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讲到: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
要想获取满足的唯一方法,就是知足。
喜欢贪婪的人,习惯贪婪的人,最终只会让自己失去得更多。
1981年,詹姆士·托宾的“投资组合理论”使他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个理论的落脚点就是:不要将你的鸡蛋全都放在一只篮子里。
这个理论同样在告诉我们,那些骨子里就喜欢什么都放在“篮子里”,越多越好,而且不懂变通,贪婪地想要将一切都保存完备时,往往就是酿造危机的时候。
这类人通常也会因为自己一时无法得到满足的心态,从而在现实生活里过得很焦虑,很劳累,生怕自己“篮子”的东西不安全。
贪婪者不知足,贪得无厌,也始终不会回头。
最终,否极泰来,事与愿违,酿造悲剧。
1:贪婪者,不懂快乐
一个人内心里的快乐,很多时候不在于在外界赚取了多少宝贵的东西,而在于内心里真正感受到了快乐的存在。
这种由心感受的快乐和幸福,说到底就是你的心灵是否足够的强大和知足。
知足者,每一天都可以笑容满面,贪婪者,每一日都可能忧心忡忡。
有人说:真正的富有,不在于你当下拥有了最多的东西,而在于成为一个需求最少的人。
我们会发现,当我们对很多事情不再抱有执念,也并不觉得一定拥有了某些东西才能感受到幸福和快乐的时候。
这个时候的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快乐”的外墙里一直追寻着那些虚无缥缈的事物。
一心在“心灵”之外去追寻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却忘记了打开心门,找到自己本来就拥有的东西。
这样的人生,未免过得太失败了。
因此,富足、快乐、幸福,这些精神上的体验,终究讲的是一种心态,而无关于自己的地位的高低和财富的多寡。
德国作家冯塔纳曾说:
“幸福有它的两重性:一方面在于福至心灵,时来运至。
另一方面,也是最实际的方面,就是知足常乐地安度日常生活,这也就是说,头脑清醒,不干蠢事。”
可是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也不懂得如何做才能快乐的人,他们从来不会扪心自问一下,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又或者说他们一直都无法做到知足常乐地生活。
从前有个富翁,在一个凉爽的清晨里,独自散步到海边。
海边上,看到一个正在钓鱼、满头白发的老头,富翁驻足看了良久,每一次看到老头钓上来的都是小鱼,脸上甚是满足。
于是,富翁出于好心地走到老头面前,说:“我看那边都是一些大鱼,而您这边都是些小鱼,为什么您不去那边钓呢?”
只见老头听后,微笑着,非常随意地答了一句:“因为我在这钓的鱼是用来做早餐的。”
富翁顿时明白了:老头虽然知道哪里有大鱼可以钓,但问题是钓到了又怎么样呢?自己用不着,而且也不能用来做早餐,那这样的话,辛辛苦苦去钓一些对于自己来说没必要的鱼,岂不是自寻没劲吗?
很多人的痛苦,根源就在这里,老是将注意力放在一些别的事物上,然后又得到一些对于自己来说根本没有用的东西。
然后,还要自己花很多的心思去处理这些麻烦,这不正是贪婪的人一直都喜欢做的事情吗?

所以,贪婪成性的人,又如何能够获得快乐呢?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拥有一切,正如每个人都无法分身一样。
真正快乐的人,从来不在意自己缺了什么,而是珍惜当下拥有了什么。
很喜欢杨绛先生说的一段话: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
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
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
这便是人生哲学。”
拒绝做一个贪婪的人,生活里得到了,要懂得珍惜,失去了,也不要懊悔。
不要太苦,不要太急,不能太贪。
2:贪婪者,内心荒芜
当一个人逐步地沦为贪婪之辈时,明面上来看他收获了越来越多的东西,但他们的内心反而越来越荒芜。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拥有了全世界最宝贵的、最值钱的、最有面子的东西时,其实他的精神世界早已变得荒芜不堪了。
因为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最值钱的、最有面子的事物,从来都只能存留在人的内心之中。
《道德经》中写道: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过分贪婪,消耗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精力,还有自己的心神,正如一个人越是急切想要获取某些成就,反而越是容易在这些层面上带来巨大的损失。
懂得及时止损,并且保留知足之心的人,既不会自取其辱,也不会让自己置身险境。
一代武术宗师李小龙就说过:
“一般人最大的通病便是太自满,一味以为自己了不起,于是便缺乏上进心了。另一种人则太不知足,贪得无厌,毫无自律可言,更谈不上自我警惕。
贪婪的人无法掩盖他自己丑恶的面目,他的身体是透光的,他生活在戏剧化的人生里,结果使自己陷于不能自拔的深渊当中。”
佛云: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一个人,唯有戒掉自满、自得的心态,保持一颗知足常乐的心态,不管得失,不论成败,泰然处之。
于是,做人做事,懂得向低处看,往低处走,而不是一味地往高处看,只会往高处爬。
因为一个人很有可能习惯了“好高骛远”,就容易跌落欲望的“万丈深渊”。
做人做事,要讲究凡事都有一个度,更要在心里留下一把尺,丈量着,衡量着,把持着。
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知道在什么时候要懂得适可而止。
这是一种自觉的能力,也是一种自律的智慧,也是一种自立的格局。
3:知足常乐
人生在世,我们的确不能做到不食人间烟火,但也不能陷入无穷无尽的欲望之中。
诗人席慕蓉也说:
“金钱是一种有用的东西,但是,只有在你觉得知足的时候,它才会带给你快乐。
否则的话,它除了给你烦恼和妒忌之外,毫无任何积极的意义。”
凡事都有正面和反面,一个人往往只有通过选择事物的正面来对待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才能体会到知足的快乐,感受到满足的幸福感。
正如金钱,它能够成就一些快乐,但也不能代替某些快乐。
这就好像,有些人觉得贫穷是一种耻辱,是一种最痛苦的人生体验,所以一旦有机会变成富翁,对于他们来说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但是,有的人虽然正处于一种人生的困境当中,生活过得窘迫艰难,但依旧没有让他们失去这一颗让自己随时可以滋生快乐体验的心。
很认同莎士比亚说的这句话:
“自愿的贫困胜于不定的浮华;穷奢极欲的人要是贪得无厌,比最贫困的而知足的人更是不幸得多了。”
一个人最大的富有,在于内心里保持着一种强大的富足能力。
做人,宁愿在物质上贫困,也不能在精神上贫困;
生活,宁愿在贫困里煎熬,也不能在品格上颓废;
人生在世,宁愿做一个淡泊清净的人,也不要做一个穷奢极欲的贪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