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帛書道德經詳解·章一

帛書道德經詳解·章一

原文斷句: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二者同出,異名同胃,玄之有玄,衆眇之門。

文字釋義:

道:本義是四通的大路。路是人們走出來的或造出來的連接配接兩個地點的有一定寬度的帶型地域。道或路可以導引人們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道”是“導”的本字。由于“道”有“導引”的作用,是以古人把“導引”萬物産生的那個東西(萬物本源)叫“道”。同理,把人思維活動用聲音或文字“導引”出來也叫“道”。是以,“道”的基本含義是“導引”。道,導引,說出。道,大路,萬物本源。◇道學是研究萬物本源的學說。道學中的“道”是指萬物本源,是給萬物本源起的名字。萬物有本源?萬物本源是什麼?

可道:可以用語言描述出來。

非恒道:◇非,與“是”相對,常用于名詞前面,是對物的否定;表示這個東西“不是”那個東西;如非鐵、非馬。“不”常用于動詞前面,是對動作的否定;如不打、不動、不敢。◇恒,永遠不變,不生不滅。☆不是不生不滅的萬物本源。

名:名,人們對事物的稱呼;名稱、名字。名,起名字,命名,定義。從本質來說,人類發明的所有文字或符号都是為了表示某種“資訊”,是對“資訊”的命名。資訊的準确含義請參閱《道理與智慧》。

無:常用含義是對“有”的否定,即沒有、空的、不占據空間的。此處“無”的含義是“萬物之始”。“無名萬物之始也”即“無是萬物之始的名字”或“把萬物之始命名為無”。“萬物之始”即“無”是一種東西,是一種“非有”的存在;隻是這個東西的性質與“有”相反。千萬不要把此處的“無”簡單地了解為“沒有”,否則永遠看不懂《道德經》。◇“沒有”的含義是“不存在”;“非有”的含義是“不是‘有’這種存在”。例如,如果物質是“有”,那麼非物質的電磁場就是“非有”即“無”。至于《道德經》中的“無”,何處的含義是“沒有”,何處的含義是“非有”,要根據前後的文字判斷。

有:象形兼會意字,甲骨文中用“手拿着肉”圖形表示“有”。“有”的準确含義是占據空間的存在。此處的“有”是老子對“萬物之母”的命名,是一種與“無”的性質相反的基本存在。老子認為“無”和“有”是構成萬物、不生不滅的、最基本的原始存在,即萬物本源。“無”和“有”都是存在,隻是“無”不占據空間,“有”占據空間。現代科學已經證明,宇宙中确實有“不占據空間”的存在,即電磁(電磁場和電磁波)。

欲:會意字,用“山谷中缺少東西”來表示“需要充實”。肚子空了會産生吃東西的想法,即“食欲”。欲的基本含義是想得到。想得到會驅動人們做事,是以,“想做什麼”也是欲。

眇:本義指少一隻眼,用一隻眼看。因“用一隻眼看”而看不清楚引申為細小,微小;細微,微眇。由于事物的性質是由構成事物的“細微”決定,是事物的“妙處”所在;是以在古代“眇”通“妙”,“微眇”變成了“微妙”。◇妙的本義是神奇、奇巧;引申為美、好。實質是因人們看不到事物的“細微”而覺得“神奇”。是以,眇和妙的含義相近,皆有“細微”之意。

噭(jiào):形聲字;從口,從敫,敫亦聲。“敫”意為“從一點向廣闊空間擴散”。“口”與“敫”聯合起來表示“口發出的聲向周圍空間擴散”。本義是呼喊。由于呼喊出來的聲音會向周圍空間擴散而逐漸消失,是以“噭”在此處的含義是指“事物從産生到消失的變化過程”。事物從産生到消失的變化過程是什麼?人從産生到死亡的變化過程是什麼?這才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

玄:會意字,兩根絲線纏繞的樣子。用“互相纏繞”表示“互相作用”。玄的本義是互相作用。奇怪的是,後人似乎沒有明白其含義,把其解釋為“黑色”,進而引申為“深奧”;進而無法了解《道德經》。因為“互相作用”是《道德經》講的重要内容。“玄學”是研究“互相作用”的學說。

句義詳解: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萬物本源,可以用語言描述,但(用語言描述的萬物本源)不是那個不生不滅的萬物本源;事物有名稱,人們可以給事物命名,但名稱的含義不是永遠不變的。

這句話闡明了老子重新命名道的原因和理由。

老子告訴人們,事物的名稱是人們用語言或文字命名的,名稱和名稱的含義是可變的。人們可以給相同僚物起不同的名字,也可能給不同僚物起相同的名字。例如,叫“張三”的人很多,但“張三”所指的人各不相同。再如,“走”的古代含義是現在的“跑”。簡單地說,文字或名稱的含義在傳承過程中可能會被改變。這是曆史事實。

老子為什麼要“重新”命名“道”?因為前人已經用“陰陽”命名了“道”,即《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而當時的人們對“陰陽”的了解已經出現歧義;即人們了解的“陰陽”含義已經不是前人所說的“陰陽”含義。是以老子不再使用“陰陽”這個名稱,而是給“道”起了新名字,即“無有”。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無”是給“萬物之始”起的名字,“有”是給“萬物之母”起的名字。

萬物之始和萬物之母就是萬物本源。“無”和“有”是老子給萬物本源起的新名字,代替原先的“陰”和“陽”。

老子告訴人們,不生不滅的萬物本源(恒道)是由“無”和“有”這兩種東西組成。也就是說,“無”和“有”這兩種東西是宇宙中“原本就有的、不生不滅的”;萬物都是“無”和“有”生出來的,故是萬物的“始母”。

“無”所指的東西是什麼?“有”所指的東西是什麼?老子沒能明确告訴人們,僅是告訴人們發現它們的方法,描述了它們之間關系。幸運的是,人類經過幾千年的探索,終于揭開了“無”和“有”的神秘面紗。

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是以,不生不滅的“無”想做什麼,是考察“無”的奧妙所在;不生不滅的“有”想做什麼,是考察“有”使萬物從産生到消失變化過程的竅門所在。

老子告訴人們,不生不滅的“無”和“有”是有“欲”的;通過考察它們的欲,即考察它們想做什麼、在做什麼;就可以發現它們的奧秘。事實證明,人類就是通過考察萬物“想做什麼、在做什麼”(即運動變化),找到了事物“運動變化的原因”,才慢慢地認識了宇宙萬物,進而發現了萬物本源。其實人類早已發現了“道”是什麼樣的存在。遺憾的是,人類雖然已經發現了“無”和“有”到底是什麼樣的東西,但沒能總結出來或不敢相信。是以,至今無法了解《道德經》,很難按道理做事。

“無”和“有”都有“欲”;這是一直被人們忽視的,是以前的人們無法想象的,也是人們看不懂《道德經》的原因之一。它們的“欲”是什麼?先看懂老子如何描述“無”和“有”的性質和關系。

二者同出,異名同胃,玄之有玄,衆眇之門。

“無”和“有”這兩種東西是同時出現的,說它們是構成同一個東西的、性質相反、名稱相異的兩個部分,它們互相作用而又互相作用,是天地萬物奧妙的大門。

這是老子對“無和有”的性質和關系的簡單描述。這句話極其重要。

“無”和“有”不僅同時出現,是構成同一個存在的性質不同的兩個部分,而且會引發互相作用。萬物都是“無”和“有”互相作用而又互相作用的産物。

宇宙中真有這樣的東西嗎?真有,人類已經找到了。詳見後面的深入解析。

白話譯文:

萬物本源,可以用語言描述,但(用語言描述的萬物本源)不是那個不生不滅的萬物本源;事物有名稱,人們可以給事物命名,但名稱的含義不是永遠不變的。“無”是給“萬物之始”起的名字,“有”是給“萬物之母”起的名字。是以,不生不滅的“無”想做什麼,是考察“無”的奧妙所在;不生不滅的“有”想做什麼,是考察“有”使萬物從産生到消失變化過程的竅門所在。“無”和“有”這兩種東西是同時出現的,說它們是構成同一個東西的、性質相反、名稱相異的兩個部分,它們互相作用而又互相作用,是天地萬物奧妙的大門。

深入解析:

《道德經》之是以對人類影響深遠,是因為其中的道理完全符合事實。雖然人們很難完全看懂,但其中的一些道理讓人受益無窮。随着人類科技進步,終于發現了老子所說的“無”和“有”。宇宙中确實有“不占據空間”和“占據空間”的兩種存在。

★現代科學發現,構成萬物的基本粒子是質子和電子(中子是質子和電子抱在一起的粒子,中子在自由狀态下能分解為質子和電子)。質子是由性質相反、名稱相異、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構成,即“占據空間”的物質部分和“不占據空間”的電磁場部分。電子也是如此。質子與質子之間通過電磁場發生“互相排斥”的作用,電子與電子之間也是如此;即“同性相斥”。質子與電子之間通過電磁場發生“互相吸引”的作用;即“異性相吸”。質子的“欲”是輻射電磁場,電子的“欲”是吸收電磁場,電磁場的“欲”是聯系物質并使物質之間發生互相作用。更有趣的是,現代科學已經證明,質子和電子都不生不滅。

顯而易見,質子和電子“占據空間的物質部分”就是老子所說的“恒有”,“不占據空間的電磁場部分”就是老子所說的“恒無”。因為這兩種東西與老子描述的完全一緻,且事實證明萬物都是由這兩種東西構成。如果用現代人的命名;那“無”就是“電磁”,“有”就是“物質”。電磁和物質是萬物本源,是“道”。詳細論證請參閱鄙人所著之《道理與智慧》(由于内容超出了人們的認知,暫時還沒找到敢于出版的出版社;故隻在微信公衆号裡發表了初稿)。

陰陽含義被誤解的原因。“一陰一陽之謂道。”其中“陰”的本義應該是指“看不見”的部分,“陽”應該是指“看得見”的部分。由于人們發現“看得見”的事物之中,普遍存在“沖突”現象,“同性相斥、異性相吸”,例如雌性和雄性動物;是以把雄性稱為“陽”性、把雌性叫做“陰”性也是正常的。同理,也可以把質子叫做“陽”、電子叫做“陰”。這就是人們誤解陰陽的原因。簡單地說,人們已經把“陰陽”了解為“沖突”。

陰陽或沖突産生的原因。如果把“輻射電磁場的質子”叫做“陽”,把“吸收電磁場的電子”叫做“陰”;那就明白了陰陽或沖突産生的原因。是輻射和吸收電磁使萬物之間産生了“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作用關系,産生了陰陽或沖突。

★“道、德、無、有”是《道德經》中最難了解的四個字。正是因為人們很難明白這四個字所指的對象到底是什麼;是以古往今來沒人能完全看懂《道德經》,甚至自以為是去篡改《道德經》。

無:不占據空間的基本存在,即電磁場。

有:占據空間的基本存在,即物質。

物質是特指質子和電子占據空間的那個部分。其它占據空間的東西都叫“物體”。物質有“陰陽”之分,輻射電磁場的物質是“陽物質”,即質子;吸收電磁場的物質是“陰物質”,即電子。質子和電子是萬物本源。是以,“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說法也是可行的。

道:“物質通過輻射或吸收電磁場引發的互相作用”生成了萬物,是萬物本源。是以,“道”的完整含義是“物質通過輻射或吸收電磁場引發的互相作用”。“互相作用”是核心。沒有“互相作用”就沒有運動變化發展,就不可能有天地萬物。

★電磁就是現代哲學中所說的“精神”。因為現代科學發現,人腦的思維活動本質是電磁活動;是以“精神”的實質就是“電磁”。“精神”不是人類獨有的,而是宇宙萬物皆有的;僅是複雜程度不同而已。

至此,現在我們已經明白“道、無和有”是什麼了,“德”的含義後文解釋。由此我們可以通解《帛書道德經》,把老子傳遞給人類的資訊完整地展示出來。

★在科技極不發達的遠古時代,老子為什麼能發現萬物本源呢?這才是值得人們深思的問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