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極狐不溫不火,究竟是總經理代康偉承擔,還是副總樊京濤的責任

寫于前面

最近,聽聞極狐汽車獨家贊助線上搖滾音樂會,難免又是一番感慨。要說為何是聽聞?因為,對于崔健的演唱會,筆者早已沒了興趣,自然也不會太花時間關注。那為什麼又要感慨一番?很簡單,崔健的演唱會雖然有流量,可對于舉步維艱的極狐汽車品牌來說,又有何用?與其将營銷費用花在這,還不如多研究研究Z世代年輕人都喜歡些什麼。

極狐不溫不火,究竟是總經理代康偉承擔,還是副總樊京濤的責任

必須承認,作為中國的搖滾之父,崔健的确有着不錯的影響力和号召力。可也有一個不争的事實,受崔健影響最多的其實還是六零、七零後,哪怕像我這樣的八零後也沒有多少興奮勁兒,更莫說九零後和零零後了。

是以,問題來了,極狐汽車的目标客群是哪一些人呢?在筆者看來,不管現在極狐品牌使用者畫像是什麼情況,未來一定是Z世代的九零後和零零後為主。别忘了,九零後其實也已經三十出頭,他們不僅有購買力,更有對網際網路新事物的熱愛。

極狐不溫不火,究竟是總經理代康偉承擔,還是副總樊京濤的責任

再說極狐汽車品牌,雖然出身于傳統燃油車企北汽,但就産品而言,和蔚來、理想、小鵬等造車新勢力品牌一樣,不僅是一個中高端電動車品牌,也是一個智能科技品牌。應該說,在氣質上,極狐更适合Z世代的年輕人。由此,大家應該能明白為何筆者會感慨了吧!

本身就曝光度不足、銷量萎靡,還把營銷費用花在與自身産品客群不符的營銷事件上,很想問問技術出身的代康偉總和營銷老将樊京濤總,你們究竟是咋想的呢?難道都把精力放在産品上了?諸如這般營銷事件,劉宇董事長都曉得嗎?當然,這些問題,怕是筆者很難得到答案。是以,我們不妨先放下極狐的營銷,談談極狐的産品和未來。

先看大層面,在上個月的25日晚間,北汽藍谷釋出年報顯示,公司2021年實作營業收入86.9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4.95%,但歸母淨利潤-52.44億元。如此,若是再算上2020年歸母淨利潤-64.82億元,北汽藍谷兩年虧損額已經達到了117.26億元。就這虧損,若不是北汽是大國企,怕真接不住。

極狐不溫不火,究竟是總經理代康偉承擔,還是副總樊京濤的責任

在品牌方面,北汽藍谷目前擁有ARCFOX(極狐)和BEIJING兩個品牌。今天咱們提到的贊助崔健線上搖滾音樂會的,是其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車品牌極狐品牌。目前,極狐已經推出阿爾法T(αT)、阿爾法S(αS)兩款高端純電動乘用車。遺憾的是,備受關注的αS-HI版新産品自從去年上海車展期間亮相後,其傳遞時間一推再推,讓原本可以憑借此款車一飛沖天的極狐品牌繼續萎靡。

從資料上來看,北汽曾為極狐定下2021年達到1.2萬輛銷量的目标,但2021年極狐僅賣出了4993輛。2022年,北汽藍谷銷量目标為10萬輛,其中含極狐4萬輛。理想很豐滿,可現實一如既往的骨感。雖然沒有查到極狐1季度具體的銷量資料,但是從根據乘聯會釋出的3月銷量資料及彙總資料顯示,極狐汽車在自主汽車品牌銷量排行榜中,位居第44位,1季度一共賣了3000台車。按照這個銷量,莫說今年4萬的目标,就是能否完成去年定的1.2萬的目标,怕也不好說。

極狐不溫不火,究竟是總經理代康偉承擔,還是副總樊京濤的責任

回過頭來,咱們再看看崔健的那場搖滾音樂會。據說,累計觀看人數超4600萬,獲得1.2億次喝彩和243萬條線上評論。看到這些數字,有人也許會說,很成功啊,哪怕1%的觀衆關注極狐,4萬的任務又算得了什麼呢?哎,還是一聲歎息,就問大家,這4600萬人是來看誰的呢?前面說了,崔健的忠粉更多的是六零和七零後,當然,也有不少八零後,可對于Z世代的九零後年輕人來說,有多少關注真就不好說了。是以,莫說4600萬,就是4.6億,試問,又跟極狐汽車有何關系呢?沒有銷量的曝光固然可以提升品牌知名度,可對于現在的極狐汽車來說,難道最重要的不是銷量嗎?

那麼,被北汽集團寄予厚望的極狐為何還不如蔚來、理想和小鵬這些造車新勢力呢?在筆者看來,還是營銷意識的問題。一旦習慣了原有北汽新能源那種活法,想實作華麗的轉身怕是沒那麼容易。就比如說贊助崔健,真不知道是研究了使用者群體後定的,還是上司們再次用屁股決定了腦袋,僅僅從自身喜好角度做的決策。再看後來者極氪001,人家雖然沒有吹捧什麼華為的智能駕駛,不也賣的不錯嗎?

極狐不溫不火,究竟是總經理代康偉承擔,還是副總樊京濤的責任

如果非要探讨一下極狐銷量萎靡不振的原因,筆者倒可以說道說道。總得來說,無非還是品牌、産品和營銷的問題。

在品牌方面,雖然極狐品牌有北汽藍谷這一上市公司的招牌,可仍然很難與原來的北汽新能源撇得一幹二淨。如此一來,想要塑造高端,自然要走更長的路;産品方面,應該說有麥格納、華為等優質供應商助力,也不差。可為啥一個αS-HI版的傳遞問題就那麼難解決呢?有人猜測,華為是把有限的資源給了“親兒子”AITO問界品牌,是以才導緻αS-HI版屢屢推遲傳遞日期。

對此,或許有可能,但最根本的原因肯定還在北汽藍谷自身。畢竟,從2019年1月,北汽藍谷前身北汽新能源就與華為于北京簽署全面業務合作協定,而賽力斯則是在2021年1月才和華為跨界合作。相比北汽藍谷,人家賽力斯可謂後來者居上,先是和華為跨界聯手釋出全新的華為智選車型;緊接着在2021年12月,又推出全新高端新能源汽車品牌AITO。如此,名不見經傳的賽力斯瞬間爆火,成為了華為的“親兒子”。試問,親兒子的供應還沒解決,又哪有功夫照顧“養子”呢?

據北汽藍谷總經理代康偉透露, 2022年上半年,極狐将批量傳遞極狐阿爾法S全新HI版;同時,基于與華為的深度合作,HI版車型還會在ARCFOX極狐後續車型上繼續搭載。到2025年,品牌将會形成5大産品系列,全系都會有華為HI的版本。然而,馬上就進入5月份了,至少筆者還沒有看到極狐傳遞阿爾法S全新HI版的迹象。不過,就算極狐能夠抓住上半年的尾巴,順利傳遞這一備受經銷商和使用者關注的車型,對于2022年全年的銷量又能有多大幫助呢?

極狐不溫不火,究竟是總經理代康偉承擔,還是副總樊京濤的責任

再說阿爾法T,從外形到内在,都具備一定的競争力,可這款車終究也是不溫不火。究其原因,一者,定價還是有點高,二來,整個産品的知名度相比那些造車新勢力來說,還是有些差。最後,還是管道太少,營銷力太差,話說,就算是一款好産品,消費者不知道,有怎麼會選擇入手呢?

說完了品牌和産品,再回過頭來說道說道營銷這個事兒。細數極狐品牌的大動作,去年上海車展的極狐之夜算是成功的,可惜的是,盛大的活動之後,沒有看到極狐品牌在品牌的繼續造勢和産品的體驗活動上的持續性。是以,沒過幾個月,極狐便再次陷入沉寂之中。

再後來,因為比亞迪漢EV和極狐阿爾法S的碰撞結果,再次讓極狐登上行業熱搜。一時間,關于極狐阿爾法S硬核品質的話題多了起來。隻可惜,北汽極狐似乎對于這一事件好似一點都不在意,加之比亞迪的不斷公關滅火,沒多久,原本的一次借勢造勢提升品牌和産品美譽度的機會就這麼白白浪費了。

極狐不溫不火,究竟是總經理代康偉承擔,還是副總樊京濤的責任

除了對于事件營銷機會的把握,唯一能記住的就是極狐汽車·北京國安2022品牌合作釋出會和這一場名為“繼續撒點野”的崔健演唱會了。對于這兩次營銷活動,着實不敢恭維。合作崔健,就算使用者群體不對,至少口碑沒問題。可北京國安呢?難道就因為都是北京的品牌?就想問問極狐,你們的目标客戶也都是北京的嗎?你知道北京國安這幾年的口碑和成績并不好嗎?合作崔健可以了解為品牌提升,合作北京國安又是為什麼?要說為情懷,反正筆者不會信。

由此來看北汽極狐的營銷,是不是覺得很無語呢?說它一手好牌打了稀巴爛,應該沒人反對吧!

EV說:

前面說過,2022年,北汽藍谷銷量目标為10萬輛,其中含極狐4萬輛,未來争取沖擊30萬輛。事實上,北汽藍谷若完成2022年銷量目标,其銷量将同比預增282%,其中極狐品牌銷量将同比預增701%。對比2021年整個新能源市場的增長,其中新能源汽車批發銷量達到350.7萬輛,同比增長165.10%;純電動乘用車産銷分别為276萬輛和273萬輛,同比增長179%和174%。如此再來看701%的增幅,就問各位,還有信心嗎?

最後,筆者想說的是,北汽極狐的問題還很多,而留給北汽藍谷劉宇董事長、代康偉為總經理和樊京濤常務副總經理三位高管的時間似乎已經不那麼多了。至于筆者提到的極狐品牌三方面的問題,究竟是北汽集團的決策者導緻的,還是北汽藍谷的幾位高管造成的,真就不好說了。對于北汽極狐,隻能說道阻且長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