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在傳統的觀念當中,存在着這麼一個邏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隻要自己付出了,就一定會有獲益的那一天。
這“付出就有收獲”的邏輯,到底正不正确呢?
可以說,這是我們對于理想世界的期望。隻不過,越是“期望”的事物,越是無法實作。因為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這當中的落差,超乎了我們的想象。
比如你在春天播撒下一粒種子,那你是不是就一定能夠在秋天的時候收獲到累累碩果呢?
比如你在今年努力工作,甚至為了機關而盡心竭力,那你是不是就一定能夠升職加薪呢?
比如你在家庭用心付出,不顧自己的得失,那你是不是就一定能受到家人的真心相待呢?
一切,都不是絕對的。春天播種,未必能夠換來秋天收獲的結果;工作努力,也未必能夠升職加薪,也許你還被辭退了;用心付出,也未必能得到家人的真心相待。
有些時候,并非是世道太殘酷了,而是我們自己太天真了。
就像那些在家庭中不斷付出,而又不斷被辜負的人們,通常走了這幾條彎路。
02
期待别人“回饋”以真心,這是一種奢望。
網絡上有這麼一句話:“不要對他人有太多的期待,那不過是你的一廂情願。”
對外人沒有期待,那還說得過去。而對家人沒有期待,還說得過去嗎?其實,無論是外人,還是家人,都有着無法克服的人性,那就注定了“期待”終究會落空。
有這麼一個案例。
大哥對親弟弟特别好,覺得他家境比較落魄,就經常資助弟弟。可是,弟弟卻習以為常,覺得大哥資助自己是應該的。是以,他毫無感激之情。
資助了三年,大哥都覺得不對勁了,怎麼弟弟愈發變得蠻橫起來了呢?為什麼他不懂得感激家人對他的幫助呢?
後來,他才想明白,你對别人的好,會被他人當成理所當然,毫無意義。
不要相信什麼“感恩”的心态,自己做得到,不代表别人做得到。要知道,這世上沒有良心的人,終究比有良心的人要多得多。
03
總認為感動了自己,就能感動别人。
有一位作家說過,那些一味付出的人,總覺得感動了天地。殊不知他們的感動,往往帶有極強的自我催淚性質。
就拿夫妻之間所産生的沖突來說,丈夫認為自己努力工作,讓妻子沒有金錢上的憂慮,就能感動妻子。但他沒有想到的是,妻子總拿他跟閨蜜的老公來對比,還嫌棄他才年薪20萬,比不過别人老公年薪100萬。
抑或是,妻子總認為自己為老公生兒育女,付出了青春,也付出了大量的精力,為家庭忙壞了身體,就一定能感動丈夫。可是,丈夫卻習慣了妻子的付出,根本沒啥感激之情。
像這樣的沖突,在生活中時常發生。但是,我們卻沒有發現沖突的根源到底出在什麼地方。
其實,所有的不幸,都從“自我麻痹”開始。盲目去麻痹自己,認為感動了自己,就能感動别人,這終究不會有好的結果。
04
凡事大包大攬,一點也不會照顧自己。
有這麼一個家庭,父母病倒了,大兒子肩負起了照顧父母的責任。這個時候,弟弟和妹妹就輕松了,根本不照顧父母,所有責任都讓大哥來承擔。
後來,大兒子做多錯多,不是被父母在雞蛋裡面挑骨頭,就是被兩個弟弟妹妹挑撥離間,直接成為了“千夫所指”的那個倒黴蛋。
直到今時今日,大兒子付出了金錢和精力,卻換來了“不孝子”的稱呼。而那兩個弟弟妹妹,卻被父母珍惜,還覺得他們特别孝順。
這,真的公布嗎?很遺憾地說,盡管不公平,但我們也毫無辦法。因為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就拿上文的大兒子來說,他一個人大包大攬了家庭的責任,連弟弟妹妹的責任都承擔了,這不就是“自作孽”嗎?
做人,沒必要大包大攬家庭的責任。有些時候,做好自己的本分,那就可以了。
05
忽略了“遠香近臭”的原則,關系越處越糟糕。
親人之間,為什麼會針鋒相對,為什麼就不能好好相處呢?我想,就是因為“遠香近臭”這個原則的存在,影響了親人之間的關系。
你對父母好到了極緻,甯可自己啃饅頭,也要讓父母吃山珍海味。結果,無疑是你越付出,越被父母厭惡罷了。
為什麼呢?對于習慣了吃山珍海味的人,隻要你某一天稍微降低了标準,讓他們吃回正常的雞鴨魚肉,相信他們就會覺得你不夠孝順,用心不良。
當然,你沒有地方去說理。而沖突的關鍵,就在于我們沒有認識到“遠香近臭”這個原則,總認為自己就是香饽饽。
要知道,再美味的食物,吃多了,也會被人厭惡。再好的人,相處久了,也會被人嫌棄。
這個時候,與親人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才是關系長青的正道。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