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能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這正好說明了王陽明所言不虛,良知存在我們每個人的内心,不需要外求,我們隻需要時刻覺察起心動念,看它是否與良知契合。
對陽明心學最大也是目前最普遍的誤解就是——知行合一就是認知和行動是一體的,你對一件事怎麼看待就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就會産生什麼樣的行動。
事實并非如此,這與陽明心學的真義相差甚遠。
01.為“知行合一”正名
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知,并非認知,那是他與朱熹理學最大的不同,而我們現代人之是以會産生這樣的錯誤觀念,最大的原因還是受到朱熹“格物緻知”的誤導。
朱熹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其道理,我們必須勤勤懇懇戰戰兢兢終其一生将所有隐藏在其中的道理“格”出來,如此才能“緻知”獲得真理,領會天理和大道。
上當的可不止我們,因為朱熹的影響力太大了,他是跨越宋明兩代幾百年間的學術明星,而且還是聯考指定教材的唯一主編,是以不單是萬千學子,就連王陽明也曾上了他的當。
王陽明從十歲起就立志要做聖人,古今最大的聖人是孔子,距離最近的聖人是朱熹,朱熹是當時公認繼承孔夫子學問的集大成者。

是以,王陽明對朱熹的話絕對信任,朱熹說格物緻知,他不但反複閱讀朱夫子的書籍注釋,還身體力行,親身實踐,這才鬧出格竹子七天七夜,最終把自己格昏厥過去也沒格出什麼名堂的笑話。
莊子說過: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随無涯,殆已。
每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時間去探索無盡的事物,這是一條死胡同。這句話完美地反駁了朱熹“格物緻知”的論調是徹頭徹尾的錯誤,真理就擺在那裡,千百年人們卻視而不見。
按照朱熹的邏輯,唯有“格物”才能“緻知”,每一件事都有其中的道理,而物有萬萬千千,我們隻有格盡所有的事物之理,才能通曉天理,才能成為聖人。
如果真是如此,那世間注定暗無天日,因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沒有一個人能做到,也就沒有人能成為聖人。
這就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那他信奉的孔子,這位萬世師表千古聖人難道是天上掉下來的?
發現朱熹的路走不通,王陽明也曾迷茫和沉淪過,他曾經沉迷參禅打坐,沉浸式修道,對小時候立志成聖人的夢想一度絕望。
他知道朱熹錯了,也知道這條路不行,但什麼是對的,該往哪裡走,他自己也不知道,直到被劉瑾迫害,發配貴州,龍場悟道。
靈光一閃,他幡然醒悟——聖人之道,吾性自足,無需外求。良知就在我們每個人心裡,生而有之,何必要跑到外面去尋求?
王陽明的“知”不是認知,而是覺知、感覺、感受的綜合體,如果非要用一個詞來描述,就是一種“感應”。比如孝敬父母這件事,你不需要去買一本《孝敬父母100條》逐條學習。
孝敬父母隻需要知道父母最需要什麼就夠了,冬天要保暖,夏天要降溫,這都是不用學的,難道還要報個學習班學習不成,那豈不是傻子?
你能感覺到父母的需要,想到父母遭受痛苦就會有内疚的感受,在身體和心理上就會有反應,這既是“知”如何孝敬父母,同時也是在“行”。
感和應是同時發生的,是以知和行一體,就像硬币的兩面,無法分開。你明明知道有些事是錯的,但還是會去做,并不能證明陽明心學“知行合一”錯了,正好相反,它正好證明了知行合一是對的。
隻是因為你所認為的“知”和“行”,和陽明心學的“知”和“行”不是一個概念。
二、事上練
僅僅覺察到了良知,有了知行合一的感應還不夠,還要去實踐它、驗證它,看它是否真的就是真理,符合天理和天道。
這便是“事上練”。
如果說“知“隻是一個想法,事上練就是它的“實驗室”,想法是否客觀,是否符合良知的要求,是否與天理人道相契合,必須經過驗證才能知道。
這個“知”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每一次“格物”都會産生對應的知,有可能和上一次一樣,也可能不同,如果你格物不止,你的知就會無限靠近良知,直到與它合一。
自己所有的“知行”都與良知合一了,對焦上了,而且達到了“不動心”,那就是聖人的境界。這也是格物緻知的終極目标。
知是生而有之的,但是因為後天的經曆和環境的浸染,我們的知可能會被污染和蒙蔽,摻雜了很多私心和多餘的欲望,是以要不斷為善去惡,不斷格物緻知。
事上練就是為了驗證自己有沒有進步,有沒有達到那種程度,自己的知是否與良知一緻。
三、緻良知
因為每個人都有良知,是以不需要學習,不需要别人告誡,每次做一件事之前,你隻需要去覺察自己的内心,是對是錯就會了然于胸。
可是因為我們受到的教育不同,成長環境不同,每個人的“知”是不一樣的,因為知和行和合一的,是以行也是不一樣的。
比如一個被狼群養大的孩子,天然就會認為殺戮是正義的,吃人是正當的,即使把活生生的人在它面前撕成粉碎,他也不會有同情心。
有時候你知道什麼是對的,那個知道的本體就是良知,但是:
“知為行之始,行是知之果”。
決定你最終行為結果的是“知”,而不是良知。你之前可能有一種不好的經曆,比如跟人一起偷東西,從中獲得了好處,你記住了當時的刺激和快樂,那就形成了你的“知”。
等到下一次有這種想法的時候,雖然報紙上都說了,法制頻道都說了,父母也耳提面命偷東西是不對的,可是那隻是觀念而已,最終決定你行動的是你上一次從偷東西中獲得的那個感受、産生的那個感應。
是那個感受和情緒最終決定你再次做出行動,推着你走向一步步向深淵邁進。
是以,要成為一個正人君子,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至少是合格守法的公民,不對别人造成傷害,也不至毀滅自己,就得“緻良知”,時刻覺察自己的各種想法和念頭。
知道錯了就要改正,知道那樣做不對就要抑制自己心中的惡狼,就要忍住不去作惡。第一次你控制住了自己,沒有去偷東西,然後你獲得了内心的安甯。
按照社會道德标準,你沒有讓自己堕落成壞人,你在變成一個堂堂正正的人,這是成為一個好人的開始。你的行為會受到大衆的認可,至少不會有人譴責。
你從這種抑制和控制自己作惡的知行中獲得了喜悅和安甯的感受,下一次有了作惡的想法時,你就會再次感受到那種遭人唾罵的痛苦和不去作惡的安甯。
于是你選擇了不去偷盜,不去作惡。這就是“緻良知”,一步步讓自己的所有念頭符合良知,久而久之,你心中的惡念已經看不到了,你就成為了一個“聖人”。
四、不動心
成為聖人不是沒有惡念。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隻要有心,隻要還有意念的産生,自然就會有惡的存在。
聖人心中不是沒有那頭惡狼,隻是因為他天生的純粹或後天不斷的緻良知,那頭惡狼已經不會作惡了,它乖得就像一隻可愛善良的柴犬,即使張牙舞爪,在聖人看來也不過是在賣萌。
人隻要活着,就不會沒有念頭,佛曰:一彈指間四萬萬千念。念頭又怎麼可能消除呢,消除了念頭人也就挂了。
隻是每當有了惡念,你不會再起作惡的心,有了善念你也不會沾沾自喜;被人寵愛受人吹捧你不會洋洋自得,遭人诽謗和辱罵你也不會動怒,時刻保持着一顆平常心,寵辱不驚。
那就是“不動心”。
因為一旦你起心動念了,被念頭牽着走了,就會産生私欲,就會産生多餘的欲望,就會跑偏,做出不符合良知的舉動,用錯誤回擊錯誤。隻有不動心,才能保持中正和客觀,才能不走上邪路。
靜聽花開花落,坐看雲卷雲舒。此時的心才是最自由的,這樣的生命才是最宏大的,它完全和天理、和宇宙大道合為了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