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球唯一一個把美國打趴下的人彭将軍

作者:小輝WIdU

1950年10月,以美國為首的16國組成的“聯合國軍”入侵北韓,逼近中國邊境,彭德懷率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在中共中央和毛主席戰略指導下,以不畏強暴的英雄氣概和堅韌不拔的毅力,經過兩年零九個月的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同北韓人民一道,打敗了裝備精良的侵略軍,迫使敵人接受和談,最終實作停戰。彭德懷成為第一個打敗美軍的中國統帥,成為享譽國内外的著名軍事家,甚至戰場上的對手美國将軍也不能不歎服他的指揮才能與膽略。

彭德懷在北韓戰場的卓越軍事指揮才能,我們認為突出表現有如下方面。

一、首先是具有偉大戰略家的膽識與氣魄,敢于在敵我力量懸殊、形勢對我十分不利的情況下定下出戰的決心

1950年6月25日,北韓内戰爆發,10月1日,毛澤東接到金日成求援信,當日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力主出兵援朝,與會上司人顧慮頗多。毛澤東針對多數人主張不出兵的意見,4日在政治局會議上說:“你們說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處于國家危急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麼說,心裡也難過。”應毛澤東緊急召到北京開會的彭德懷,當日下午4時乘專機到北京機場立即趕到中南海頤年堂會議廳。他聽了大家的發言,也聽了毛澤東最後的講話,沒有發言。5日,毛澤東單獨約彭德懷談話。彭德懷表示贊成毛澤東出兵的決策,這堅定了毛澤東出兵的決心。毛澤東當面與彭談任命他為志願軍司令率兵援朝,征求其意見。彭表示服從中央決定。下午,彭在政治局讨論出兵援朝的會上發言說:“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最多就等于解放戰争晚勝利幾年就是了。如讓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台灣,它要發動侵略戰争,随時都可以找到借口。”彭的發言引起與會上司人及其他将領的敬佩,特别是敬佩他臨危受命率軍入朝作戰的無畏精神。中央原來決定派林彪率軍作戰,考慮他曾是第四野戰軍司令員,熟悉第一批出國作戰部隊,但是他托詞有病不肯去。是以毛澤東對彭德懷願負重托十分滿意。13日,毛澤東又電召彭德懷從安東回京再議出兵決策。此時北韓首都平壤告危,北韓人民軍僅剩5萬人了。北韓危在旦夕。毛澤東與彭德懷等協商後決定出兵援朝計劃不變,不能見死不救。彭總已下定決心,一定要打,要打就要打赢,令出國部隊10天完成作戰準備。随後,彭總指揮我軍連續發動3次進攻戰役,扭轉了北韓戰局。敵軍遭痛殲潰退三八線以南。事實證明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國家安危與亞洲命運的出兵抗美援朝戰略決策是英明正确的,也證明彭德懷在支援和堅定毛澤東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出兵援朝決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我們随彭總入朝作戰的人深深感到,彭總具有偉大戰略家的膽識與氣魄,敢于在敵我力量強烈懸殊、形勢對我十分不利的情況下定下出戰的決心,也在于他具有高度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精神。當年北韓戰場上我軍的重要對手,侵朝美軍第2任總司令李奇微在回憶錄中感歎地說,美國有關北韓戰争的重大錯誤之一是低估了中國人的實力,在于美國采取越過三八線進攻北韓的行動,認為當時中國“沒有一位神志清醒的司令官”會向鴨綠江以南派兵作戰。目前,美國學者承認彭德懷是這樣的神志清醒的司令官。他的業績正成為中外學者研究的永恒學術課題。二、把握戰機、創造戰場,結合實際确定作戰方針

彭總在毛澤東的戰略指導下打了勝仗,主要原因,就是他能正确把握戰機、創造戰場,結合實際确定作戰方針。

1.把握重大戰略性戰役決戰的戰機

10月8日,彭總臨危受命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軍出國作戰。當日,彭總到沈陽聽北韓内務相樸一禹彙報敵情。10日緻電毛澤東建議:原拟先出兵2個軍及2個炮師,恐鴨綠江鐵橋被炸不易集中優勢兵力,失去戰機,故決定将4個軍3個炮兵師全部集結鴨綠江南,待機殲敵,改變了原定計劃。毛澤東11日複電同意彭總部署。19日,彭總帶一名參謀、兩名警衛員和一部電台第一個進入北韓,26萬大軍同日在數個渡口跨過鴨綠江進入北韓,完成了戰役兵力展開,為實施第一次戰役創造了有利布局。從10月8日彭總受命到19日大軍出國完成作戰準備,僅用12天時間,其中彭總來往于北京、沈陽、安東(丹東)3次。彭總入朝後又日夜兼程于10月21日與金日成首相會面。金日成充滿感激之情,緊緊握着彭德懷的手說,志願軍來得及時,中國人民是真正的朋友!

第一次戰役勝利後,麥克阿瑟仍錯誤判斷我出國兵力僅為6-7萬人,仍将其主力部隊部署于清川江南岸和黃草嶺、赴戰嶺以南地區,準備發起”聖誕節”前結束北韓戰争的總攻勢,以5個師經長津湖北進,爾後向西;以8個師另2個旅由清川江北上,總兵力達22萬餘人,兩軍拟在江界以南會合,圍殲志願軍和人民軍于北韓北部,趕在鴨綠江冰封前攻占全北韓。毛澤東電告彭德懷務必注意敵有向我舉行反攻之可能。彭總判明情況後,适時抓住戰機進行決戰,發動了第二次戰役,痛殲侵略軍的一部份王牌部隊,扭轉了北韓戰局。

到1951年1月,志願軍出國作戰連續取得三次大規模進攻作戰的勝利,斃、傷、俘敵7萬餘人,把敵人從鴨綠江邊驅逐到了三七線附近。此時,蘇聯駐朝大使拉佐瓦耶夫和一些同志認為美軍正準備全面撤退,主張乘勝追擊,一鼓作氣把侵略軍趕出北韓。彭總認為,敵人雖遭我3次沉痛打擊,但主力沒有被削弱,後備力量很強,技術裝備仍占很大優勢;我軍相當疲勞,特别是減員很大;随着戰線南移,我軍後勤運輸已延長到500至700公裡,在敵機封鎖襲擾下,我後方弱點暴露更多,前送後運更加困難。在敵我力量未發生根本變化的條件下,顯然決戰時機并不成熟。為此,堅決停止追擊。毛澤東同意他的意見。訓示可采取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的原則。

北韓戰場的實踐說明,不能贻誤戰機,也不能盲目地一味進攻,不注意客觀情況,求勝心切,采取冒險的行動,都會導緻慘敗。

2.精心創造戰略性戰役決戰的戰場

創造實施戰役的戰場,是對戰争空間因素的充分利用,是實作儲存自己、消滅敵人這一戰争目的的基本條件。毛澤東在志願軍入朝前就訓示彭德懷,考慮同高度現代化裝備的敵軍作戰和地理環境,注意創造有利于我軍殲敵的戰場。彭總在北韓創造戰場通常考慮的因素是:①有利于實作戰略意圖。②有利于粉碎敵人的作戰企圖。③有利于達成殲滅戰的作戰目标。④有利于下一戰役的發展。其核心是能否大量殲滅敵人,發展勝利。

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的着眼點是,出奇不意迎頭痛殲侵略軍,取得一個立足點,站穩腳跟,為爾後發展勝利創造條件。彭總與其助手志願軍副司令鄧華、洪學智等,入朝後幾天内,依據新的戰場情況形成新的判斷,定下正确的政策,改變原來部署,确定在清川江以北地區運動中殲敵。

第二次戰役選擇在清川江附近預設戰場,也是考慮敵情、我情、兵力對比、地形等有利于我誘殲驕敵,誘敵深入,實施穿插、分割、迂回、包圍,殲滅敵有生力量。

創造戰場是根據準确判明敵人戰略動向确定的。彭總在北韓戰場,放在桌上和枕頭旁的3本書中有一本是麥克阿瑟在二戰中登陸作戰戰例和他的生平經曆材料。熟悉敵人指揮官的脾氣和秉性,掌握美軍的特長和規律一直是彭總經常告訴參謀的話題。1953年2月,美軍7個師和南北韓兩個師在二線集結,并加緊登陸作戰演練。中央軍委和彭總适時判斷敵可能在西海岸的漢川江、清川江至鴨綠江一線地區和東海岸元山地區登陸,指揮和調集志願軍6個軍19個師及人民軍1 個軍團以及另2個軍7個師和人民軍兩個軍團分别在東西海岸進行反登陸準備,共挖掘總長720公裡的坑道工事和3100公裡長的塹壕、交通壕工事。美國發現我軍兩翼海岸已森嚴壁壘,遂放棄登陸企圖,被迫于53年4月26日同我恢複了停戰談判,進而為爾後北韓停戰的實作鋪平了道路。40年後,美國學者來華進行學術交流說,1953年中國軍隊進行了反登陸準備,兵力兵器與工事構築已相當充分,美國已不敢重演仁川登陸式的作戰。

3.從戰場實際出發确定作戰方針

我軍入朝,主要作戰對象是美國侵略軍,它不僅有高度的現代技術裝備,而且久經訓練,實戰經驗也很豐富。指揮官的軍事素質較強,具有一定的求實精神。彭總面對這樣的敵人,在新的戰場,在了解戰略全局基礎上,從政治、軍事、兵力、态勢、地形等方面,找出影響戰争程序的關鍵所在,确定我軍的作戰方針。例如,志願軍入朝前,原計劃入朝後采取“積極防禦、陣地戰與運動戰相結合,以反擊、襲擊、伏擊來殲滅與消耗敵人有生力量”的作戰方針。第一個時期隻打防禦戰。志願軍入朝後,彭總根據敵尚未發現我軍入朝,正分兵冒進,當機立斷,放棄原定計劃,改為在運動中殲敵作戰方針,打赢了出國第一仗。

初戰勝利後,彭總順應戰場形勢的發展,采取了以運動戰為主,與部分陣地戰、遊擊戰相結合的正确方針,将敵人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扭轉了戰局,奠定了抗美援朝戰争勝利的基礎。

1951年6月,當經過第3、4、5次戰役,将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時,敵我力量對比出現了相對均勢,短期内敵無力大舉進攻,我也難以殲滅敵重兵集團,整個戰場呈現相持局面。彭總乃在志願軍常委擴大會議上根據毛主席提出的“零敲牛皮糖”戰術,确定對敵采取打小殲滅戰方針。此後,我軍實行了由運動戰向陣地戰的戰略轉變,進入了打小殲滅戰階段。我軍愈戰愈強,成功粉碎了敵人多次進攻,并對敵堅固陣地也進行了多次戰術性進攻,直至戰役規模的進攻,大量地殲滅和消耗了敵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