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蕃薯:原産于中南美洲的“救荒糧”,讓中國人口在百年時間狂飙四億

作者:維達說

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以海洋為通道打破了原産地的局限,身處不同大洲的人開始共享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物産,在這場東半球與西半球的生物、農作物、人種、文化及觀念的大轉換中,許多原産于中南美洲的物産開始傳入中國,不僅改變了中國人的種植方式和生活習慣,更是影響到了中國的曆史程序。這些作物中有一種被稱為“救荒作物”的物種,這便是蕃薯。

蕃薯:原産于中南美洲的“救荒糧”,讓中國人口在百年時間狂飙四億

蕃薯的學名為番薯,别稱還有甘薯、朱薯、金薯、番茹、紅山藥、玉枕薯、山芋、地瓜、甜薯、蕃薯、紅苕、蕃薯、阿鵝、明番薯等,屬于旋花科番薯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可食用的部分是其地下具圓形、橢圓形或紡錘形的塊根。蕃薯原産于中南美洲的亞熱帶及熱帶地區,當地的印第安人在長期的辛勤勞作過程中,培育了很多為美洲大陸所獨有的糧食作物,蕃薯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蕃薯:原産于中南美洲的“救荒糧”,讓中國人口在百年時間狂飙四億

印第安人在長期的辛勤勞作過程中,培育了很多為美洲大陸所獨有的糧食作物,蕃薯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蕃薯:原産于中南美洲的“救荒糧”,讓中國人口在百年時間狂飙四億

西班牙人在中南美洲蕃薯後,便将其攜至在亞洲的殖民地—菲律賓等地栽種。蕃薯的傳播示意圖

當西班牙人在中南美洲發現了這種高産作物後,便将蕃薯攜至其在亞洲的殖民地—菲律賓等地栽種。據史料記載,将蕃薯最早引入中國的是明朝萬曆年間的陳益,1580年他搭乘友人的商船從廣東虎門前往安南(今越南),安南當地的一位部落長接待他們時上了一道香甜軟滑的官菜,口感好還能充饑,這便是番薯。之後陳益花了2年時間留心蕃薯的栽培技術,引種回廣東後,即便在較為貧瘠的山腰也能大獲豐收。

蕃薯:原産于中南美洲的“救荒糧”,讓中國人口在百年時間狂飙四億

蕃薯進入中國後,适應性很強,在較為貧瘠的山腰也能大獲豐收。

蕃薯:原産于中南美洲的“救荒糧”,讓中國人口在百年時間狂飙四億

蕃薯在中國的傳播路徑示意圖。

其産量之高,“一畝數十石,勝種谷二十倍”。加之“潤澤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故能很快向内地傳播。到17世紀初的明末,江南由于水患頻繁,作物歉收饑民流離,農學家徐光啟得知福建(1593年福建人陳振龍又從呂宋(今菲律賓)引種蕃薯)有救荒的好作物,蕃薯自此被引入江浙滬種植。

蕃薯:原産于中南美洲的“救荒糧”,讓中國人口在百年時間狂飙四億

福州市烏石山清冷台的先薯亭,福建人民紀念陳振龍引入蕃薯而修建。

作為一個曆史悠久的傳統農業大國,曆代的統治者都把農業,特别是糧食問題作為頭等大事,曆來"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天"的重農思想盛行,但明清時由于使用了一千多年的農耕工具并無太大進步,是以在無化肥無農藥,耕種技術停滞的情況下,隻能靠投入大量勞動力從事精耕細作,但能夠增加糧食産量有限。當能夠養活更多人的蕃薯、玉米等高産作物傳入中國後,迅速得到官方的大力推廣。

蕃薯:原産于中南美洲的“救荒糧”,讓中國人口在百年時間狂飙四億

引入中國的外來農作物原産地分布 ,資料引自澎湃新聞及張平真《中國蔬菜名稱考釋》。

蕃薯:原産于中南美洲的“救荒糧”,讓中國人口在百年時間狂飙四億

蕃薯在全國的廣種,使得傳統種植結構、耕種制度發生巨大的變遷,在清末民初基本完成了本土化發展。

如清乾隆時期,蕃薯在很多地方都是由官方提倡栽種,直隸更是被皇上“敕直省廣勸栽植”。正式這種上下積極推廣,蕃薯很快在全國廣種,傳統的種植結構、耕種制度發生巨大變遷,清末民初基本完成了本土化發展,蕃薯在中國成為僅次于稻米、麥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糧食作物。同時糧食産量的大幅提高,以及可耕地面積的增加(貧地開發),也使得中國人口急劇增加。

蕃薯:原産于中南美洲的“救荒糧”,讓中國人口在百年時間狂飙四億

清代因為蕃薯、玉米這些高産作物的傳入,成了中國曆朝曆代中人口增長最快的時期

蕃薯:原産于中南美洲的“救荒糧”,讓中國人口在百年時間狂飙四億

清朝人口随着糧食産量的大幅提高,以及可耕地面積的增加(貧地開發)而急劇增加。

如1753年(乾隆十八年)山東人口約為1200萬,但在14年後的1767年,人口就暴增到2563萬人,實作了翻一番,清代也是以成了中國曆朝曆代中人口增長最快的時期。要知道北宋是中國人口首次過億的朝代,約為1.26億,中間經曆蒙元,人口頂峰也就9000萬,第二個就是明朝,人口峰值為1.97億,到了清朝人口就直接竄到4個億,可以說蕃薯玉米這些外來物種的傳入功不可沒!

蕃薯:原産于中南美洲的“救荒糧”,讓中國人口在百年時間狂飙四億

2014年+2020年中國蕃薯産量

蕃薯:原産于中南美洲的“救荒糧”,讓中國人口在百年時間狂飙四億

而且在蕃薯沒有傳入前,中國古代災荒時期的一大救星就隻有芋頭,這種耐澇、耐貧瘠作物早在西漢末年農書《氾勝之書》中,就有對芋頭種植方法的較長的描述。西晉時四川戰亂,餓肚子的老百姓,也是到山野裡挖芋頭來充饑。

蕃薯:原産于中南美洲的“救荒糧”,讓中國人口在百年時間狂飙四億

中國與美洲國家關于馬鈴薯、玉米和蕃薯的産量對比圖

但芋頭的産量遠不如蕃薯,而且蕃薯更是一種營養齊全而豐富的天然滋補作物,蛋白質、脂肪、多糖、磷、鈣、鉀、胡蘿蔔素、維生素A、VC、VE、VB1、VB2及氨基酸一應俱全,能增強人體抗病能力,延緩智力衰退和機體衰老。日本衛生部甚至将蕃薯列為食療的重要食品。

蕃薯:原産于中南美洲的“救荒糧”,讓中國人口在百年時間狂飙四億

正是明朝中期後,美洲新大陸的發現(1492)及繞道非洲好望角通往亞洲新航線的開通(1498),東西方的文化交流進入新階段,随之而來的是蕃薯這些原産中南美洲的高産農作物傳入,不僅改變了中國人的種植方式和生活品質,讓我們分享了人類多元文明的碩果,而且主食作物種類的變遷,一定程度上也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曆史命運。

文獻參考:

《近40年以來外來作物來華海路傳播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從玉米、番薯、馬鈴薯的傳入看外來農作物傳入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上期回顧:不隻是蕃薯玉米馬鈴薯,中國人餐桌上60%的瓜果蔬菜原産地都在國外

備注:本文僅為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轉發。另文中配圖部分引自網絡,如有版權私聯請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