很干练的女性——余敏,她那几乎被眼镜盖住了一半的脸,虽不及章师傅那么黝黑,也明显能看出风吹日晒的痕迹。

余敏告诉我,全县600多台智能开关仅是配电网提升工程的第一步,是为下一步“行波故障定位装置+北斗+量子遥控开关”布局打下的基础。常规智能开关在线路发生短路故障的时候可以在几秒内自动定位和跳闸,而“故障定位装置+北斗+量子遥控开关”的布局则更进一步,还能实现配网设备的故障类型研判,接地、短路等多种类型故障的自动处置、远程遥控和自愈。如果把常规智能开关比喻成坚守在配网线路各个“路口”的兢兢业业的“交通协管员”,那量子遥控开关就像是供电公司调度特派在各重要路口的“特警”,不仅能独立处置更多更复杂的状况,和“指挥部”还时刻保持联系,随时接收指令和汇报情况。第一批25个量子遥控开关赶在今年台风“轩岚诺”光顾之前安装完毕,在台风影响期间就发挥了作用。

量子开关在配网线路上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盒子,要感受这位“特警”的出色能力,得去“指挥部”,也就是国网宁海县供电公司的调度中心。

走基层|这里有一座“生产”对虾的“工厂”

量子智能开关

晚上8点多,余敏给我展示了量子开关的信息后台,后台上实时显示着量子开关多达15项的故障信号,和16项采样数据。在台风“轩岚诺”影响的晚上,其中一项“接地故障告警”信号亮起,调度人员通过远程遥控及时进行了处置。也许李老板的养殖塘中一次根本察觉不到的电灯闪动,就是量子开关成功修复了一次故障。虽然那天晚上采访后余敏还要去参加专业会议,但她还是很耐心地给我讲解,并自豪地向我介绍起她的“宏伟计划”,就是投运更多、更智能化的遥控开关,将围垦区的配电网自动化提升到和市区电缆相媲美的程度,这样他们的工作就更加高效,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做更多创新的事情了。

在越来越稳定、绿色智能的电能助推之下,宁海的海水养殖形态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大片的露天养殖塘看着跟我小时候没什么不一样,但这里大多数养殖塘的增氧机已经改造成能远程控制和自动启停的智能增氧机,养殖户不再需要半夜起来撑着小船板去塘中央开增氧机了。章师傅曾经也利用业余时间自己研制出远程操控增氧机的设备,在养殖户中推广。本地的年轻人们也有从事海水养殖,他们把劳作的生活和收获上来的水产品拍成短视频,在线上也收获了大片粉丝。章师傅还告诉我,在蛇蟠涂围垦区还有一家进驻不久的养殖场,据说是全国最先进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这几天他正带领班组给这家养殖企业进行用户专变验收并送电。

走基层|这里有一座“生产”对虾的“工厂”

养殖场内部的超大水池

相比李老板的养殖基地,这个养殖场占地一点也不大。车辆开到养殖场跟前,不见一片养殖塘,倒是有几间银闪闪的蛋形全封闭建筑物,像是一个个太空舱。走进“太空舱”内,室温有30℃左右,眼前有6个圆形的大水池。仔细往水中一看,就能看到水中密密麻麻穿梭个不停的白对虾群,似乎用手一捞就能捞上一大把。

这里的负责人杨筱杰接待了我们。据他介绍,他们这的白对虾养殖密度达到了每立方米1000尾左右,是传统养殖密度的25倍。之所以能实现如此的高密度养殖,是因为这座养殖基地采用了一套高度自动化的智能养殖系统。

走基层|这里有一座“生产”对虾的“工厂”

供电员工检查养殖系统的电气设备

在临时监控室里,水池的监控画面,水体溶解氧、水温、盐度等各项参数都在后台一览无余。智能养殖系统不仅仅能做到自动化,自动投喂、自动调整水体的参数,同时它还在“学习”如何养得更好。它在不停收集着每一批对虾养殖的数据,从每次成功或者失败的养殖中积累经验教训,帮助它实时改进养殖策略。另外,整个舱内涂着高保温材料,加上基地内水体循环和余热回收系统,整个基地以极高的热效率和低能耗保障养殖舱内四季恒温,可以全年源源不断地投放虾苗和收获成虾,活脱脱一个白对虾的工业化生产车间。

走基层|这里有一座“生产”对虾的“工厂”

看一眼就觉高端的数字养殖系统操作后台

杨筱杰还带我参观了尚未启用的一间养殖仓,更准确地说是一间试验仓。这里比白对虾的养殖仓大许多,一排10个大池子一共两排,每个池子都有两层楼深。这里主要用于做新品种的养殖和育苗科研试验,探索除南美白对虾之外更多水产品品种的自动化规模化养殖的方法。“这是我们建的第四座养殖试验基地,每次的设计都跟上一次不一样,每一次都在自我革新。”杨筱杰的语气中带着自豪。当这种自豪感来自一位实干家的时候,真的很打动人。

走基层|这里有一座“生产”对虾的“工厂”

现代养殖场的循环水系统

这座基地目前只投运了两座养殖仓。等完全建成后,这里将拥有8座白对虾养殖仓、2座实验室中心和1个大型培菌室。杨筱杰说,到时候他将为这些亮闪闪的“太空舱”顶上都铺上光伏电板,把这里打造成为更加绿色、低能耗、无污染的高新养殖示范园。到时,我一定会带着父亲再来这里看一看,我小时候记忆中与天斗与地斗的养殖场,在强劲电能的催化下居然能“进化”成这般模样。

到此,我在宁海的故地重游之旅结束了。虽然“故地”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但我一点也不遗憾。在这里处处可见创新和实干的身影。愿余敏和杨筱杰都能早日实现他们的愿景,愿这片土地在强劲电能和新型产业的互相催化下发展得越来越好。

供稿:融媒体中心 洪隽|宁波·宁海公司 胡云杰

编辑:邓通|校对:项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