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全球唯一一个把美国打趴下的人彭将军

作者:小辉WIdU

1950年10月,以美国为首的16国组成的“联合国军”入侵朝鲜,逼近中国边境,彭德怀率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在中共中央和毛主席战略指导下,以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同朝鲜人民一道,打败了装备精良的侵略军,迫使敌人接受和谈,最终实现停战。彭德怀成为第一个打败美军的中国统帅,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军事家,甚至战场上的对手美国将军也不能不叹服他的指挥才能与胆略。

彭德怀在朝鲜战场的卓越军事指挥才能,我们认为突出表现有如下方面。

一、首先是具有伟大战略家的胆识与气魄,敢于在敌我力量悬殊、形势对我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定下出战的决心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10月1日,毛泽东接到金日成求援信,当日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力主出兵援朝,与会领导人顾虑颇多。毛泽东针对多数人主张不出兵的意见,4日在政治局会议上说:“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么说,心里也难过。”应毛泽东紧急召到北京开会的彭德怀,当日下午4时乘专机到北京机场立即赶到中南海颐年堂会议厅。他听了大家的发言,也听了毛泽东最后的讲话,没有发言。5日,毛泽东单独约彭德怀谈话。彭德怀表示赞成毛泽东出兵的决策,这坚定了毛泽东出兵的决心。毛泽东当面与彭谈任命他为志愿军司令率兵援朝,征求其意见。彭表示服从中央决定。下午,彭在政治局讨论出兵援朝的会上发言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就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就是了。如让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彭的发言引起与会领导人及其他将领的敬佩,特别是敬佩他临危受命率军入朝作战的无畏精神。中央原来决定派林彪率军作战,考虑他曾是第四野战军司令员,熟悉第一批出国作战部队,但是他托词有病不肯去。所以毛泽东对彭德怀愿负重托十分满意。13日,毛泽东又电召彭德怀从安东回京再议出兵决策。此时朝鲜首都平壤告危,朝鲜人民军仅剩5万人了。朝鲜危在旦夕。毛泽东与彭德怀等协商后决定出兵援朝计划不变,不能见死不救。彭总已下定决心,一定要打,要打就要打赢,令出国部队10天完成作战准备。随后,彭总指挥我军连续发动3次进攻战役,扭转了朝鲜战局。敌军遭痛歼溃退三八线以南。事实证明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国家安危与亚洲命运的出兵抗美援朝战略决策是英明正确的,也证明彭德怀在支持和坚定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出兵援朝决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们随彭总入朝作战的人深深感到,彭总具有伟大战略家的胆识与气魄,敢于在敌我力量强烈悬殊、形势对我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定下出战的决心,也在于他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当年朝鲜战场上我军的重要对手,侵朝美军第2任总司令李奇微在回忆录中感叹地说,美国有关朝鲜战争的重大错误之一是低估了中国人的实力,在于美国采取越过三八线进攻朝鲜的行动,认为当时中国“没有一位神志清醒的司令官”会向鸭绿江以南派兵作战。当前,美国学者承认彭德怀是这样的神志清醒的司令官。他的业绩正成为中外学者研究的永恒学术课题。二、把握战机、创造战场,结合实际确定作战方针

彭总在毛泽东的战略指导下打了胜仗,主要原因,就是他能正确把握战机、创造战场,结合实际确定作战方针。

1.把握重大战略性战役决战的战机

10月8日,彭总临危受命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军出国作战。当日,彭总到沈阳听朝鲜内务相朴一禹汇报敌情。10日致电毛泽东建议:原拟先出兵2个军及2个炮师,恐鸭绿江铁桥被炸不易集中优势兵力,失去战机,故决定将4个军3个炮兵师全部集结鸭绿江南,待机歼敌,改变了原定计划。毛泽东11日复电同意彭总部署。19日,彭总带一名参谋、两名警卫员和一部电台第一个进入朝鲜,26万大军同日在数个渡口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完成了战役兵力展开,为实施第一次战役创造了有利布局。从10月8日彭总受命到19日大军出国完成作战准备,仅用12天时间,其中彭总来往于北京、沈阳、安东(丹东)3次。彭总入朝后又日夜兼程于10月21日与金日成首相会面。金日成充满感激之情,紧紧握着彭德怀的手说,志愿军来得及时,中国人民是真正的朋友!

第一次战役胜利后,麦克阿瑟仍错误判断我出国兵力仅为6-7万人,仍将其主力部队部署于清川江南岸和黄草岭、赴战岭以南地区,准备发起”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以5个师经长津湖北进,尔后向西;以8个师另2个旅由清川江北上,总兵力达22万余人,两军拟在江界以南会合,围歼志愿军和人民军于朝鲜北部,赶在鸭绿江冰封前攻占全朝鲜。毛泽东电告彭德怀务必注意敌有向我举行反攻之可能。彭总判明情况后,适时抓住战机进行决战,发动了第二次战役,痛歼侵略军的一部份王牌部队,扭转了朝鲜战局。

到1951年1月,志愿军出国作战连续取得三次大规模进攻作战的胜利,毙、伤、俘敌7万余人,把敌人从鸭绿江边驱逐到了三七线附近。此时,苏联驻朝大使拉佐瓦耶夫和一些同志认为美军正准备全面撤退,主张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把侵略军赶出朝鲜。彭总认为,敌人虽遭我3次沉痛打击,但主力没有被削弱,后备力量很强,技术装备仍占很大优势;我军相当疲劳,特别是减员很大;随着战线南移,我军后勤运输已延长到500至700公里,在敌机封锁袭扰下,我后方弱点暴露更多,前送后运更加困难。在敌我力量未发生根本变化的条件下,显然决战时机并不成熟。为此,坚决停止追击。毛泽东同意他的意见。指示可采取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的原则。

朝鲜战场的实践说明,不能贻误战机,也不能盲目地一味进攻,不注意客观情况,求胜心切,采取冒险的行动,都会导致惨败。

2.精心创造战略性战役决战的战场

创造实施战役的战场,是对战争空间因素的充分利用,是实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一战争目的的基本条件。毛泽东在志愿军入朝前就指示彭德怀,考虑同高度现代化装备的敌军作战和地理环境,注意创造有利于我军歼敌的战场。彭总在朝鲜创造战场通常考虑的因素是:①有利于实现战略意图。②有利于粉碎敌人的作战企图。③有利于达成歼灭战的作战目标。④有利于下一战役的发展。其核心是能否大量歼灭敌人,发展胜利。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的着眼点是,出奇不意迎头痛歼侵略军,取得一个立足点,站稳脚跟,为尔后发展胜利创造条件。彭总与其助手志愿军副司令邓华、洪学智等,入朝后几天内,依据新的战场情况形成新的判断,定下正确的策略,改变原来部署,确定在清川江以北地区运动中歼敌。

第二次战役选择在清川江附近预设战场,也是考虑敌情、我情、兵力对比、地形等有利于我诱歼骄敌,诱敌深入,实施穿插、分割、迂回、包围,歼灭敌有生力量。

创造战场是根据准确判明敌人战略动向确定的。彭总在朝鲜战场,放在桌上和枕头旁的3本书中有一本是麦克阿瑟在二战中登陆作战战例和他的生平经历材料。熟悉敌人指挥官的脾气和秉性,掌握美军的特长和规律一直是彭总经常告诉参谋的话题。1953年2月,美军7个师和南朝鲜两个师在二线集结,并加紧登陆作战演练。中央军委和彭总适时判断敌可能在西海岸的汉川江、清川江至鸭绿江一线地区和东海岸元山地区登陆,指挥和调集志愿军6个军19个师及人民军1 个军团以及另2个军7个师和人民军两个军团分别在东西海岸进行反登陆准备,共挖掘总长720公里的坑道工事和3100公里长的堑壕、交通壕工事。美国发现我军两翼海岸已森严壁垒,遂放弃登陆企图,被迫于53年4月26日同我恢复了停战谈判,从而为尔后朝鲜停战的实现铺平了道路。40年后,美国学者来华进行学术交流说,1953年中国军队进行了反登陆准备,兵力兵器与工事构筑已相当充分,美国已不敢重演仁川登陆式的作战。

3.从战场实际出发确定作战方针

我军入朝,主要作战对象是美国侵略军,它不仅有高度的现代技术装备,而且久经训练,实战经验也很丰富。指挥官的军事素质较强,具有一定的求实精神。彭总面对这样的敌人,在新的战场,在理解战略全局基础上,从政治、军事、兵力、态势、地形等方面,找出影响战争进程的关键所在,确定我军的作战方针。例如,志愿军入朝前,原计划入朝后采取“积极防御、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以反击、袭击、伏击来歼灭与消耗敌人有生力量”的作战方针。第一个时期只打防御战。志愿军入朝后,彭总根据敌尚未发现我军入朝,正分兵冒进,当机立断,放弃原定计划,改为在运动中歼敌作战方针,打赢了出国第一仗。

初战胜利后,彭总顺应战场形势的发展,采取了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正确方针,将敌人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扭转了战局,奠定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基础。

1951年6月,当经过第3、4、5次战役,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时,敌我力量对比出现了相对均势,短期内敌无力大举进攻,我也难以歼灭敌重兵集团,整个战场呈现相持局面。彭总乃在志愿军常委扩大会议上根据毛主席提出的“零敲牛皮糖”战术,确定对敌采取打小歼灭战方针。此后,我军实行了由运动战向阵地战的战略转变,进入了打小歼灭战阶段。我军愈战愈强,成功粉碎了敌人多次进攻,并对敌坚固阵地也进行了多次战术性进攻,直至战役规模的进攻,大量地歼灭和消耗了敌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