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太“能幹”的父母,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孩子懂感恩,懂回報,所有的一切,才各得其所。

俗話說,“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

但許多孩子長大後,見過了不少“世面”,回到家反而嫌棄起父母來。

嫌棄父母沒有萬貫家财,讓他少奮鬥幾十年;嫌棄父母才學不夠,跟不上世界的步伐

沖突的是,恰恰是這類父母,傾自己所有滿足孩子,可孩子不懂珍惜,一味加倍索取,這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悲哀。【微信公号:國學生活】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古人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

孩子本是父母帶到了世上,一手塑造而成;孩子不懂感恩,最深的根源在于父母。

為了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從小就開始“養尊處優”,“任務”隻有一個:成才。

也不管自家條件怎樣,委屈自己,也要讓孩子享受到最好的,隻為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

孩子不用幹那些費時的家務活,不必讀那些“無用的閑書”;久而久之,孩子覺得自己的時間很“寶貴”,父母的時間很廉價。

他們于是以為父母工作很輕松,錢來得特别快,内心沒有一切來之不易的概念,而是埋怨父母太小氣,滿足不了他們日益增加的需求。

人心不足吞蛇象,孩子亦然。

父母一味地付出,隻會把孩子的欲望,撐得無限大。

他們習慣于被父母,甚至是祖父母捧在手心,習慣于以自我為中心,就很難感念父母的好。

好的教育,要讓孩子懂得父母的不易,生活的不易。

隻有對父母的付出感到動容,才會在内心種下感恩的種子,在未來生根發芽。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沒有責任心的孩子,容易變成“逃兵”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老話說,“養兒防老。”

這種念頭一旦在腦海萌芽,就會把孩子的未來,當成人生最大的期待。

于是,父母會仔細規劃孩子的未來,要學什麼最有利,做什麼最值得,剝奪了孩子選擇的權利,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

孩子看似處在家庭的重心,卻又身不由己,這是孩子最大的委屈。

父母美名其曰,“你不懂,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微信公号:國學生活】

這類孩子,由于父母“包辦”的事情太多,沒有自己的責任心;家庭一旦遭遇變故,或是未來遇到什麼挫折,往往不戰而退,成為人生的逃兵。

其實,對任何人而言,責任心都比能力重要;能力可以外求,但沒有責任心,事情往往還沒開始就黃了。

父母的愛,并非無窮無盡,适當放手,讓孩子學會自我承擔責任,才會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進而滋養出一顆感恩之心。

沒有什麼經曆,是無用的。恰恰是那些瑣碎的事情,教孩子懂得勤奮的重要,付出的可貴,珍惜的含義。

懂得感恩,是日積月累的結果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為人父母教育最大的誤區在于:隻要孩子有能力,似乎所謂的感恩、教養,是微不足道的,長大後自然水到渠成。

能力的确可以快速培養,但教養是水滴石穿的結果,很難“速成”。

正如俗話所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我們不能等孩子長大、定型,才惶惶然教給孩子什麼是感恩,什麼叫孝順,那樣太晚了;孩子的偏見早已根深蒂固,難以改變。

他們隻知道,好東西要獨享,絲毫不會自私得羞愧。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古人有孔融讓梨的故事,其實是在教孩子懂得感恩,也是在教父母,如何培養出感恩的孩子。

生活中,孩子之是以會心安理得地“霸占”一切,是因為父母沒有教他們,如何分享:

就餐時,父母不動筷子,孩子不準先動;

平時有什麼好吃的,不要讓孩子“獨享”,而是“要求”分享給父母一部分;

孩子有什麼煩惱或挫折,多些傾聽,多給建議,而不是代替孩子解決;

學會說“謝謝”,對所有人的付出,做出正向回應。

所謂孝順,所謂感恩,光動嘴皮子孩子是無法領會的,必須把教養根植于生活習慣,才容易融入骨子裡。

成才前,要先成人。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不然,費盡心力,孩子也不會有絲毫感激。

父母愛孩子是本能,但教會孩子夫妻,懂得感恩,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

孩子懂感恩,懂回報,所有的一切,才各得其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