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部馬斯克出演的最新紀錄片,給孩子講透了成功的關鍵要素!

最近,伊隆.馬斯克又在“搞事情”。

4月25日,馬斯克正式官宣以總金額440億美元的價格買下推特。

遙想數日前,當馬斯克提出以430億美元收購推特時,推特還實施“毒丸”計劃(Poison Pill)試圖阻止收購。不過數十日,這位在Twitter上擁有8300萬粉絲的世界首富便拿下了英文語言中世界級的社交平台。

插個題外話,馬斯克也是生動演繹了何謂“有錢就是可以為所欲為”。根據馬斯克送出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檔案顯示,在440億美元中,馬斯克自己拿出了多達138億美元的現金來完成這筆交易,這筆錢相當于他資産淨值的8%。有人計算過,如果把這138億元一把火燒了,馬斯克還會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

馬斯克本身就是一個“有故事的男人”,他和他麾下那些先鋒公司,每一個單獨拎出來說都是一部好戲。

但近幾年,重頭戲還是他的SpaceX(太空探索技術公司)。

四月初,網飛上映了一部關于馬斯克和他的SpaceX的紀錄片《回到太空》(Return to Space)。這部由夫妻檔、奧斯卡獲獎導演伊麗莎白·柴·瓦沙瑞莉和金國威(《徒手攀岩》的導演)操刀的紀錄片,講述了 SpaceX 鼓舞人心的崛起曆程,以及伊隆·馬斯克 20 年來為重振美國太空旅行野心所做的努力。

原本以為這是一部商業尬吹的紀錄片,沒想到居然把我看哭了。

作為地球上79億人口的一份子,看到未來我們人人都有漫遊太空、遷居火星的可能,我的向往和激動之情難以言表。

但更重要的是,這部紀錄片不僅僅是在為一家偉大的公司唱贊歌,透過鏡頭,你能看到SpaceX在這20年中邁向太空的每一寸裡,承載了多少付出、代價和失敗。

“追随初心、擁抱失敗、從行動中孕育機會”,是這部紀錄片最讓我動容的三點。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

但你不能永遠待在搖籃裡”

2002年2月,伊隆·馬斯克等3人去俄羅斯,嘗試購買3枚火箭,未能如願。同年5月,馬斯克與火箭發動機天才湯姆·穆勒(SpaceX第0001号員工)便在加利福尼亞州埃爾貢多的一間倉庫建立了SpaceX公司,準備自研火箭。

影片就從20年前馬斯克成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開始講起。

每年,馬斯克都會浏覽NASA網站,希望看到一個能把人類送到火星上的計劃或日期。

很可惜,這個日期一直沒有出現。是以,他決定自己來操辦這件事。

為什麼馬斯克如此執着于太空探索、在月球上建立基地、把人類遷居到火星上去?

要知道,火箭是無情的。任何一個細小的疏忽都有可能引來它最壞的結局——爆炸。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号航天飛機在重返大氣層時因為事故,機上所有7名宇航員遇難。

火箭發射失敗雖然糟糕,但當一枚載有宇航員的火箭發射或傳回失敗時,這其中的損失就不再是金錢能夠衡量的了。20年過去了,哥倫比亞号航天飛機災難的陰影至今猶在。

況且,探索太空不僅風險極高,還很昂貴。

2011年7月,因為成本過于高昂,亞特蘭蒂斯号航天飛機執行了最後一次載人任務,同時也是美國航天飛機的最後一次飛行任務。

不易成功、風險極高、還極為燒錢,為什麼馬斯克還要做這件事?

這和他的初心有關。

地球,我們的家園很美,但它并不能永遠地保護我們。

現代人走出非洲、稱霸世界,是不到十萬年發生的事。我們至少用了500萬年的才使人類進化出進階文明。但這個得來不易的人類文明猶如一支小小的蠟燭,極端的氣候變化、第三次大戰等事件的發生,很容易讓它消失不見。

是以,我們需要成為一個多行星物種,将生命延伸到地球之外,來保護人類來之不易的意識與文明。

正如影片中馬斯克說的,“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你不能永遠待在搖籃裡。是時候前進了,去往星際之間,拓展人類意識的範圍和規模。”

這是馬斯克的考量與初衷,他希望成為一名開拓者、先鋒者。

為了離開搖籃,需要解決一個至關重要的技術問題,那便是擁有靠譜的交通工具——物美價廉、且可以重複利用的火箭。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阿波羅計劃以來,幾十年來美國在人類太空飛行上的花費大概是3500億美元。這些錢将350名美國宇航員送入了太空,平均一個人的成本大概是10億美元。

如果想有朝一日遷移火星,如此費用顯然太過高昂,為了提高成本效益,必須依托像SpaceX這樣的太空技術公司,将火箭載人技術商業化、降低成本。

這不僅是馬斯克的初心——讓20年前的他幾乎奉上全部身家去追随,也是所有SpaceX的員工以及合作方NASA的夢想。

比如,宇航員船鮑勃和道格。他們是第一批搭乘龍飛船實作太空飛行、進入空間站并實作太空行走的宇航員。(龍飛船,SpaceX Dragon,由SpaceX公司開發的宇宙飛船,是第一款由私人企業開發并發射進入近地軌道并傳回地球的宇宙飛船)

鮑勃·班肯(左) 道格·赫利(右)

日常訓練的艱辛自不必說。

更關鍵的是在這項冒着巨大生命風險的事業中,他們要如何獲得家人的了解與支援?

所幸鮑勃和道格的另一半也是宇航員。

相同的夢想和經曆,讓妻子們完全了解丈夫的選擇。

即便如此,對于留在地球等待丈夫歸來的伴侶來說,也是一件極為不易的事。

道格的妻子凱倫

影片中有一幕讓身為父母的人很容易淚目。

龍飛船第一次準備飛行的時候,由于天氣不理想,等待多時未果,隻能另定時間再飛行。道格的兒子備受打擊。因為他已經鼓起勇氣和父親告别過一次了,現在卻要再來一次告别。這對一名十來歲的小朋友來說太過殘忍。

當你想要實作的夢想在“上面”(太空),但你了解和喜愛的一切卻都在“下面”(地球)時,對宇航員來說,此時最大的願望就是一切順利,能夠讓自己重回地球,見到自己的家人。

也許,這就是follow your heart所付出的代價。

道格夫婦想讓孩子明白,在我們的一生中,有些事情是有風險的。但如果這件事能帶來一個更好的世界,這樣的冒險就是值得的。

除了宇航員,其他技術人員也為“走出搖籃”這個夢想承受着巨大的壓力。

比如,“風險控制員”巴拉,他負責評估飛行當天的整體環境,確定是否為發射放行。巴拉必須擁有出色的決斷力和鋼鐵般的意志。因為當他說出“發射吧”這句話時,如果準備不充分,整個項目可能是以而毀于一旦。

還有漢斯,他是SpaceX的副總裁。

漢斯和馬斯克相識于2002年的一次火箭愛好者發射聚會,二人就火箭的技術問題聊得火熱,然後馬斯克問漢斯,你是否願意在一家制造火箭去火星的公司工作?

這麼不靠譜的口頭offer,漢斯花了十毫秒就答應了。

因為共同的理想、初衷,凝聚起了一批人。這些人了解、順從了自己的人性和内心召喚。他們喜歡這件事,認為這件事很重要,是以願意持續去做這個事,而非完成了,功成名就賺錢了就結束。

他們要走的不是敲鐘上市、跻身富豪榜的路,而是一條星辰大海的路,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冒險、等待一個又一個的挑戰。他們享受整個過程,雖然其中充滿痛苦。這大概就是追随内心初衷和内心的力量。

想想馬斯克,雖然他的首要身份是商人,“商人重利輕别離”,但他完全可以在建立Space X之前就過上奢華的富人生活。隻是他沒有止步于此,而是選擇了投身自己的理想、創造價值。若無絕對的熱愛,是無法到達彼岸的。

“你永遠不會了解你的系統,

除非你把它推到極緻、讓它崩潰”

有了初衷、follow your heart、憑借一腔熱情就能成事麼?

當然不是!其中最大的難關是你要接受失敗、失敗和無數次的失敗,要把自己訓練到能夠擁抱失敗的境界。

SpaceX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是讓火箭着陸,實作了火箭的重複利用。這件事有多難呢?相當于把一個重大30噸的東西以高速精準降落在大海中央的一個小區域上。因為海洋平台着陸可以節省更多的燃料。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因為無法瞄準繼而導緻爆炸,幾乎是所有火箭回收時的宿命。而SpaceX是世界上第一個實作軌道級火箭首次重複利用的私營公司,它徹底改變了太空技術。

有人說,SpaceX就是一家“從爆炸中學到東西”的公司,他們不害怕失敗、擁抱失敗,從爆炸中找到問題所在、然後修正、進步、最終成功。

“你永遠不會了解你的系統,除非你把它推到極限,讓它崩潰。”這是SpaceX做事的政策。

這些話說起來漂亮、輕松,但馬斯克和他的員工們難道有金剛不壞之身,能輕松抵抗、消解失敗嗎?

當然不是!他們也是凡人之軀,失敗的滋味對他們一樣痛苦。

漢斯說,第一次失敗後,他回到家兩個月沒怎麼說話,花了很長時間才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然後繼續研究為第二次發射做準備。

而馬斯克呢,他從一開始就對發射成功、回收成功這些事沒有多大的信心,但還是賭上當時自己的全部身家,來做這件事。他告訴大家,我們的機會隻有三次,三次後錢燒盡還不行,咱們就終止這件事吧。

是以,當第三次發射也以失敗告終時,那是馬斯克人生的至暗時刻,他幾近崩潰邊緣。

馬斯克把大家叫進會議室,他沒有層層問責,隻是提出了要求,希望大家把一切都修好,以最快的速度再發射另一枚火箭。

看到這裡,我真的非常敬佩他。

中國古語雲:勝敗乃兵家常事。行軍打仗、兩軍對壘也許如此,但挑戰自己去嘗試一件前無古人之事,敗,才是常事,勝,幾乎是一息微弱的燭光。

可就是為了抓住這一息微弱的燭光,馬斯克堵上了幾乎全部的身家、背負着外界的質疑與嘲諷。普通人也許已然崩潰或者遷怒下屬是稀疏平常的事。而他隻是收斂起自己的情緒,繼續埋頭做事,力争完成目标。

還好,大家沒有放棄。

9月28日,在第三次發射失敗僅僅兩個月後,第四支獵鷹一号便被架到發射台上,這一次,SpaceX受到了幸運女神的眷顧,發射約3分鐘後,一二級成功分離,發射約六分鐘後,成功入軌。

雖然我們可以籠統的把第四次的成功歸咎為“幸運”,但其實這是前三次失敗積累後、做出改進的必然結果。

SpaceX從前三次災難性發射中學到了很多東西,第四次發射之是以能成功是他們更新了引擎,讓第四次獵鷹1号任務到達軌道并留在水面上繼續存活下來。

同年12月,SpaceX獲得了NASA高達15億美元的國際空間站貨運巨額合同,

自那以後,SpaceX就像開挂般發展,多次發射成功、實作太空貨物運輸、成功發射衛星……

在迄今為止的宇宙飛行的曆史上,隻有四次将太空艙送入軌道并成功回到地球的創舉,他們分别是:美國、俄羅斯、中國和伊隆.馬斯克。

漢斯說,“馬斯克的偉大之處在于,他明白失敗是發展的一部分”

馬斯克的初心與熱愛是他能堅持下來的源泉,但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充分認清了發展過程中所要經曆的必不可少的失敗和淘汰。

經曆了無數次失敗、被質疑和逼入絕境之後,最終沒有放棄的SpaceX載入了史冊。

好運氣,

是從行動中孕育出來的

2002年成立太空探索公司;2013年實作火箭回收技術;2022年擁有2200顆的星鍊... SpaceX隻用20年時間就颠覆了這個行業的傳統做法,以曾經NASA十分之一的成本價發射火箭。

馬斯克認為這樣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運氣使然,他說,“運氣就是最大的超能力”。

不可否認“運氣”在成事中占有重要比重,但我更願意将馬斯克口中的“運氣”歸結為因為超強行動力而孕育出的機遇,然後他們抓住了機遇、把事情推向成功。

為什麼NASA投入了大量時間、金錢、人力想要做的事沒做到,卻被SpaceX做成了?

NASA首席科學家吉姆.格林說,NASA是在紙上解決所有問題,通過筆頭上驗證無疑後,在付諸行動。而SpaceX的做法很不同,他們一直建造東西,看看有什麼突破,然後從那裡疊代。

正是這種超強的行動力,使得SpaceX一次次創造了曆史。

當宇航員鮑勃和道格順利進入國際空間站,并且開始在太空行走時,他們拍到了我們的家園——地球在宇宙中動人的景象,

絕美的日出日落、黑白交替,周遭廣袤無際的延伸,這一切都會你意識到,我們的世界是美妙而珍貴的,能生在地球這個家園,每一個人都應該心存感激。

從飲血茹毛到步入太空,我們人類靠的正是踏踏實實的行動力。沒有背後那些行動力卓絕的人,我們看不到宇宙的無垠、意識不到自身的渺小與危機,也不可能一步步距離太空家園的理想更近。

宇航員鮑勃從太空傳回後,他的妻子梅根在第二年作為第二批宇航員,将搭乘龍飛船進入太空執行任務。

這次她要在空間站裡待六個月。每一次火箭發射、進入太空、與空間站對接、傳回地球步步都充滿着巨大風險,可能是一次有去無回的“旅程”,作為宇航員夫妻檔,這種風險是加倍的。

可即便如此,梅根想讓兒子明白,“探索和突破我們所能到達的極限是很重要的”。

“探索和突破自身極限”,這是行動力的最佳驗證。不僅宇航員們身上有,行動力也是掌舵人馬斯克的DNA。

在影片最後,馬斯克說過這樣一段話:

“重要的是要意識到這(進步)并不是必然的,當人們認為技術會自動改進時,那他們就錯了,技術不會自動改進。

如果你看看像古埃及這樣的偉大文明,看到他們之前能夠建造金字塔,但他們現在忘記了如何去做;還有羅馬,他們之前建造了那些令人難以置信的溝渠,但他們忘記如何去做了。1969年,我們能夠把人送上月球,然後我們忘記如何去做了。

機會之窗現在敞開着,但我們不能指望它能敞開很久,我們需要趁那扇窗還開着的時候好好加以利用。”

叔本華曾說過“人生實如鐘擺,在痛苦與倦怠之間擺動”。馬斯克的鐘擺在擺向“痛苦”時,并沒有滑向“倦怠”,他太明白摘取成功果實的路上沒有“容易”二字。是以,他用銘記初衷、知難不退,行動卓絕來為自己的成功增加砝碼。

最終,他赢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