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粗品聊齋】盧明專欄|評《王司馬》

【粗品聊齋】盧明專欄|評《王司馬》

文/盧明 編輯|燕子 圖檔|網絡

《聊齋》是志異的,是以絕大多數都涉及鬼狐仙怪或超常行為。但這篇例外,它更像是一篇按實際情況随手寫下的筆記,或者是關于一位軍事将領的真實報道。當然,通過作品展現出的王司馬的機敏睿智和英風浩氣,則有一種神奇在裡面。

千斤大刀,再強壯的人也是拿不起來的。關公夠神勇的吧,他的大刀,也就是八十二斤。魯智深夠有力的吧,他的禅杖也就是六十一斤。王司馬硬是打造了一把幾千斤重的大杆刀。他的想法,不在耍刀,而在于用大杆刀迷惑敵人--故意把千斤大刀放在陣前,讓敵人誤判它的重量。這邊卻做一個與那把外觀一樣但輕得多的刀在馬上耍來耍去,讓敵人誤以為自己有超常的力強,使敵而聞風喪膽。當然,這故事寫的是冷兵器時代,如果是現代戰争,飛機飛彈都用上了,大刀就吓不住人了。況且,現在的人科學知識多了,不再迷信了,再有人拿那麼重的刀哄人,也就哄不住了。但,我們需要看的不是這個具體的問題,而是通過這個件事反映出來的軍事謀略,還是孫子兵法的說法:兵不厭詐!

王司馬設葦籬為邊界,并稱之為“此吾長城也”。面對強敵,将不堅之葦看作堅固長城,這是多麼豪邁啊!其實,這還是王司馬惑敵之策。當敵方把葦籬拔下燒掉以後,重建葦籬的時候,王司馬就讓人在葦下埋上火藥炮石,敵兵燒火時藥炮石爆炸,造成嚴重死傷。這種辦法,是王司馬根據情況發展随機應對,還是一開始就有成套計策呢?我認為是成套計策,早已謀劃好的!你看,建了葦籬之後,王司馬就“揚言”這是他的長城。前三次敵人燒葦籬,都沒埋火藥炮石,到第四次才埋,這正是為了讓敵人放松警惕,以便上當受騙。

謀略是克敵緻勝的法寶,在各個領域都是如此,在軍事上,尤其這樣。王司馬用謀略,談笑間,把敵人玩弄于股掌之間,成就了自己的英名,形成了對敵人的威勢,是以,年過八十,還被朝廷派往邊關主持軍事大計。威名在那裡,躺着都能把敵人吓住。也正是由于他的存在,敵人才避而逃之,不敢輕舉妄動。

掩卷品味,王司馬的形象高大着呢,這高大,來源于他的智慧!

其實,這篇小說中的王司馬,是一個真實的曆史人物。他本名王象乾,霁宇是他的号,新城(山東淄博桓台)人。王象乾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出生于世代官仕宦之家,其祖父、父親都是進士,大臣。他本人隆慶四年鄉試中舉,隆慶五年(1572年)進士,先後任聞喜縣知縣。王象乾于萬曆四十年至四十二年、天啟元年,先後兩次擔任兵部尚書。古代稱兵部尚書為司馬,是以,《聊齋》中稱王霁宇為王司馬。他多年鎮守薊遼,治軍有方,威震九邊,萬曆四十二年秋,稱病歸鄉。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在桓台建有四世宮保坊,相傳為書法家董其昌手筆。後因邊境多事,83歲時起用為總督,崇祯三年(1631年)卒。有人說,正是由于王霁宇的足智多謀,明代天啟、崇祯年間的宣大、薊遼一帶邊境,在他“居邊鎮二十年”期間得以安定。

明代著名的軍事主管,的确有威震邊關的事迹,其家鄉桓台離蒲松齡所在的淄川很近,是以,蒲松齡能夠聽到關于他的傳奇故事,也有熱情将他的事迹記錄整量成文學作品。

這樣說來,此篇便屬于“紀實文學”的範疇了。此篇,通過對王象乾故事的記述,表達了對足智多謀軍事将領的贊賞之情。由于王象乾是山東人,是以,可以說表達了對先賢的景仰之心,内含一種“山東出好漢”的自豪之感。

蒲公原文:

王司馬

新城王大司馬霁宇鎮北邊時,常使匠人鑄一大杆刀,闊盈尺,重百鈞。每按邊,辄使四人扛之。鹵簿所止,則置地上,故令北人捉之,力撼不可少動。司馬陰以桐木依樣為刀,寬狹大小無異,貼以銀箔,時于馬上舞動,諸部落望見,無不震悚。又于邊外埋葦薄為界,橫斜十餘裡,狀若藩籬,揚言曰:“此吾長城也。”北兵至,悉拔而火之。司馬又置之。既而三火,乃以炮石伏機其下,北兵焚薄,藥石盡發,死傷甚衆。既遁去,司馬設薄如前。北兵遙望皆卻走,以故帖服若神。後司馬乞骸歸,塞上複警。召再起;司馬時年八十有三,力疾陛辭。上慰之曰:“但煩卿卧治耳。”于是司馬複至邊。每止處,辄卧幛中。北人聞司馬至皆不信,因假議和,将驗真僞。啟簾,見司馬坦卧,皆望榻伏拜,挢舌而退。

【粗品聊齋】盧明專欄|評《王司馬》
【粗品聊齋】盧明專欄|評《王司馬》

作者:盧明,男,1960年生人,筆名黃河入海。郓城縣委退休幹部,郓城縣作家協會主席,縣詩詞學會會長。系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菏澤市詩詞學會副會長,菏澤學院水浒文化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郓城縣曆史文化研究學者。在《光明日報》《山東文學》《時代文學》等多種報刊及網絡平台發表散文100餘篇、小說20餘篇、詩詞詩歌1000餘首,其中《菏澤賦》在《光明日報》發表。著有《正話水浒》《水浒印象》《好漢文化探究》《郓城文史考略》(三卷)文化書籍六部,主編《郓城文學作品選》《郓城文韻》《水浒别傳》《水浒酒故事》作品集四部。在菏澤電視台主講水浒文化十三期。

壹點号心夢文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