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又坑人!還有多少台企,在玩聯電的套路?

坊間一直流傳着一句話:“和灣灣做生意,一定要多留個心眼”,這句話并不是空穴來風,啞巴虧咱們沒少吃。

前不久,大陸又被台資企業“坑了”。合資創辦的企業剛剛扭虧為盈,台企就迫不及待地把大陸股東踢出局,一手“卸磨殺驢”玩得出神入化,到底怎麼回事呢?

2014年廈門官方、福建省電子資訊集團決定和台企聯電聯合創辦12晶圓代工廠“聯芯”,這家企業主要計劃生産40nm和28nm晶片。

企業剛剛組建時,外界普遍看好這個項目。咱們資金充裕,在晶片方面舍得投資,聯電作為灣灣的“晶片二哥”技術毋庸置疑。雙方強強聯合,一定能在晶片領域掀起一番波浪。

2015年3月開始項目動工,很快工廠建設、裝置、員工就全部到位了。

2016中旬,聯芯就完成了40nm晶片市場,第4季度40nm晶片就實作了量産。

2017年5月,聯芯實作了28nm晶片量産。

事情到這裡,大家好像是雙赢——聯電獲得了投資,并且打入了大陸市場。咱們也通過聯芯解決了晶片産能。但是冰面之下,實際上是危機四伏,很快事情的發展就超乎了很多人想象,讓國内網友直呼“上了大當”。

聯電算盤精,扭虧為盈就攆人

很快這個項目就迎來了第一個問題——始終不賺錢。

從2016年項目建成,2021年年底,雖然聯芯發展得如火如荼,但實際上一直都在虧錢。

2016年,聯芯虧損14.35億元;

2017年,聯芯虧損16.81億元;

2018年,聯芯虧損31.16億元。

直到去年,聯芯依舊有23.68億元的虧損。其實虧損倒也正常,畢竟聯芯每年的研發投入就能達到數十億元。咱們的企業也沒有就這虧損不放,畢竟在咱們眼裡,技術研發更重要。是以就算一直在虧損,大陸投資方也還在投資研發。

然而很快令人大跌眼鏡的一幕就發生了。去年第4季度,聯芯終于扭虧為盈,成為了一家能賺錢的公司。本來公司賺錢了,是一件開開心心的事。當初虧錢時,大家一起咬牙堅持過來了,如今苦日子到頭了,大家就一起和和氣氣把錢賺了吧。

但是聯芯賺錢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大陸資本踢出局”。前幾日,聯電釋出公告稱,将會以48.58億元人民币的價格,分三年買下其他所有股東的股權。屆時,聯芯就會成為聯電的100%控股子公司。

聯電早有預謀,合同上就有存在某種問題或陰謀

很多人聽到消息人都傻了,直呼聯電吃相難看。這些年聯芯為什麼能發展起來?

一方面,咱們的扶持政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稅收優惠和研發補貼為聯芯分擔了很多生存壓力。另一方面,股東們持續的投資,讓聯芯的生産和研發得以持續下去,整個項目不至于淪落到爛尾。然而聯電卻從一開始就顯得沒這麼老實。

首先,聯電在合作之初就明确強調,大陸不能參與公司的經營以及技術研發,隻能參與投資分紅。這顯然就是有提防之心,生怕咱們學到技術。要知道一直以來咱們投資晶片企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累積晶片制造的技術和經驗,如今沒辦法參與研發,對于咱們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其次,聯電在合同上加了一條“霸王條款”——7年後,聯電有權購回所有的聯芯股權。為什麼說這是一條霸王條款呢?“有權”這兩個字非常關鍵,這樣購回聯芯股權完全成了聯電的一種權利。聯電完全占據了場面上的主動,如果公司經營狀況好,聯電就可以強制購回股權,如果經營狀況不好,聯電可以把頭一縮,不管不顧。

隻是讓很多感到不對勁的是,七年之期一到,聯電立馬扭虧為盈,這時間點卡得是不是有點太湊巧了,這會不會一開始就是聯電設計好的呢?

“聯美案”被聯電擺了一道

2016年2月,聯電和福建省電子資訊集團、晉江能源投資集團一起成立了福建晉華內建電路有限公司,這家公司主要生産動态存取儲存器(DRAM)。當時國内的DRAM市場被被外企所壟斷,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大陸企業找來聯電進行合作。

聯電還是一樣的套路,搬出了自己的那一套“你出錢,我出力”,把經營和研發都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裡,告訴其他兩家股東隻需要出資就好,其他什麼都不用管。不過聯電還是畫了一個“大餅”,告訴其他兩家股東,前期技術研發工作由聯電來完成,等技術研發成功過後,就會轉移到福建晉華名下,随後進行生産。

企業成立之後,聯電的資深副總陳正坤被調任福建晉華總經理,這個人随後也成了毀掉福建晉華的罪魁禍首。陳正坤在加入聯電前曾就任于美企美光科技,這是一家全球知名的儲存晶片巨頭,是以陳正坤在這一行,是個有經驗、有技術的老将。

加入時,陳正坤帶來了一個DRAM的技術團隊,其中很多都是美光出身的技術人員,這也引起了美光的注意。

2017年9月,美光控告聯電存在技術侵權,稱從美光跳槽到聯電的技術人員,竊取了其内部的商業機密,現在聯電使用的很多技術,都是未經授權的“換皮技術”。随後該案件在美開庭,一起被告上法庭的還有福建晉華,美光認為福建晉華脫不了幹系,也動用了自己被竊取的關鍵技術。

最終在重重鐵證之下,聯電不得不承認了自己的罪行,賠了美光6000萬美元,把事情給了了。但是其他兩家股東陷入了騎虎難下的境地。老美把福建晉華列入了“實體清單”,歐美技術和裝置被悉數收回,企業徹底停運。整個項目從廠房建設到裝置購買,再到技術授權,總共投資了近53億美元,這些資金可以說是全部打了水漂。

好好一個項目在聯電的一番操作之下,可以說是“雞飛蛋打”,大陸投資方是有苦說不出,聯電這樣合作已經把自己名聲搞臭了。

富士康是另一種例子

事實上,台企在大陸割韭菜并不止聯電一家,咱們最熟知的就是富士康。當初憑借着國家給予的優厚待遇,富士康成了全球聞名的代工行業巨頭。

而西方封鎖的加重,富士康也參與了其中,作為曾經華為最主要的代工廠,招呼都沒打就直接切斷了所有代工工作。如果不是比亞迪在關鍵時刻站出來,接下了華為的所有代工,華為很有可能出現停産或減産。

後來,富士康放棄了國内産業,跟着蘋果轉戰東南亞,結果又如何呢?

先是,工廠建好的招不到合适的勞工,企業文化和工作制度的不同,讓很多東南亞國家勞動力對富士康“不感冒”。無奈之下,富士康隻能提高薪資來吸引人才。

好不容易人招滿了,員工的工作效率和技術又很難達到國内的标準,近年來,蘋果一直被曝出手機故障率增加,鏡頭積灰、綠屏、硬體故障等問題越來越普遍,導緻蘋果的口碑也逐漸下滑,無奈富士康還需要加大對員工教育訓練。

更嚴重的是,東南亞的疫情爆發之後,富士康被迫減産,這導緻富士康直接陷入了營運困難,富士康顯然也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了代價。

去年,郭台銘宣布富士康将重回國内,但是今日的富士康已經今非昔比了。過去的一年,富士康在大陸陷入了招工困難,為了能填補人員空缺,富士康不惜一再提高薪資和待遇。這種的情況下,富士康能不能重制往日的“雄風”呢?這點我們不得而知。

掙咱們的錢砸咱們的碗,絕對不能容忍

可能很多台企還搞不清楚狀況,大陸已經不再是“吃不起茶葉蛋”的大陸,咱們也不再是“吃不起涪陵榨菜”的老百姓。咱們已經開始了走上自主研發的道路,當初台企那套“你出錢,我出力”的套路已經行不通了。相信未來台企來大陸會是另一副姿态,“掙咱們的錢砸咱們的碗”的行為,我們已經不會再忍受了。(霍浩)

又坑人!還有多少台企,在玩聯電的套路?

吃我們的飯還砸我們的碗?聯電吃相太難看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