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地方,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東晉時慕容永在此建郡,高平就是建興郡轄區内的一個地方。
雖然很多人都沒聽過高平,但在教科書中提到的“長平之戰”,就發生在高平,自古以來高平就是一個兵家重地,有諸侯駐守,是以在後世,人們常常能在高平發現王侯将相的陵寝。

在高平居住的百姓,大多都有窖藏東西的習慣,很多家庭中都有地窖,此前一個老農家中,準備挖個地窖,地面剛挖下去 不到一米便坍塌出一個大坑。
塌陷的地方正好是十分方正,牆壁上還刻畫着圖案,看這裡什麼東西都沒有,老農便将這裡當作菜窖使用。
冬天的時候老農在菜窖中儲存菜,卻發現牆壁上不斷地往外滲水,原本老農是想修補一下,友善繼續使用,卻意外将牆壁弄塌,後面露出了一個大洞。
老農打着手電筒往裡面看,洞中卻是黑漆漆的一片,牆壁還有些壁畫,因為心生畏懼,便沒敢動,找來同村人準備檢視一下。
有幾個膽大的人下去,發現洞中到處都是壁畫,因為當地有很多古墓,便有人想這裡可能是個古墓,大家在裡面走了一圈,什麼都沒有,又看到牆壁上血紅的幾個字便馬上跑了出去。
很快村裡人便将這件事告知了相關部門,考古隊迅速組織人手前往檢視,下到墓中,專家發現牆壁上的血字是用朱砂寫的“墓有重開之日,人無再少之顔”不是什麼詛咒。
是墓主人勸人珍惜時光的意思,再往裡面發現,這座墓葬中,并沒有屍骸存在,整體墓室都已經建造完成,令人非常奇怪。
進入墓室之後,内部還有前後兩個裝飾華麗的墓室,通過裝飾以及墓葬規格發現,這座古墓應該是隋唐時期大官的墓葬,主人身份不俗。
在墓葬建成的時候應該正處于低谷時期,可能是事業或是人生遭受了打擊,才會留下十二字“真言”。
現今因為需要修公路,老農家已經被占用拆除,為了保護這座古墓,相關部門已經在周圍做了保護措施,對古墓的研究依舊在繼續。
這座古墓中,那十二字墓志銘看點十足,其實除了這種相對較為正規的墓志銘,在封建社會時期,還有很多王侯将相是專門針對盜墓者的,十分有意思。
西漢第六代楚王劉注與妻子合葬的墓葬中,便有一塊刻有十分奇葩的塞石,上面的墓志銘蠢萌又真誠。
“葬棺椁,不布瓦鼎盛器,令群臣已葬去服,毋金玉器。後世賢丈夫幸視此書,目此也,仁者悲之。”
典型的此地無銀三百兩,此後盜墓賊發現劉注墓後,看到這樣的墓志銘非常感動,然後将劉注墓洗劫一空。
三國時期征南将軍張詹墓葬也有類似的石碑,石碑上哭窮的意思十分明顯。
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銅鐵不入,丹器不藏。嗟矣後人,幸勿我傷。
堂堂将軍死後竟然對後世的盜墓賊相求“不要來傷害我”,也是非常搞笑了。根據《水經注》記載,張詹墓被盜的時候極其奢華,不僅有各種金銀銅錫的器皿,就連棺材上的釘子都是金子的,不得不說古人也是套路滿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