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貪婪(好文分享)

《道德經》裡講到:

“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

要想擷取滿足的唯一方法,就是知足。

喜歡貪婪的人,習慣貪婪的人,最終隻會讓自己失去得更多。

1981年,詹姆士·托賓的“投資組合理論”使他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個理論的落腳點就是:不要将你的雞蛋全都放在一隻籃子裡。

這個理論同樣在告訴我們,那些骨子裡就喜歡什麼都放在“籃子裡”,越多越好,而且不懂變通,貪婪地想要将一切都儲存完備時,往往就是釀造危機的時候。

這類人通常也會因為自己一時無法得到滿足的心态,進而在現實生活裡過得很焦慮,很勞累,生怕自己“籃子”的東西不安全。

貪婪者不知足,貪得無厭,也始終不會回頭。

最終,否極泰來,事與願違,釀造悲劇。

1:貪婪者,不懂快樂

一個人内心裡的快樂,很多時候不在于在外界賺取了多少寶貴的東西,而在于内心裡真正感受到了快樂的存在。

這種由心感受的快樂和幸福,說到底就是你的心靈是否足夠的強大和知足。

知足者,每一天都可以笑容滿面,貪婪者,每一日都可能憂心忡忡。

有人說:真正的富有,不在于你當下擁有了最多的東西,而在于成為一個需求最少的人。

我們會發現,當我們對很多事情不再抱有執念,也并不覺得一定擁有了某些東西才能感受到幸福和快樂的時候。

這個時候的我們就會發現,其實我們一直都在“快樂”的外牆裡一直追尋着那些虛無缥缈的事物。

一心在“心靈”之外去追尋一些不切實際的東西,卻忘記了打開心門,找到自己本來就擁有的東西。

這樣的人生,未免過得太失敗了。

是以,富足、快樂、幸福,這些精神上的體驗,終究講的是一種心态,而無關于自己的地位的高低和财富的多寡。

德國作家馮塔納曾說:

“幸福有它的兩重性:一方面在于福至心靈,時來運至。

另一方面,也是最實際的方面,就是知足常樂地安度日常生活,這也就是說,頭腦清醒,不幹蠢事。”

可是不知道幸福是什麼,也不懂得如何做才能快樂的人,他們從來不會扪心自問一下,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又或者說他們一直都無法做到知足常樂地生活。

從前有個富翁,在一個涼爽的清晨裡,獨自散步到海邊。

海邊上,看到一個正在釣魚、滿頭白發的老頭,富翁駐足看了良久,每一次看到老頭釣上來的都是小魚,臉上甚是滿足。

于是,富翁出于好心地走到老頭面前,說:“我看那邊都是一些大魚,而您這邊都是些小魚,為什麼您不去那邊釣呢?”

隻見老頭聽後,微笑着,非常随意地答了一句:“因為我在這釣的魚是用來做早餐的。”

富翁頓時明白了:老頭雖然知道哪裡有大魚可以釣,但問題是釣到了又怎麼樣呢?自己用不着,而且也不能用來做早餐,那這樣的話,辛辛苦苦去釣一些對于自己來說沒必要的魚,豈不是自尋沒勁嗎?

很多人的痛苦,根源就在這裡,老是将注意力放在一些别的事物上,然後又得到一些對于自己來說根本沒有用的東西。

然後,還要自己花很多的心思去處理這些麻煩,這不正是貪婪的人一直都喜歡做的事情嗎?

貪婪(好文分享)

是以,貪婪成性的人,又如何能夠獲得快樂呢?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可以擁有一切,正如每個人都無法分身一樣。

真正快樂的人,從來不在意自己缺了什麼,而是珍惜當下擁有了什麼。

很喜歡楊绛先生說的一段話:

“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了愛情未必擁有金錢;

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

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

知足常樂的心态才是淬煉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

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于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于物質的勝利。

這便是人生哲學。”

拒絕做一個貪婪的人,生活裡得到了,要懂得珍惜,失去了,也不要懊悔。

不要太苦,不要太急,不能太貪。

貪婪(好文分享)

2:貪婪者,内心荒蕪

當一個人逐漸地淪為貪婪之輩時,明面上來看他收獲了越來越多的東西,但他們的内心反而越來越荒蕪。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擁有了全世界最寶貴的、最值錢的、最有面子的東西時,其實他的精神世界早已變得荒蕪不堪了。

因為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最值錢的、最有面子的事物,從來都隻能存留在人的内心之中。

《道德經》中寫道: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過分貪婪,消耗的不僅僅是自己的精力,還有自己的心神,正如一個人越是急切想要擷取某些成就,反而越是容易在這些層面上帶來巨大的損失。

懂得及時止損,并且保留知足之心的人,既不會自取其辱,也不會讓自己置身險境。

貪婪(好文分享)

一代國術宗師李小龍就說過:

“一般人最大的通病便是太自滿,一味以為自己了不起,于是便缺乏上進心了。另一種人則太不知足,貪得無厭,毫無自律可言,更談不上自我警惕。

貪婪的人無法掩蓋他自己醜惡的面目,他的身體是透光的,他生活在戲劇化的人生裡,結果使自己陷于不能自拔的深淵當中。”

佛雲: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一個人,唯有戒掉自滿、自得的心态,保持一顆知足常樂的心态,不管得失,不論成敗,泰然處之。

于是,做人做事,懂得向低處看,往低處走,而不是一味地往高處看,隻會往高處爬。

因為一個人很有可能習慣了“好高骛遠”,就容易跌落欲望的“萬丈深淵”。

做人做事,要講究凡事都有一個度,更要在心裡留下一把尺,丈量着,衡量着,把持着。

唯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知道在什麼時候要懂得适可而止。

這是一種自覺的能力,也是一種自律的智慧,也是一種自立的格局。

貪婪(好文分享)

3:知足常樂

人生在世,我們的确不能做到不食人間煙火,但也不能陷入無窮無盡的欲望之中。

詩人席慕蓉也說:

“金錢是一種有用的東西,但是,隻有在你覺得知足的時候,它才會帶給你快樂。

否則的話,它除了給你煩惱和妒忌之外,毫無任何積極的意義。”

凡事都有正面和反面,一個人往往隻有通過選擇事物的正面來對待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才能體會到知足的快樂,感受到滿足的幸福感。

正如金錢,它能夠成就一些快樂,但也不能代替某些快樂。

這就好像,有些人覺得貧窮是一種恥辱,是一種最痛苦的人生體驗,是以一旦有機會變成富翁,對于他們來說哪怕付出再大的代價,也在所不惜。

貪婪(好文分享)

但是,有的人雖然正處于一種人生的困境當中,生活過得窘迫艱難,但依舊沒有讓他們失去這一顆讓自己随時可以滋生快樂體驗的心。

很認同莎士比亞說的這句話:

“自願的貧困勝于不定的浮華;窮奢極欲的人要是貪得無厭,比最貧困的而知足的人更是不幸得多了。”

一個人最大的富有,在于内心裡保持着一種強大的富足能力。

做人,甯願在物質上貧困,也不能在精神上貧困;

生活,甯願在貧困裡煎熬,也不能在品格上頹廢;

人生在世,甯願做一個淡泊清淨的人,也不要做一個窮奢極欲的貪婪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