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這場浪漫邂逅

你沒有覺察到的事情, 就會變成你的「命運」
22.04.25 10:00PM Miss you.
- START -
你有沒有意識到,我們生活中的煩惱,大多都和他人有關——
你想要孩子讀好功課,Ta卻總是讓你操心;
你希望父母可以尊重你的想法,他們卻總是對你指手畫腳;
你渴望伴侶多陪伴你為你分擔家務,Ta卻總是當甩手掌櫃......
而在所有關系中,家庭關系是最累人,也是最錯綜複雜的。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家庭關系中痛苦糾結?
究其原因,是有最緻命的兩個心理誤區。
01.
是你選擇讓Ta這麼對你
心理學大神李松蔚曾分享過一個案例:
他有一位朋友,想請保姆,但媽媽每次都要阻攔。
表面上看媽媽很強勢,對家庭控制欲很強,這位朋友沒有選擇權。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如果她真的鐵了心想請保姆,大可和媽媽說:“我決定了,明天就去請保姆。”
但她并沒有這樣做,深層原因其實是朋友授權了媽媽,在等她say no。
在關系中,這種「授權」背後的邏輯是:我把關系的主動權交給你,我同意由你掌控,受你影響,被你支配。
同理,當你在關系中遭遇不合理對待時,你沒有反抗,忍氣吞聲,其實也是在授權對方傷害你,是你在縱容這種不良關系模式。
這就是家庭關系當中的第1個心理誤區:“我授權被你掌握,我卻不知道”。
一段關系的形成,是雙方互相作用的結果,記住,你不是被動的,你永遠都有主動權,可以把交出去的權力收回來。
02.
Ta要的和你不一樣,然後呢?
家庭中,夫妻之間發生争執,大多在于對伴侶有太多的預設和想象:
“他應該跟我好好溝通。”
“她應該支援我的事業。”
“他應該跟我一起參與孩子的教育......”
我們總能找到理由為這種強加正名:“這是為了我們有更好的未來”、“這樣才能證明Ta愛我”......
當然,這種強加不隻發生在夫妻之間,也存在于親子關系中,父母可以逼迫孩子聽自己的話,有時候甚至沒有理由,直接說“我是你父母,是以你要聽我的”。
而這,正是家庭關系當中的第2個心理誤區:“我必須掌控你”。
關系中沒有好壞對錯,我們很難接受對方和我們想法不一緻,不按我們說的做,不是因為Ta蠢或者壞,而是因為Ta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要的東西不一樣”。
這會讓我們因失控而感到焦慮,越是這種時候,你越需要問自己:“對,他就是跟我想的不一樣,然後呢,然後我要怎麼辦呢?”
當你開始思考“怎麼辦”,才能夠脫離“Ta應該怎麼樣”的執念。
而當你放下了掌控對方的欲望,關系才能形成雙向流動,在你來我往的博弈中實作雙赢。
03.
如何用關系視角,
搞定你的父母、伴侶以及孩子?
這2個家庭關系中的心理誤區,讓大多數家庭要麼分崩離析,要麼互相捆綁,走向窒息。
而破局的關鍵,就看你能否「用關系視角看問題」,心法為:變「掌控」為「相處」。
用家庭中最常見的一件小事,比如“讓伴侶洗碗”舉例子:
“你去洗碗!今天該你洗碗,你必須洗碗。”
——這是在試圖掌控
“你要是不洗碗,下一頓飯我不做了。”
——這更接近于相處
差别在哪裡呢?
第1種說法是在強制,提出了「絕對化的要求」:你必須洗碗。一旦對方不按自己說的做,就會很憤怒。
第2種說法是在威脅對方,但更接近于「相處的方式」:你有可能不按我說的做,那我就選擇報複你,你不幹活,我也不幹。
如果不想威脅對方,你也可以和他做交易:“你去洗碗,晚上我陪你打遊戲“。
甚至也可以撒嬌賣萌,可以色誘他,甚至求他。
如果他實在是打死都不想洗碗,他也會撒潑打滾,那你也可以去洗,洗完這次你說行吧,咱們買個洗碗機,或者以後咱們都叫外賣,因為誰都懶得洗碗......
這就是相處的心态。
這種心态放在任何家庭關系當中都管用,不管是對父母、伴侶、還是孩子,甚至可以延伸到任何人際關系當中。
- END -
文章 | 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圖檔 | 網絡
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删除
這樣回你微信的人,可以深交
戀愛中千萬不能做的6件事!
親密關系僵局:先處理關系,後處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