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上幼稚園後,讓媽媽最心累的是“給老師點贊”,不點贊行不行

文|家有小甜椒兒(原創不易,請勿抄襲,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五一假期最後一天,跟好朋友一起露營的時候,提到了孩子上學的問題。

她說:孩子上學以後,最讓人不适應的是,要盯着朋友圈給老師們點贊。

她是一個基本上不發朋友圈的人,基本上也不怎麼刷朋友圈,自從孩子上學以後,老師們會經常讓家長發朋友圈,比方說轉發學校的狀态,比方說轉發老師做的視訊,比方說,老師發完狀态以後,家長們跟着點贊。

她說的這些,我也同樣遇到了,我偶爾發朋友圈,也偶爾給朋友點贊,但是依然反感跟風點贊。

自從在家長群加了不少家長之後,發現但凡三位老師發送狀态,包括那個保育員,家長們都跟風點贊。

當所有的家長都點贊,隻有你沒點贊的時候,你就顯得很特别,一次兩次不明顯,次數多了,你就成了那個“特别”的家長。

孩子上幼稚園後,讓媽媽最心累的是“給老師點贊”,不點贊行不行

為什麼家長争先給老師“點贊”?

了解了這件事,就了解了家長給老師“送禮”的道理了,其實是一樣的,隻是方法不一樣。

家長們并不是真正發自内心想要給老師點贊,而是生怕自己不做這件事,會影響到老師對孩子的态度。

實際上,對于一些心胸狹隘的老師,家長的這個行為是真的會影響他們對待孩子的态度。

點贊和送禮是一個道理,孩子放到學校,家長各種不放心,為了讓老師能夠對自己的孩子進行特殊照顧,家長私底下給老師送禮。

因為有的家長送禮,老師就會對個别的孩子進行特殊照顧,這樣一來就刺激到了别的家長的神經,然後家長們也就悄悄效仿,就有了“老師收禮”的不良風氣。

隻是點贊,隻是動動手指的事情,相對比更容易一些。

這些小心思,都是家長們對孩子的緊張和擔憂,希望孩子們至少不會受到老師的“冷暴力”。

孩子上幼稚園後,讓媽媽最心累的是“給老師點贊”,不點贊行不行

不給老師“點贊”行不行?

其實,這些小心思不隻是家長單方面的擔憂。

家長對老師的态度,真的會影響老師對孩子的态度,無形中就産生了一定的影響。

如果真的不常關注朋友圈,很少在朋友圈發送狀态,老師們也不會介意。

但是如果媽媽經常發送朋友圈,但是卻從來不配合老師轉發、推送學校狀态,也從來不給老師點贊,老師們是真的會介意。

孩子上幼稚園後,讓媽媽最心累的是“給老師點贊”,不點贊行不行

如何在老師面前不卑不亢?

孩子入學之後,家長們又多了一種關系要維護,那就是維護老師和家長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很微妙,看起來不太重要,可是維系不好,又真的會影響老師對孩子的态度。

我家寶寶入托之後,比較黏老師,别的小朋友圍着老師坐小闆凳,她偏偏要挨着老師坐。

每次看到老師推送的視訊中,寶寶像個“小助教”一樣守在老師身邊,我就有一種愧疚感,感到孩子給老師添麻煩了。

最初我也産生了一種想法:給老師買點禮物,表達對老師的感激之情吧。

媽媽制止了我,媽媽說:老師照顧孩子,這是她們的職責,她們隻是小托班,如果老師态度不好,孩子哭鬧,你完全可以不給孩子上學,老師表現好,完全沒有必要給她們送禮,你這樣做,不是一個好的開頭。

孩子上幼稚園後,讓媽媽最心累的是“給老師點贊”,不點贊行不行

經過深思熟慮,我覺得她老人家說的有道理。

家長和老師之間要保持一種微妙的關系,保持不卑不亢,我們既不能看低老師,也不能過于讨好老師。

如果家長不屑于轉發、點贊,那就分組設定,朋友圈對好友可見,老師們基本上看不到朋友圈,家長就不需要為這件事糾結了。

不主動讨好,發生問題以後,第一時間找原因,不着急去責備老師,這樣就能保持不卑不亢了。

孩子上幼稚園後,讓媽媽最心累的是“給老師點贊”,不點贊行不行

孩子入學之後,家長要堅持三種原則

1、 堅決不送禮

“不送禮”是一個底線,一旦家長開始送禮,老師接受之後,家長和老師之間的關系就會發生變化,家長要堅持送禮,才能讓老師一直對孩子好。

而一個接受家長禮物的老師,職業道德自然也就消失了,風氣就會變差,老師對孩子們的态度會根據家長的“表現”而定,老師不再發自内心愛這些孩子。

如果所有的家長都能做到堅持不送禮,老師即便有想法,也不會有機會“變差”。

2、 遇到問題先了解問題

任何時候,孩子在學校遇到了問題,先客觀了解事情的原委,不要聽信一面之詞,避免跟老師直接鬧僵,不好收場。

如果真的是老師的問題,自然要追究老師的責任,但是家長也要站在老師的角度考慮,多一些包容和了解。

孩子上幼稚園後,讓媽媽最心累的是“給老師點贊”,不點贊行不行

3、 不要在學校大鬧

孩子入學之後,家長要記住的另外一件事是:任何時候都要盲目找到學校大鬧,大鬧之後孩子是繼續上學還是要轉學呢?

經常給孩子轉學顯然對孩子的成長和社交不利,可是大鬧之後不給孩子轉學,學校老師對家長産生了顧慮,自然會對孩子産生顧慮,這對孩子沒有一點好處。

如果幼稚園的孩子真的出現問題,比方說受傷,比方說心理上受到了傷害,家長當然要找學校了解情況,但是前提是掌握了全部情況,在占理的前提下才要讓學校給個說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