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常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以高額的銀兩收入來諷刺官員的腐敗。而金銀自出現在人類社會中,就作為貴金屬受到人們的追捧。而随着生産力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它們逐漸被用作貨币,與人們的關系更為緊密。
大陸古代的貨币制度十分複雜,不僅先後有黃金、白銀、銅錢這樣的金屬貨币,還有交子這樣的紙币,甚至谷物、布匹都可以用于交易結算。而白銀用于貨币市場則可以追溯到漢朝年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直到現代貨币的出現,白銀才終止了這一過程。

而人們常說的“雪花紋銀”,其實是由官方鑄造的一種足值的銀錠,用于交易。由于鑄造水準的制約和“劣币驅逐良币”的現象,“雪花紋銀”的成色與價值都與規定的标準存在種種差異。或許現在的人們根本無法想象,“雪花紋銀”的真面目竟然是表面全是牙印污垢的貨币。
一、應用曆程,曆史悠久
與白銀作為貨币最初應用于漢代相比,銀礦在中國的發現與利用則要早得多。根據考古證據證明,作為世界上發現并利用銀礦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着使用白銀作為首飾、裝潢的記錄。
而從春秋戰國到漢代時期的墓葬中更是随處可見銀項圈、銀耳環這樣的飾物,史書記載的可供挖掘的銀礦就有十多處。可見此時古人對白銀的采礦冶煉、制作工藝都已經比較成熟。随着貨币市場的進一步擴充,白銀才逐漸作為貨币被人們應用。
漢代時,白銀正式成為官方貨币之一,卻因為銀礦開發不多使用範圍不廣,且大都鑄成銀餅或銀版,與人們熟知的銀錠還有相當距離。直到經過唐宋時期的大規模發掘和冶煉,才有了足夠數量的白銀作為貨币,使用範圍開始擴大。
到了明朝,“銀兩”得到大規模應用,據《明史》記載,當時出現了“朝野率皆用銀,其小者乃用錢”的局面,銀兩的使用甚至要比銅錢更為廣泛。其背後的原因在于白銀作為貴金屬,其相比于銅錢更為保值,是以得到了人們的青睐。
明朝中後期江南地區發達的商品貿易帶火了白銀的使用。用“雪花紋銀”付款結賬,成為當時的一種流行現象。文人墨客們則在撰寫小說戲曲時,有意無意地加入了這些生活元素,進而使得人們産生了一種似乎白銀的使用是再尋常不過的錯覺。
其實,白銀的使用主要還是因為随着大宗交易的增加,單用銅錢根本無法完成交易,而黃金又過于珍貴,白銀毫無疑問更适用于這些交易的進行。這才有了白銀的廣泛使用,對于平民百姓而言,白銀的使用則沒有那麼廣泛。
而正所謂“棍棒打不倒經濟規律”,白銀用于貨币并鑄造成銀錠,的确有着許多優點,但是這種使用範圍已經達到了白銀使用的高峰,經濟規模的大小注定了白銀使用的範圍,風光過後白銀的使用便逐漸出現了“劣币驅逐良币”的問題。
二、劣币充斥,牙印檢驗
古代由官方鑄造的“雪花紋銀”,一開始都十分注重白銀的含量與成色,以此保障貨币市場的穩定。然而,随着白銀的廣泛使用,不少人都動起了歪心思。他們把收到的足值白銀鑄融,摻入其他的金屬,進而得到成色與價值都大打折扣的“劣币”。
這些“劣币”的出現對人們的生産生活造成了影響和沖擊。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在交易中受到損害,人們自然而然地要用各種方式來鑒定收到的白銀的成色與價值。與小說故事中動辄以兩作為計量機關不同,古人一般的交易都不涉及如此高額的白銀。
當時,人們都會把受到的銀錠用剪刀剪碎,成為碎銀在市場上流通。而要檢驗白銀的品質,人們則選擇了一種十分簡單粗暴的方式——用牙齒咬。這是因為足值的白銀質地很軟,咬得出牙印,而摻入鉛汞的“劣币”,則大多質地較硬,咬不出牙印。
就這樣,為了鑒别白銀的價值,古代的“雪花紋銀”就不可避免地在表面沾惹上人的牙印,而随着使用時間的增長,“雪花紋銀”也不再“雪花”。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三、沾染污垢,掉地難認
因為不足值的白銀大量存在于市場上,人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大都随波逐流,不願意再用自己手上足值的白銀用作交易。這樣一來,市場上的白銀就大都是經不起長期使用的“雪花紋銀”了。
由于劣質原料的摻入,這種雜質做成的銀子在空氣中很容易氧化變質,展現在顔色上就是會發黃發黑,品相十分難看。久而久之,牙印與雜質的變質交雜在一起,綜合導緻了古代“雪花紋銀”從純粹的白色變成相當難看的漆黑色。
這樣一來,原本的貴金屬白銀就從足值的貨币變成了顔色古怪的“劣币”,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掉地上了,人們也都不一定能認出來了。此外,因為劣币的充斥,白銀在交易市場上的地位也逐漸下降,官府在收取稅銀時,甚至得強制規定銀兩的成色。
清朝時期,官方實行銀錢平行的貨币制度,規定銅錢與銀兩的兌換機關為一千枚銅錢可兌換一兩足值紋銀。而對于廣泛出現的劣币,朝廷又沒有辦法徹底杜絕,隻能出台相關的兌換規則,不同成色的銀兩與銅錢都有着不同的兌換規則。
雖然如此,但是由于白銀這種以存量為通行依據的貴金屬貨币,其市場價值與兌換規則都存在動态流動,很難有真正的定價标準,白銀的使用也是以處于混亂的狀态中。
鴉片戰争後,西方殖民者争先恐後地侵入中國,對中國的經濟貿易進行掠奪和壓榨。而與當時西方通行的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的紙币不同,中國的銀兩自始至終沒有一個統一的标準,任由西方殖民者單方制訂兌換标準,經濟利益遭到了嚴重的損害。
民國時期,北洋軍政府推行使用銀币,也就是人們俗稱的“袁大頭”,銀元得到廣泛流通,“雪花紋銀”逐漸退出了曆史舞台。而到1933年後,國民政府正式頒布《廢兩改元令》,從法律層面宣告了“雪花紋銀”的徹底退場。
小結:
馬克思對金銀作為貴金屬充當貨币的現象有着深刻的總結,“金銀天然不是貨币,但貨币天然是金銀”,概括性地說明了白銀充當貨币的過程。從出現伊始,白銀并不充當貨币,但是由于金銀這類的貴金屬在足值的情況下經得住時間的流逝,是以可以作為貨币。
而白銀作為貨币以來,經曆了一個廣泛使用的過程,也因為“劣币驅逐良币”的經濟學原理最終使得古代的“雪花紋銀”逐漸淪為掉在地上也認不出的劣質貨币,這背後其實是由颠撲不破的客觀規律所主導的。
話說回來,雖然“雪花紋銀”淪為了表面全是牙印污垢的劣币,甚至于掉在地上也認不出,但是無論如何這都是當時行之有效的貨币。也就是說,即便“雪花紋銀”的反差如此之大,但如果真的掉在地上,還是有人願意撿來使用的。
參考資料:《明史》、《清史稿》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