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仕強:最好的教育,不是讓孩子成為天才,而是讓他心中有父母!

“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是以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赫爾巴特

關于教育自古以來一向是無數人争相探索卻又不得結果的重要事情,每一個人都是切身經曆者亦是從中受益者,每一個父母皆是教育的探索者。

教育的方式是随着時代不斷變化的,同樣人與人的差異也導緻教育方式是各不相同的,但是究其目的終歸無法背離培養德才兼備之人的本質。

曾仕強:最好的教育,不是讓孩子成為天才,而是讓他心中有父母!

一、心中有父母

任何一個孩子生而為人皆是一張極具可塑性的白紙,而他所接觸到的事物便是流于白紙之上的種種墨痕,而作為與孩子有着最多接觸的父母,自然便是其中踐行者亦是從中受益者。

那麼如何教育好一個孩子,想來是全天下為人父母者共同面對的一大問題。

對此往往父母是謹慎的亦是為此頭疼的,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最盼着他們能夠成才的自然便是父母。但是生而為人誰都是第一次,沒有人告訴他們怎樣才能教育出一個好孩子。

是以古往今來無數先賢智者為此,留下了寶貴的探索經驗供與後人參考。雖然教育因人而異,但是其中亦有着萬變不離其宗的粗略規律,而曾仕強先生便是從中總結出了,“最好的教育,不是讓孩子成為天才,而是讓他心中有父母!”

曾仕強:最好的教育,不是讓孩子成為天才,而是讓他心中有父母!

古往今來所有的父母對于孩子最大的期盼便是能夠有所成就,無論是希望能夠從中受益,抑或是單純的希望孩子能夠擁有美好明天,但是殊途同歸尤其是對于出身不好的父母而言,目的皆是在于孩子能夠有朝一日飛上枝頭變鳳凰。

但是在曾仕強看來并非如此,諸如孩子無論成功與否抛棄父母的例子不在少數,這些人即便是成為了人才但是又能如何?終究無法掩蓋不孝的本質。

為此他将對于親子教育的概念帶入到了社會管理之中,一個上司對于手下人最大也是最基礎的要求便在于,心中有我。如果一個下屬完全不将上司放在心中,那麼即便能力再如何卓越也是不敢重用的,否則就是“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局面發生。那麼親子教育亦是此理。

一個再如何成功的人但是不孝順父母,那麼對于父母而言他們的教育終歸是失敗的。是以,教育孩子首先側重的不應該是孩子的天才與否,而是讓孩子能夠做到“心有父母”。一個人的故土情深、家國概念,首要的基礎便是将這些事物放在心裡,是以才會産生挂念與依戀。

而孩子就像是父母親手打造後放出去的風筝,風筝的華麗與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端留在父母手中,另一端系在風筝上的線是否足夠結實,否者線一斷風筝注定是要随風而去的。而父母手中的線便是與孩子之間的親情,這份親情如何打造?最為重要的便是令孩子“心有父母”。

曾仕強:最好的教育,不是讓孩子成為天才,而是讓他心中有父母!

二、達成“心有父母”的方式

那麼讓孩子“心有父母”空泛其談注定是不切實際的,唯有如何實作是重中之重,為此曾仕強亦是做出了相關的概念闡述。對于孩子教育最直接的方式莫過于言傳身教。畢竟如果隻是靠嘴上來說說,注定是難以令孩子信服的。

在我們記憶之時常存在着這樣一幅畫面,自己喝茶的時候,父親卻讓我們問一問母親是否要喝茶,母親給一點好吃的,繼而讓我們去分給父親一點。這些或許對于多數人的童年時期而言都是普遍存在的。

與此同時往往是令人不解的,不乏小的時候會以為自己是在“跑腿”長大之後将這種現象視之為父母“秀恩愛”的表現,自己是身處其中的“受害者”。

但實際上這些行為從本質上來看是有着深遠意義上影響的,對于一個孩子而言亦是受益終生的,我們并非其中的“受害者”而是切切實實的受益者。

之是以列舉這個事例,自然是因為我們想要達成令孩子“心有父母”的結果,這是其中的一條有效途徑。在這些行為發生的同時,不覺之間為孩子養成了一個習慣,便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下意識的想到了父母。

對于一個人而言,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當把這些事情養成了習慣,那麼自然而然便做到了“心有父母”。簡簡單單的為父母倒杯水抑或是将自己喜歡的東西分出一些給父母,這些事物在潛移默化之間不僅僅影響着一個孩子對于父母的孝道,更是影響着他未來的一生。

孩子最善于從周邊事物之中接受價值觀、道德理念,與此同時與生俱來的獨立性,往往令他們對于父母的要求産生抗拒,是以僅僅空口無憑的指責孩子是不切實際的。在言傳的同時更要做到身教。

曾仕強:最好的教育,不是讓孩子成為天才,而是讓他心中有父母!

一位帶着孩子的母親遇到了遇到了一些好吃的,在孩子提及給父親捎帶一些回去之時,母親便說已經準備好了一份新的帶回去。

這便是言傳身教,在告知孩子怎麼做的同時更要以身作則自己做好,而孩子自然而然便“有樣學樣”,千萬不要小看一個孩子的學習能力。童年時期所看到聽到的事物,潛移默化之間便會影響他的一生。

由此不難看出,家庭和諧、夫妻恩愛對于一個孩子的影響,往往那些此類家庭耳濡目染的孩子更能夠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價值觀、以及對于一個家庭的概念。如此當孩子組建成一個新的家庭時也會朝着良好的方向發展。

曾仕強:最好的教育,不是讓孩子成為天才,而是讓他心中有父母!

三、當代教育的弊病之處

若非因為當代人對于教育的着重,那麼這些事物概念自然喪失了應有的價值。那麼如果對于教育過度看重,将孩子捧得過高真的好嗎?

多數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之中,會通過對孩子的表揚來達到樹立孩子自信的目的,甚至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有所進步而建立了“獎懲機制”。這些固然無可厚非,但凡事應有其度,過猶不及。

孩子有了一點點成績便不顧客觀事實的大肆表揚,一次兩次或許對于孩子樹立自信有着很大的幫助,但是久而久之所樹立的便不再是自信,而是自傲。“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退步。”這是非常淺顯的一個道理。

如這般的孩子眼中往往會無限放大自己的成績,甚至于盲目的自我褒獎。那麼當這些孩子面對比自己優秀的人,抑或是工作之中來自上司的批評,其中的痛苦也是要放大無數倍的,由此而引發的挫折遠不止于此。

曾仕強:最好的教育,不是讓孩子成為天才,而是讓他心中有父母!

而“獎懲機制”對于孩子而言亦是如同前者一般,隻有眼前的短暫效益而非長久之計。

資本的力量是腐朽人心,又何況一個孩子?當他們一切與經濟挂鈎之時,那麼對于自己的付出以及收獲會完全以金錢的多寡進行衡量。他們出發的本質便在于金錢,那麼注定了所有的行為與孝道無關,那麼又如何從中培養與父母的感情?

曾仕強:最好的教育,不是讓孩子成為天才,而是讓他心中有父母!

是以,孩子的行為是不能與金錢挂鈎的,唯有通過言傳身教,在觀念上樹立影響,令孩子做到“心有父母”方才是孝道的本質。

曾仕強:最好的教育,不是讓孩子成為天才,而是讓他心中有父母!

曾仕強一生都在研究《易經》的智慧,而《易經》被譽為“群經之首”,是一部中華智慧的寶庫,更是世界的精粹。

而且《易經》上至天文,下到人間百态,社會關系、婚姻愛情、從商當政以及購房、選址,避兇化吉,其實方方面面涉及,一旦洞悉,很多的災禍、不順之難都能避之。但由于易經内容生澀玄幻,很多都是文言文标注,無論是閱讀還是了解,都有一定難度。

但曾仕強把原本生澀玄幻的《易經》融入到了實際的生活、事業、家庭中去。可以說,曾老讓《易經》更接地氣。

我是一個癡迷《易經》的人,但是最開始接觸《易經》時,由于原著中全部是文言文,讓人非常難以了解,那段時間,我一直苦惱不已。

就在我想要放棄的時候,一位易學同好向我推薦了這本《圖解易經》,這本書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在其中加入了全注解全譯文,徹底解決了我的閱讀難題。

曾仕強:最好的教育,不是讓孩子成為天才,而是讓他心中有父母!

而且其中并不隻是講一些生硬的道理,而是聯系實際生活,使用圖文并茂的形式來為我們講解64卦的奧秘。

其中涵蓋了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以及《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

曾仕強:最好的教育,不是讓孩子成為天才,而是讓他心中有父母!

不僅如此,書中還通過一些實際的案例來教給大家如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而最讓我驚歎的是,書中的很多案例,不就是我在日常生活中經曆過的嗎?

通過這本書,不僅讓我輕松入門了64卦的學問,而且受益無窮。是以今天我要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如果你也有這樣的苦惱,那就不要猶豫了。

價格不貴,頂多就是一頓飯錢,卻能讓我們獲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