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别讓雪糕成為一種咬咬牙才能買的東西|新京報快評

别讓雪糕成為一種咬咬牙才能買的東西|新京報快評

▲“網紅雪糕的夏天”。新京報 任婉晴 梁緣 制圖。

夏季快要到來,又到了一根冰棍來消暑的季節。但沒想到買根雪糕,還能讓人尴尬到“腳趾摳地”。

前幾天,網上流傳一段“買雪糕”的視訊:一個網友到超市買雪糕,随手拿了倆,以為三五塊就能搞定,一結賬:37.5元。他心想那就換倆吧,又選了兩支看似不起眼的雪糕,再一結賬,45元,更貴了。

怎麼辦,“氣氛”已經烘托到這兒了,這賬,結還是不結?

雖然這隻是個别人的經曆,但卻是當下相當一部分雪糕價格的真實寫照:貴得離譜。

據央視網報道,如今3塊、5塊的雪糕難覓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價格普遍在20元到60元一根不等的所謂網紅雪糕。不久之前,“當代雪糕的價格有多離譜”的話題就曾沖上過熱搜,引發網友們共鳴。

别讓雪糕成為一種咬咬牙才能買的東西|新京報快評

▲“你還記得這些從小吃到大的雪糕嗎?”。新京報 任婉晴 梁緣 制圖。

事實上,不僅網紅雪糕的整體價格貴得離譜,就連景區的文創雪糕也跟随了網紅雪糕的“價格潮流”和“造型潮流”,單價動辄二三十塊錢,小年輕們直呼“吃不起”。

資料顯示,2019年全國冰淇淋市場總量達1380億元,消費位居世界首位。在千億冰淇淋市場上,一批網紅雪糕“攻城略地”,而它們的一大标簽就是“貴”,“貴”才是它們的調性,“貴”才夠網紅。

雪糕,已經不再是“炎炎夏日下,随手來一根”的“消暑神器”,反倒在雪糕廠商重新定義的消費場景下,成了拍照打卡、曬出來的“輕奢品”。可營銷費用的巨大投入,高昂的價值,又讓這些雪糕看起來沒有那麼“貨真價實”。這一切,都與當下一些雪糕廠商的浮躁心态與過度營銷政策有關。

近幾年,人們對于高價網紅雪糕越來越反感。在網紅雪糕占領社交平台的當下,相當一部分網友卻逆潮流掀而動,掀起了“雪糕懷舊潮”,号召大家購買兒時記憶中的老字号雪糕:綠色心情、老冰棍、小布丁......3塊、5塊,立馬獲得簡單的快樂。

這其實也是網友們在用實際行動去解構和反抗“高價網紅雪糕”的營銷語境。畢竟,沒有人想讓雪糕也成為一種咬咬牙才能購買的“輕奢品”。

别讓雪糕成為一種咬咬牙才能買的東西|新京報快評

▲“一個網紅雪糕的公式”。新京報 任婉晴 梁緣 制圖。

一邊是市場力推的高價雪糕,一邊是渴求平價雪糕的大衆心聲,如此大的反差,無疑對雪糕廠商是一個提醒:即使是做雪糕也不能太過功利主義,隻想着賺錢。一味地堆營銷、堆流量,讓雪糕越來越網紅化、高價化,隻會讓大家心中那份簡單的快樂,難覓蹤影。吃一根雪糕,本不至于如此。

消費者是聰明的,當大多數人看到雪糕在“高貴包裝”和過度營銷下賣出高昂的價格時,其實也不願意為高溢價買單,也難怪越來越多的人“用腳投票”,拒絕高價雪糕。

要看到的是,大多數人并不追求日本的抹茶、加納的可可和比利時的巧克力,也不想追求聯名和限量款,他們隻想吃根随手就能買到的抹茶雪糕和巧克力雪糕而已。一些雪糕廠商忽略了這個最本質的需求,并非是正确的商業發展之道。

便利店冰櫃裡,每年換一茬的高價雪糕,對廠商也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提醒:當年名聲再風光,來年還是換包裝。如果不能真實對接消費者需求,再昂貴的雪糕,終究也隻是昙花一現。反倒是那些長期紮根于市場,踏踏實實做雪糕的老字号,才是大多數消費者心目中“不滅的神話”。從這來看,消費者懷舊,也不是毫無道理。

撰稿/ 冬越(媒體人)

編輯/ 遲道華

校對/ 陳荻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