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将幫助你學會一種讓孩子聽話的神奇語言,這種愛的語言使孩子很容易接受您的要求和忠告。
世界上數以千萬的父母用自身的親身實踐證明了書中提供的方法非常有效。該書在美國暢銷300多萬冊,并被翻譯成30多種文字風靡全球。
世界各地的父母和專家熱情洋溢地贊譽兩位作者,她們在長期的實踐中摸索出的這套語言是那樣行之有效,的的确确能緩解所有年齡段的孩子與父母的緊張關系,結束父母與孩子的沖突對抗,帶來父母和孩子的合作。
阿黛爾 法伯(Adele Faber)和伊萊恩 瑪茲麗施(Elaine Mazlish),國際著名親子溝通專家,美國最暢銷親子教育書系作者。
她們是紐約市社會研究新校和長島大學家庭生活研究所的建立者。本書是她們在創辦的學校和研究所長期與父母們一起進行實驗的研究總結。
如今世界上數以千萬的父母用自身的實踐證明這些方法非常有效。她們除了在美國和加拿大各地頻繁演講外,還經常出現在《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和《歐普拉》(Oprah)等熱門電視節目裡。
法伯與瑪茲麗施都是三位孩子的母親,她們已被收錄于美國名人錄。
01
當孩子不開心時,應該先聽聽孩子在說什麼。
當孩子不開心時,遭到否認或忽略,會更不開心。這時父母即使提供正确的解決辦法也不會有效果。
應該先聽聽孩子在說什麼,哪怕簡單的“哦”“嗯”,孩子也能感覺到被傾聽,被尊重。
說出孩子的感受會讓他覺得自己被了解了,同時也能幫助孩子學會表達感受。
當孩子聽到父母說出他的感受時,他就更願意傾聽,此時用啟發式的問題可以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如果是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嘗試用幻想的方式來解決,孩子會很感激你。
比如書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孩子:爸爸,我用橡皮泥做的玩具兔壞掉了!
爸爸:哦,是以你有點傷心是不是?
孩子:對,我好不容易才捏出一隻耳朵。
爸爸:嗯,捏耳朵确實不是一件容易事,那我們一起想辦法修好它怎麼樣?你說我們該怎麼修好它呢?
或者:我猜你一定想學會一個咒語,讓兔耳朵再變出來對不對。
孩子:是的。
爸爸:好,我們來玩念咒語的遊戲吧!
當需要制止孩子的行為時,仍然可以接納孩子的感受。先從孩子角度想他為什麼這樣做,那家長的怒氣也能消掉很多。
孩子不是機器人,不是家長遙控指揮的對象,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見,學會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接納了解。
有時最了解孩子的是她們自己,而不是家長,我們不要帶着原來的舊思想去束縛孩子。
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并嘗試實施,讓孩子感到父母是尊重自己的,沒有用家長的威嚴以大欺小,孩子也會很愉快地接受父母的良好建議。

02
對每個人來說,接受懲罰,是人生的必修課。
小孩子的世界是沒有規矩的,雜亂的。會讓大人抓狂的。而且,小孩從來都是不按規矩辦事。也不想被人控制。
而大人的世界是講求秩序的,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在什麼地方,做什麼才是合适的。這些對于小孩來說通通不懂,也不感興趣。
對于大人的任務來說,就是要教育小孩認識這個世界的規則。當然,給小孩講了,如果不聽的話,通過皮肉之苦來引導,算是一個比較簡單經濟、實用高效的做法。棍子是建立秩序的有效武器。
處罰是有效的:它一定會讓受罰者把某種規則和施教者的偏好聯系起來。會使受教育者在某種程度上,比較聽話。
雖然,這個做法,根本不考慮小孩的感受。
從大人的眼裡看,我才不管你是天性,還是為了吸引注意故意搗亂。我才懶得去想你為何會這樣去做。難道我不是比你更有經驗,更有智慧嗎,難道我不可以随時指點你一下嗎。
我會幫助你得到一個好的結果,是以不要對我的解決方法進行質疑。
是以說,對于家長和老師,懲罰學生而言,普遍上都是廣有市場的:我是對你好,是以,不管我對你做了什麼,你先忍着吧。可能沒有用,也不會有太大的壞處。
顯然,這可能并不算是一個好的方案,但一定是一個簡單的方案,沒有太多心理負擔的方案。既然那麼多的人都是這樣做的。就是做錯了,也是容易得到了解和原諒的。
在這樣的行為模式下,大多數人都會屈從于一個勉強的方案,而非比較好的方案。
因為,在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間,被教育者是弱勢群體。他們就如同孫猴子,腦袋上套了一個緊箍咒,教育者就是唐僧。
被教育者明白了:别跟自己的上司理論。理論是沒用的。
如果跟上司的看法不一緻,也是沒用的。上司給你選出的路,就是你的範圍。
越界是要被處罰的。
懲罰的目的是為了糾正錯誤,達到正确。結果,多半被用來作為管教的工具,最後變成了剝奪思想的工具,導緻對目标的偏離。懲罰變成了一種噤聲的工具。
03
感受無對錯,都可以被接納,但也要劃定邊界。
比如兩個孩子搶玩具,沒有搶過弟弟,哥哥就很生氣,開始坐在地上打大聲哭,并伸手給了弟弟兩巴掌,于是弟弟也開始哭。
這時候你可以對哥哥說,我知道你沒有得到玩具很傷心,你可以用嘴巴告訴媽媽你的感受,但是不可以動手打人。
給孩子确定邊界,了解他的感受,讓他知道不是所有行為都會得到支援。
如何面對孩子的消息情緒?首先,承認并接納他們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其次,我們跟孩子是不同的個體,不能用我們的感受代替他們的感受。再次,不做評判,感受沒有對錯,都可以被接納,但要有界限。
當孩子感覺被接納了才有勇氣去面對。最後,幫助孩子面對感受的四種方法有全神貫注地聆聽,用"噢","嗯","我知道了"等認同孩子的感受,引導孩子用恰當的詞語表達出來,借助想象滿足孩子的願望。
如果出現問題,不要一生氣就動手懲罰,不但會産生對抗情緒還會剝奪了他們自己對錯誤行為的檢討過程。
用其他方法代替懲罰,不要把孩子當做麻煩制造者,要把他能當做問題參與者解決者,用遊戲打怪更新的辦帶領孩子一起做。
書中還介紹了代替懲罰的七個方法包括,想出一個點子來讓孩子幫忙,表示強烈的不滿,闡明你的期望,給孩子指出補救的辦法,讓孩子有自主選擇權,采取行動,讓孩子體驗到不良後果。還有屢教不改時,家長可以用到的有效方法。
最終家長都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在這個過程中,不要奮不顧身看不上眼,要讓孩子體驗問題過程中的感受,并在錯誤中學習,不斷鼓勵孩子他們自我成長。
05
我們可以做的再好一些,更好一些。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會說?》給了我們重新了解教育的機會,這不僅是一部極佳的家庭教育手冊,也是一次心智認知之旅。
孩子其實有時是一面鏡子,照見我們曾經的過去。
讓我們看到需要改進和積極彌補的地方。在那些學校教育不能覆寫到的地方,家長的确需要新的智慧。
從這一代開始,讓我們把教育中那些粗糙、暴力、迂腐而又于事無補的東西隔斷吧!
我們可以做的再好一些,更好一些。
點個「在看」,與家長們共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