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活在當下,保持覺察,知行合一緻良知

五月快樂

無悔青春月,拼搏追逐夢想

重新認識自己3:活在當下,保持覺察,知行合一

活在當下,保持覺察,知行合一緻良知

01 要統一,而不是分裂

我們滿嘴仁義道德,背地裡卻為了個人私利而不擇手段、蠅營狗苟。我們很多時候其實都處于一種分裂的狀态。

而分裂的結果,就是把自己的生活過得分崩離析、支離破碎。

我們在辦公室表現出來的是溫良謙恭讓,回到家裡則變成了躁狂冷漠狠;

我們有時候會善良得感天動地,有些時候卻又邪惡得讓人發指;

我們會對别人嚴厲苛責、不近人情,卻對自己放任和縱容、沒有底線;

活在當下,保持覺察,知行合一緻良知

我們很認同一句話:知道所有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這些道理我們真的知道嗎?

其實我們隻是自以為知道而已。

很多時候,你以為的并不真的就是你以為的樣子!

知道而做不到,就等于不知道,甚至還不如不知道。

因為你以為的那種自己做不到的所謂“知道”,會誤導、帶偏、甚至害了你。

知行合一從來就是一回事,而不是獨立的“知”和“行”兩個概念。

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活在當下,保持覺察,知行合一緻良知

02 時間因素并不是觀察自己的好方法

我們不能人為地把所有的感覺、思想、行動的整體意識分成兩個不同的層面,即人們常說的顯意識和潛意識。

顯意識是我們感覺、觸摸得到的,某些時候可以調整和控制的。

而潛意識則是我們看不見、摸不着、不知道如何進入和調整的。

顯意識是我們,潛意識也是我們。

如果我們非要把二者分開、甚至對立,我們的内心就開始了摩擦和内耗。

活在當下,保持覺察,知行合一緻良知

同時,我們在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中,習慣于像學習一門知識或者一項技能那樣,靠着時間和經驗的累積,一步步、一串串地去挖掘、檢視每一個感覺、思想和動機。

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都陷入自我分析的過程中難以自拔。

可我們是一個永遠在發展和變化的非常複雜的存在,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的那樣: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我們如果接受時間作為認識自己的一種因素,我們就無法避免各種曲解和偏見。

隻有在每一個當下、不受時間限制地從整體上來審視自己,我們的心才不會支離破碎,我們才能夠看見一個完整的“自我”。

而這個整體,就是此刻當下的真相。

活在當下,保持覺察,知行合一緻良知

03 具備關懷之心,才能做到覺察

在覺察、審視和認識自己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全神貫注,眼睛、耳朵、鼻子、心髒、每一根神經末梢都要投入進去,達到一種忘我的地步。

當我們達到了這種忘我的境界,也就是所謂的“心流”,或者說是佛家所說的“空”、道家所說的“無”,或者我們前面介紹過的“零極限”的狀态。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這就是一種全觀的狀态,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上帝視角”,它不僅僅隻是一種專注。

活在當下,保持覺察,知行合一緻良知

因為專注是排他的,也是受限的。

而全觀則是一種整體性的覺察,無邊無際,無窮無盡、包容一切,卻又不為一切所幹擾和左右。

在這樣一種覺察的狀态中,沖突、恐懼、焦慮、哀傷、掙紮沒有了存在的一席之地和機會,我們的内心也就不再會産生沖突和内耗。

而這一切,需要我們具備關懷之心。

因為隻有在我們必須由衷地想要去了解一件事物的時候,才會願意付出全部的精力和智慧,全神貫注地去正視、面對和覺察它。

活在當下,保持覺察,知行合一緻良知

04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我們總是習慣了在外面、特别是向權威去乞求、模仿和尋找答案。

這是一種比較和分别之心,是把自己活生生地割裂,進而否定了我之為我,制造出來的隻不過是一種虛幻的假象,進而導緻了我們的幻滅、掙紮和痛苦。

别人的錦衣玉裘溫暖不了我們凍得瑟瑟發抖的身體,别人的饕餮盛宴也填不飽我們饑腸辘辘的肚子。

這并不意味着我們要滿足于現狀,不再摸索、尋找和突破。

而是收回對權威的盲信、盲從、對别人的羨慕和期盼,在自己的身上和内心來下功夫。

活在當下,保持覺察,知行合一緻良知

正如清理和整理房間,保持房間的幹淨、整潔和井井有條的秩序,從某個方面來看很重要。

但從另外的一個角度來看,也許一點都不重要,因為我們的目的是打開那扇窗。

而為我們打開窗的并不是自己的意志力和欲望,而是我們還不知道的“那個東西”,它并不是我們能夠邀請來的,它也不會聽從我們的期盼、渴求和指令。

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不抱任何功利之心地保持整潔,即為了自己的整潔而保持整潔、理性和井井有條。

如果運氣好的話,也許有一天,那扇窗子會自行打開,陽光明媚,清風徐徐。

活在當下,保持覺察,知行合一緻良知

當然,也可能不會。

一切全憑我們自己的道行和修為而定。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能夠開悟也好,不能看破也罷,隻要我們始終抱持“求諸于己”的心念,知行合一緻良知,我們或許就真的能夠撥雲見日,接近、甚至看到事物的本質和真相,成為真正的自己。

而不是成為東施效颦、拾人牙慧的“二手貨”。

您說,是嗎?

活在當下,保持覺察,知行合一緻良知

這是“晏私語”的第531篇原創文章,感謝您的陪伴和閱讀。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如果您喜歡,請記得評論、點贊、分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