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氣候變暖的趨勢下,許多動物物種被驅趕到新的環境,這種現象可能會對全球人類的健康同時帶來一種新的威脅。
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這些被迫進入新環境的動物物種同步帶去的還有它們的寄生蟲和病原體。研究團隊提出,在氣候變化的推動下,在未來50年,不同物種之間潛在的新接觸預計将翻一番,增加了病毒在物種之間跨越并最終感染人類的風險。

研究預計,到2070年,病毒将至少遷移到一個新的動物物種上15000次。這些增加的病毒共享機會可能會提高未來50年内出現從動物跳轉至人類的新傳染病的風險,尤其是在非洲和亞洲。
這項研究強調了将病毒監測和氣候變化導緻的物種分布變化相結合的必要性,特别是在熱帶地區。這些地區是大部分可從動物傳染至人類的傳染病的搖籃。
論文指出,上述這樣的動物物種的地理遷移或促進了此前毫無交集的物種間的病毒交換,并且可能會促進人畜共患病的“溢出”(spillover),即病原體從野生動物傳播到人類。
此前少有研究評估全球性變化如何影響未來潛在的病毒共享和新發疾病的熱點地區。在這項最新的研究中,喬治城大學生物系的博士後Colin Carlson及其同僚研究了到2070年時3870種哺乳動物的地理範圍在不同的氣候變化場景下可能發生的變化。
Carlson是一名年輕的科學家,今年26歲。他曾被譽為“神童”,14歲時獲得了哈裡·杜魯門獎學金(Harry S. Truman Scholarship)。他是一名全球變化生物學家,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新出現的傳染病之間的關系。Carlson同時也是開放、協作科學的倡導者,除了生态學、流行病學和全球衛生領域的同行評議工作外,他還經常開發開源軟體。
在這項研究中,Carlson及其同僚利用一個哺乳動物病毒共享模式的模型,對3139種動物間未來跨物種病毒傳播的機會進行了預測。結果指出,在氣候變暖2°C的場景下,預計2070年時因氣候變化驅動的哺乳動物分布重組,至少會導緻15000次新的跨種族病毒共享事件。
“我們很可能已經适應了這些變化。我們沒有密切關注它們,它們使大流行風險成為每個人的問題。”Carlson表示,這項研究明确表明,在他們所做的每一個模拟中,氣候變化正在創造無數未來和現在的人畜共患風險熱點。
Carlson說,這些數字還是基于人類将盡可能遵守《巴黎氣候協定》,并在本世紀末将全球變暖限制在2攝氏度以内的假設。并且,他們的預測還沒有包括鳥類和海洋哺乳動物在動物和人類之間傳播病毒的額外可能性。
研究還提到,哺乳動物物種間的新接觸有可能在世界任何地方發生,但将集中在熱帶非洲和東南亞人口密度高的區域。但他們補充說,即使是地球上最冷的氣候區域也會看到新物種接觸和共享細菌。例如,一些物種将被迫遷往海拔更高的地方,以應對氣溫的上升,聚集在山區和高地上,互相接觸。
研究預計,這些新的病毒共享事件主要由蝙蝠驅動,而蝙蝠可能攜帶容易傳播給人類的病毒。
研究團隊提醒,氣候變暖已經在發生,氣候驅動的物種擴散和病毒進化的熱點區域可能已經在轉變中。這項結果表明,氣候變化有可能成為跨物種病毒傳播的主要驅動力,而這可能增加傳染病傳給人類的風險。
約翰·霍普金斯健康安全中心傳染病專家、進階學者Amesh Adalja表示,“當談到氣候對傳染病的影響時,認識到模型不容易捕捉到許多複雜性是至關重要的。”她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她提醒,“這種關系并不總是線性的,某些氣候變化可能會增加某些傳染病的風險,同時也可能會降低其他一些傳染病的風險。”
總體而言,該研究強調,對未來熱點地區進行有針對性的監測可能有助于識别在物種間跳轉的傳染病。
Carlson說,“當我們談論監測作為一種解決方案時,我們在過去兩年中已經知道,因為我們有一場大流行,但我們沒有阻止新冠病毒的出現,我們需要加倍努力監測動物,并防止疫情蔓延到人類。”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788-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