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帛书道德经详解·章一

帛书道德经详解·章一

原文断句: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二者同出,异名同胃,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文字释义:

道:本义是四通的大路。路是人们走出来的或造出来的连接两个地点的有一定宽度的带型地域。道或路可以导引人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道”是“导”的本字。由于“道”有“导引”的作用,所以古人把“导引”万物产生的那个东西(万物本源)叫“道”。同理,把人思维活动用声音或文字“导引”出来也叫“道”。因此,“道”的基本含义是“导引”。道,导引,说出。道,大路,万物本源。◇道学是研究万物本源的学说。道学中的“道”是指万物本源,是给万物本源起的名字。万物有本源?万物本源是什么?

可道:可以用语言描述出来。

非恒道:◇非,与“是”相对,常用于名词前面,是对物的否定;表示这个东西“不是”那个东西;如非铁、非马。“不”常用于动词前面,是对动作的否定;如不打、不动、不敢。◇恒,永远不变,不生不灭。☆不是不生不灭的万物本源。

名:名,人们对事物的称呼;名称、名字。名,起名字,命名,定义。从本质来说,人类发明的所有文字或符号都是为了表示某种“信息”,是对“信息”的命名。信息的准确含义请参阅《道理与智慧》。

无:常用含义是对“有”的否定,即没有、空的、不占据空间的。此处“无”的含义是“万物之始”。“无名万物之始也”即“无是万物之始的名字”或“把万物之始命名为无”。“万物之始”即“无”是一种东西,是一种“非有”的存在;只是这个东西的性质与“有”相反。千万不要把此处的“无”简单地理解为“没有”,否则永远看不懂《道德经》。◇“没有”的含义是“不存在”;“非有”的含义是“不是‘有’这种存在”。例如,如果物质是“有”,那么非物质的电磁场就是“非有”即“无”。至于《道德经》中的“无”,何处的含义是“没有”,何处的含义是“非有”,要根据前后的文字判断。

有:象形兼会意字,甲骨文中用“手拿着肉”图形表示“有”。“有”的准确含义是占据空间的存在。此处的“有”是老子对“万物之母”的命名,是一种与“无”的性质相反的基本存在。老子认为“无”和“有”是构成万物、不生不灭的、最基本的原始存在,即万物本源。“无”和“有”都是存在,只是“无”不占据空间,“有”占据空间。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宇宙中确实有“不占据空间”的存在,即电磁(电磁场和电磁波)。

欲:会意字,用“山谷中缺少东西”来表示“需要充实”。肚子空了会产生吃东西的想法,即“食欲”。欲的基本含义是想得到。想得到会驱动人们做事,因此,“想做什么”也是欲。

眇:本义指少一只眼,用一只眼看。因“用一只眼看”而看不清楚引申为细小,微小;细微,微眇。由于事物的性质是由构成事物的“细微”决定,是事物的“妙处”所在;因此在古代“眇”通“妙”,“微眇”变成了“微妙”。◇妙的本义是神奇、奇巧;引申为美、好。实质是因人们看不到事物的“细微”而觉得“神奇”。因此,眇和妙的含义相近,皆有“细微”之意。

噭(jiào):形声字;从口,从敫,敫亦声。“敫”意为“从一点向广阔空间扩散”。“口”与“敫”联合起来表示“口发出的声向周围空间扩散”。本义是呼喊。由于呼喊出来的声音会向周围空间扩散而逐渐消失,因此“噭”在此处的含义是指“事物从产生到消失的变化过程”。事物从产生到消失的变化过程是什么?人从产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是什么?这才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玄:会意字,两根丝线缠绕的样子。用“相互缠绕”表示“相互作用”。玄的本义是相互作用。奇怪的是,后人似乎没有明白其含义,把其解释为“黑色”,进而引申为“深奥”;从而无法理解《道德经》。因为“相互作用”是《道德经》讲的重要内容。“玄学”是研究“相互作用”的学说。

句义详解: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万物本源,可以用语言描述,但(用语言描述的万物本源)不是那个不生不灭的万物本源;事物有名称,人们可以给事物命名,但名称的含义不是永远不变的。

这句话阐明了老子重新命名道的原因和理由。

老子告诉人们,事物的名称是人们用语言或文字命名的,名称和名称的含义是可变的。人们可以给相同事物起不同的名字,也可能给不同事物起相同的名字。例如,叫“张三”的人很多,但“张三”所指的人各不相同。再如,“走”的古代含义是现在的“跑”。简单地说,文字或名称的含义在传承过程中可能会被改变。这是历史事实。

老子为什么要“重新”命名“道”?因为前人已经用“阴阳”命名了“道”,即《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而当时的人们对“阴阳”的理解已经出现歧义;即人们理解的“阴阳”含义已经不是前人所说的“阴阳”含义。因此老子不再使用“阴阳”这个名称,而是给“道”起了新名字,即“无有”。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无”是给“万物之始”起的名字,“有”是给“万物之母”起的名字。

万物之始和万物之母就是万物本源。“无”和“有”是老子给万物本源起的新名字,代替原先的“阴”和“阳”。

老子告诉人们,不生不灭的万物本源(恒道)是由“无”和“有”这两种东西组成。也就是说,“无”和“有”这两种东西是宇宙中“原本就有的、不生不灭的”;万物都是“无”和“有”生出来的,故是万物的“始母”。

“无”所指的东西是什么?“有”所指的东西是什么?老子没能明确告诉人们,仅是告诉人们发现它们的方法,描述了它们之间关系。幸运的是,人类经过几千年的探索,终于揭开了“无”和“有”的神秘面纱。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因此,不生不灭的“无”想做什么,是考察“无”的奥妙所在;不生不灭的“有”想做什么,是考察“有”使万物从产生到消失变化过程的窍门所在。

老子告诉人们,不生不灭的“无”和“有”是有“欲”的;通过考察它们的欲,即考察它们想做什么、在做什么;就可以发现它们的奥秘。事实证明,人类就是通过考察万物“想做什么、在做什么”(即运动变化),找到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才慢慢地认识了宇宙万物,进而发现了万物本源。其实人类早已发现了“道”是什么样的存在。遗憾的是,人类虽然已经发现了“无”和“有”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但没能总结出来或不敢相信。因此,至今无法理解《道德经》,很难按道理做事。

“无”和“有”都有“欲”;这是一直被人们忽视的,是以前的人们无法想象的,也是人们看不懂《道德经》的原因之一。它们的“欲”是什么?先看懂老子如何描述“无”和“有”的性质和关系。

二者同出,异名同胃,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无”和“有”这两种东西是同时出现的,说它们是构成同一个东西的、性质相反、名称相异的两个部分,它们相互作用而又相互作用,是天地万物奥妙的大门。

这是老子对“无和有”的性质和关系的简单描述。这句话极其重要。

“无”和“有”不仅同时出现,是构成同一个存在的性质不同的两个部分,而且会引发相互作用。万物都是“无”和“有”相互作用而又相互作用的产物。

宇宙中真有这样的东西吗?真有,人类已经找到了。详见后面的深入解析。

白话译文:

万物本源,可以用语言描述,但(用语言描述的万物本源)不是那个不生不灭的万物本源;事物有名称,人们可以给事物命名,但名称的含义不是永远不变的。“无”是给“万物之始”起的名字,“有”是给“万物之母”起的名字。因此,不生不灭的“无”想做什么,是考察“无”的奥妙所在;不生不灭的“有”想做什么,是考察“有”使万物从产生到消失变化过程的窍门所在。“无”和“有”这两种东西是同时出现的,说它们是构成同一个东西的、性质相反、名称相异的两个部分,它们相互作用而又相互作用,是天地万物奥妙的大门。

深入解析:

《道德经》之所以对人类影响深远,是因为其中的道理完全符合事实。虽然人们很难完全看懂,但其中的一些道理让人受益无穷。随着人类科技进步,终于发现了老子所说的“无”和“有”。宇宙中确实有“不占据空间”和“占据空间”的两种存在。

★现代科学发现,构成万物的基本粒子是质子和电子(中子是质子和电子抱在一起的粒子,中子在自由状态下能分解为质子和电子)。质子是由性质相反、名称相异、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构成,即“占据空间”的物质部分和“不占据空间”的电磁场部分。电子也是如此。质子与质子之间通过电磁场发生“相互排斥”的作用,电子与电子之间也是如此;即“同性相斥”。质子与电子之间通过电磁场发生“相互吸引”的作用;即“异性相吸”。质子的“欲”是辐射电磁场,电子的“欲”是吸收电磁场,电磁场的“欲”是联系物质并使物质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更有趣的是,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质子和电子都不生不灭。

显而易见,质子和电子“占据空间的物质部分”就是老子所说的“恒有”,“不占据空间的电磁场部分”就是老子所说的“恒无”。因为这两种东西与老子描述的完全一致,且事实证明万物都是由这两种东西构成。如果用现代人的命名;那“无”就是“电磁”,“有”就是“物质”。电磁和物质是万物本源,是“道”。详细论证请参阅鄙人所著之《道理与智慧》(由于内容超出了人们的认知,暂时还没找到敢于出版的出版社;故只在微信公众号里发表了初稿)。

阴阳含义被误解的原因。“一阴一阳之谓道。”其中“阴”的本义应该是指“看不见”的部分,“阳”应该是指“看得见”的部分。由于人们发现“看得见”的事物之中,普遍存在“矛盾”现象,“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例如雌性和雄性动物;所以把雄性称为“阳”性、把雌性叫做“阴”性也是正常的。同理,也可以把质子叫做“阳”、电子叫做“阴”。这就是人们误解阴阳的原因。简单地说,人们已经把“阴阳”理解为“矛盾”。

阴阳或矛盾产生的原因。如果把“辐射电磁场的质子”叫做“阳”,把“吸收电磁场的电子”叫做“阴”;那就明白了阴阳或矛盾产生的原因。是辐射和吸收电磁使万物之间产生了“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作用关系,产生了阴阳或矛盾。

★“道、德、无、有”是《道德经》中最难理解的四个字。正是因为人们很难明白这四个字所指的对象到底是什么;所以古往今来没人能完全看懂《道德经》,甚至自以为是去篡改《道德经》。

无:不占据空间的基本存在,即电磁场。

有:占据空间的基本存在,即物质。

物质是特指质子和电子占据空间的那个部分。其它占据空间的东西都叫“物体”。物质有“阴阳”之分,辐射电磁场的物质是“阳物质”,即质子;吸收电磁场的物质是“阴物质”,即电子。质子和电子是万物本源。因此,“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说法也是可行的。

道:“物质通过辐射或吸收电磁场引发的相互作用”生成了万物,是万物本源。因此,“道”的完整含义是“物质通过辐射或吸收电磁场引发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是核心。没有“相互作用”就没有运动变化发展,就不可能有天地万物。

★电磁就是现代哲学中所说的“精神”。因为现代科学发现,人脑的思维活动本质是电磁活动;所以“精神”的实质就是“电磁”。“精神”不是人类独有的,而是宇宙万物皆有的;仅是复杂程度不同而已。

至此,现在我们已经明白“道、无和有”是什么了,“德”的含义后文解释。由此我们可以通解《帛书道德经》,把老子传递给人类的信息完整地展示出来。

★在科技极不发达的远古时代,老子为什么能发现万物本源呢?这才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