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聖明的君主必定敬身、敬子、敬妻

聖明的君主必定敬身、敬子、敬妻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之心,而況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

出自《群書治要》卷九《孝經》。

“治家者”是指接受國家俸祿,奉養父母雙親的卿大夫。“妻子”指妻子和兒女。“妻子”是屬于一家之中的尊貴之人。“治理家族的卿大夫,對臣仆婢妾都不敢失禮,更何況對于他的妻子兒女?是以能得到衆人的歡心來侍奉他的父母。”由此可知,中國古人從來沒有歧視婦女,因為對妻子兒女非常敬重,把妻子稱為家庭的主婦。

《孔子家語》中記載:“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蓋有道焉。妻也者,親之主也;子也者,親之後也,敢不敬與?是故君子無不敬也。敬也者,敬身為大。身也者,親之支也,敢不敬與?不敬其身,是傷其親;傷其親,是傷其本也;傷其本,則支進而亡。”這裡的妻子是講妻子和兒子,“親之支也”是指父母祖先的支派。在《禮記》上,這個“支”寫作樹枝的“枝”,是分支的意思,意思是說自身是父母的分支。

這句話翻譯過來意思是:以往夏商周三代的聖明君主,必定尊重愛護妻子與兒女,這是有道理的,妻子是祭祀祖宗,照顧父母的主婦,兒子是祖先的後代,怎能不尊重?是以君主對于妻兒沒有不尊重的。談到尊重,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自身是父母衍生的支派,怎能不尊重?不自重就是傷害父母,傷害父母就傷害了根本,傷害了根本,枝幹會随之枯亡。

君主敬身、敬子、敬妻是百姓效法的榜樣,珍重自身,推及到珍重百姓;親愛兒女,推及到親愛百姓的兒女;尊重妻子,推及到尊重百姓的妻子。君王做好這三件事,深遠的教化才能推廣到普天之下。從這些論述中,可以看到傳統文化沒有不敬妻子,更沒有歧視婦女。

中國人講夫義婦德,完全是按照天地自然之道提出來的。中國古人特别強調要講“道”,道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本來如此的狀況和規律。古人是按照自然規律來指導人生,治理社會,這樣人生才能幸福,社會才能安定。

《論語》中記載,孔子曾經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沒有說話,天并沒有用語言的方式和大家交流,但是可以從四季的變化、從萬物的自然生長中觀察到一種規律的存在,例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都是一些自然的規律。人也要按照這種天道來生産生活。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依然适用,是以把它稱為“天道”。“天”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自然而然的道是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一般人沒有去注意觀察,隻有聖人把它觀察出來,記載在經典之中。

要讀《群書治要》,要提倡學習經典。“經者,常也。”經典所講的是恒常不變的規律。學習傳統文化,就可以做到“順天者昌”“得道者多助”,告訴大家如何趨吉避兇,按照“道”去做,幫助你的人會越來越多;反之,違逆了道,幫助你的人就會越來越少,甚至連父母親人都會離你而去。

古人觀察這種自然而然的規律去處理人際關系,首先要處理好夫妻之間的關系,提出“男女有别”。“别”并不是地位上的差别,而是職責上有分工,男主外女主内,這是根據男女生理、心理的不同規定下來的,特别是在古代農業社會創造經濟收入、養家糊口主要是由男子來承擔。這就要求他不能在外邊見異思遷,尋花問柳,而是要有恩義、有道義、有情義。做女子的承擔着教育子女的重要責任,是以她必須有良好的德行,這樣才能言傳身教,把兒女教導好,起到相夫教子的作用,夫義婦德是自然而然的規律。

古代的聖王一定是敬重他的妻子。因為妻子是“親之主”也。親之主是說,她要負責祭祀祖先、孝敬公婆、助夫成德、和睦妯娌、教育子女,她負責着照顧父母、祭祀祖先、教育兒女等重要的責任,她的責任無比重大。是以古人說:娶一個好太太可以興三代,而娶個不好的太太可以敗三代,這絕對不是誇張。

在古代妻子不僅不會受到歧視,反而還特别受到尊重。古代的妻子,連自己的名字都沒有,說明她不圖名,不圖利,什麼都不圖,隻是一心一意地幫助丈夫,成就丈夫的事業,把家庭照顧好,讓丈夫後顧無憂,對于妻子這樣的德行和付出,這樣的無私無求,丈夫怎麼能不感恩不敬重?

中國人有一句話說“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話出自《易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告訴大家做女子的要效法大地的德行,大地有什麼德行?首先它很安靜,很平穩。 “安”這個字上面是一個寶蓋兒,古代讀作“棉”,代表了房屋的意思。下面是一個女字,女子在家,這個家會安、會幸福,如果孩子回家找不到母親,他的心會很空虛,會去下網吧、打遊戲,因為他的心靈沒有得到慰籍,沒有寄托。

女子還要效法大地的厚重、沉穩,厚德載物就展現在把幹淨的東西扔給它,把肮髒的東西扔給它,它都照單全收,毫無怨言。是以古人說“地之穢者多生物”,大地越是污穢肮髒的地方,越長出很多植物,植物長得反而很茂盛。說明一個女子越能忍辱負重,家庭幸福越能有所保證。

正是因為她對家庭有這樣的貢獻,她有這樣的品質,是以當然受到丈夫的敬重。古代的丈夫也是有恩義、有道義、有情義的人,不會對妻子的付出無動于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