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醫50餘年,馬軍教授的“選擇”和“堅持”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一輩子堅持做醫生,我很欣慰!

撰文 | 樊舒豪 簡渝蘇

來源 | “醫學界”公衆号

他是哈爾濱血液病惡性良性腫瘤研究所所長、中國臨床惡性良性腫瘤學會監事會監事長、亞洲臨床惡性良性腫瘤學會副主任委員。同時,他也是一名獻身臨床50餘年的“普通”醫者,一位通過努力創造“非典型”成功的奮鬥者,一個性格直率、笑聲爽朗的“老頑童”。如今已經年過70歲的馬軍,向“醫學界”講述了自己的從醫感悟和他眼中中國惡性良性腫瘤的發展變遷。

“讓我當一輩子醫生,我就回來!”

1970年,馬軍被配置設定至哈爾濱市第一醫院化驗室工作,學曆不算出衆的他努力自學完成了大學的基礎課程并掌握了相關臨床醫學和檢驗技術。憑借着這股“韌勁”,馬軍教授獲得了赴日留學機會,成為大陸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公派留學生。

從醫50餘年,馬軍教授的“選擇”和“堅持”

圖1 馬軍教授在化驗室工作

多年後,馬軍談起他的留學經曆依然激昂:“在我們同批留學的同學裡,我算是最年輕的。在國外感受到了我們國家醫療技術與世界先進水準還有很大差距,就一心想把最先進的技術學成并帶回來,為中國的血液病人服務。”

1982年,馬軍教授學成歸國,成了名副其實的“香饽饽”。當時,北京上海等地各大科研院所和知名醫院都曾熱情相邀,希望留住這位難得的血液惡性良性腫瘤領域歸國人才。甚至還有時任某國家級上司鼎力約請,希望他能夠留在衛生系統做政務工作。

從醫50餘年,馬軍教授的“選擇”和“堅持”

圖2 赴日留學工作中的馬軍教授

當時,馬軍的派出家鄉——黑龍江省衛生系統省市上司也給他抛出了“橄榄枝”:期望他能牽頭在哈爾濱建立一家獨立的血液疾病研究所。

80年代地處中國東北的哈爾濱不算富裕,不論是硬條件還是軟實力都不及“北上廣”發達地區。在反複權衡之後,本着報效鄉梓的純樸情感,馬軍教授選擇回到哈爾濱,卻隻提了一個要求。“讓我當一輩子醫生,當一輩子臨床科研工作者我就回來!”

就這樣,馬軍教授在一線臨床崗位上用長達52年的寶貴人生經曆,踐行了當時自己的承諾。

任何事情,

不能比搶救病人生命更重要

1971年,哈醫大一院韓太雲藥師在黑龍江省林甸縣紮根的時候,發現一位鄉村醫生使用“砒霜”外用敷貼于患處治療多種疾病,病人用藥後疼痛明顯緩解,貧血症狀有所緩解,取得較好療效。後經韓太雲藥師和多位老一輩醫務工作者的潛心研究,最終成功将“砒霜”提純并命名為“癌靈一号”,同時研發出注射劑“713”應用于臨床。

馬軍教授和他的醫療團隊率先将該療法運用于複發難治性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M3)患者的治療,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治療效果。1971年-1973年經該種藥物治療的第一批白血病患者,至今依然健康生存。

從20世紀70年代到1990年,這種新療法對M3型白血病患者治愈率達到82%,1996年至今,治愈率更是達到92%。自此,“砒霜”這種老百姓眼中的“毒藥”正式成為治愈白血病的“良藥”。

現如今,馬軍教授創辦的哈爾濱血研所累計收治超過10萬名血液淋巴系統惡性良性腫瘤患者,特别是在M3型白血病和複發難治性白血病患者治療方面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經驗。

本次疫情期間,哈爾濱血液所在醫護人員零感染的情況下,收治了超過15000名血液病患者。研究所的的年輕醫生說:“隻要他在醫院,随時都是他的門診時間。隻要時間允許,他從來不會拒絕病人的就診訴求。”

馬軍笑稱:“我走路非常快,他們老說我非常像小夥子!我一般沒有休息日,也從來不出特需門診,我的号從來都是5塊錢到20塊錢的普通号。不少老百姓看病非常困難,有人挂一個專家門診号1000塊,但你要知道有可能這個病人就拿了僅有的1000塊錢來找你治病。”

馬軍教授很愛笑,但有的時候他也會發火,而這“發火”無外乎兩件事:病人的治療方案不能耽誤,給病人看病的時間不能耽誤。

他曾因年輕醫生為“開會”耽誤了患者的治療而大發雷霆。“我們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們醫生的宗旨,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不管是什麼會,不管是什麼重要的人,隻要病人有需要這都可以推掉。任何事不能超越病人的生命!”

助力并見證血液領域飛速發展

血液疾病曆史很長,但真正成為專科的曆史其實非常短。1915年,美國洛克菲勒集團的一位内科醫生,在中國首先報道發現一例特殊的“營養不良性貧血”,這也是大陸首個血液相關疾病的報道。直至協和醫院建立後,醫院才有了所謂“普内科”,這時的血液系統疾病就被安排在“普内科”進行治療。

建國後,大陸第一代血液疾病診療先驅以鄧家棟教授、陳悅書教授、郁知非教授、潘瑞彭教授等為代表,在蘇州、上海、天津、北京建立了大陸第一代血液内科專科。

建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大陸血液惡性良性腫瘤專科發展非常迅速。1982年在馬軍教授的主持下,哈爾濱血液病惡性良性腫瘤研究所正式組建。同期王振義院士、沈志祥教授、鄧家棟教授、陳文傑教授、陸道培院士主持的中國四大血研所相繼成立。1996年中國臨床惡性良性腫瘤學會(CSCO)在孫燕教授、吳孟超院士、廖美琳教授和管忠震教授的支援下得以建立。成為大陸臨床惡性良性腫瘤診療領域發展的另一個裡程碑。

“今天,全球醫學界血液惡性良性腫瘤專業約17.8%國際研究課題負責人是中國人。在ASCO、ESMO,ASH、JSMO等國際知名的惡性良性腫瘤學相關研讨會上,已經遍布中國研究者的身影,經常刮起‘中國風’。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大陸大型綜合醫療中心的惡性良性腫瘤診療水準已經跻身全球前列。身在其中,參與并見證了大陸血液惡性良性腫瘤領域發展,我感到很幸運。”馬軍教授臉上流露出自信的微笑。

截至目前,馬軍教授已經為大陸血液惡性良性腫瘤領域培養了近86名碩士、博士研究所學生,學生學習和執業的足迹遍及全球。雖然桃李滿天下,“但是我選擇留在這裡,我也想給希望留下來的年輕醫生做個榜樣。”

被問及如今面臨繁重的臨床工作和科研壓力年輕醫生如何發展。馬軍教授為我們講了他秉承的18字箴言。“有善心、有耐心、有決心、耐寂寞、能吃苦、肯鑽研”。“希望我們年輕一代的血液惡性良性腫瘤醫生,團結、創新、協作。同時,以善心對待病人,一切為病人的生命健康着想。隻要一心想着病人,讓他們獲得心理安慰,症狀緩解甚至是臨床治愈,這就是我們做醫生最了不起的事!”

專家簡介

馬軍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哈爾濱血液病惡性良性腫瘤研究所所長

中國臨床惡性良性腫瘤學會(CSCO)監事會監事長

亞洲臨床惡性良性腫瘤學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臨床惡性良性腫瘤學會白血病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國家衛生健康委能力建設與繼續教育中心淋巴瘤專科建設項目專家組組長

中國臨床惡性良性腫瘤學會淋巴瘤專家委員會護理學組名譽顧問

1979年赴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部留學,一直緻力于血液系統的良惡性疾病的診療,特别以治療白血病和淋巴瘤享譽業内。1982年在國内首先建立體外多能造血祖細胞培養體系,填補國内空白。自1983年至今應用維甲酸和三氧化二砷序貫療法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1200餘例,10年無病生存率85%,達到了國際先進水準。先後在國内外刊物上發表論文200餘篇,專著40餘部,獲國家、省、市科技獎二十項。承擔國家863重大科研項目8項,省、市級科研課題25項。

來源:醫學界

責編:汪航

校對:臧恒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