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放學後·星空下|再見,“遊戲蟲”

放學後·星空下|再見,“遊戲蟲”

合作機關/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湖南省教育學會中國小心理健康與生涯教育專業委員會

本期專家/長沙市周南梅溪湖中學 張沛琳

主持人/科教新報記者王燕

“同學們都有自己的電腦,我也想要一台。”初一上學期,小宇考了班級第一,父母兌現承諾,給他在卧室配置了一台電腦。父母和他約法三章,隻能寒暑假和周末才能玩電腦,但令人沒想到的是,今年寒假過後,小宇已經停不下來了——每次想着隻打遊戲半小時,可最後總是玩了大半天。開學後,父母告訴他“以學習為重,不能玩遊戲了”。

他嘴上答應得好好的,可一到晚上,他滿腦子都是遊戲畫面和音樂。于是,他等父母熟睡後,偷偷打開電腦玩遊戲。日子久了,老師發現了小宇有些異常:上學經常無故遲到,上課無精打采,多次因為趴在桌上睡覺被老師點名。除此之外,他對學習也失去了興趣,成績不斷下滑。

“我為什麼會成為‘遊戲蟲’?”對于小宇的苦惱,我們來聽聽湖南省長沙市周南梅溪湖中學心理教師張沛琳的建議吧。

張沛琳:網絡遊戲本該是青少年在學習之餘放松和娛樂的途徑之一,但青少年尚處于身心發育時期,負責自我控制的腦區還沒有完全成熟,自控能力相對較弱,稍有不慎,一個正常的遊戲行為就很容易演化成遊戲成瘾問題。

和很多青春期學生一樣,小宇一方面追求自我的個性與獨立,另一方面又擔心被集體所孤立、失去與同齡人的共同語言。從這個角度來看,打遊戲其實是一個促進同伴交往、建立同伴間歸屬感的有效途徑。

但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弱,再加上遊戲開發者在心理學家的指導下深谙用連續的任務、獎勵滿足玩家的遊戲心理之道,一些學生常常是抱着“隻玩10分鐘就馬上做作業”的想法玩到半夜。小宇也不例外,他很快就加入到了“遊戲蟲”的隊伍之中。

其實也不是所有青少年都會沉迷于網絡遊戲,那麼為什麼有的學生能做到有節制地玩遊戲呢?除了在大腦發育、自控力水準上存在個體差異外,學習壓力、同伴交往、親子溝通、社會環境等因素都可能有影響。

放學後·星空下|再見,“遊戲蟲”

和“遊戲蟲”說再見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8年釋出的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遊戲成瘾”第一次被列為了精神疾病。如果有學生的遊戲行為已經完全失控并且嚴重影響到正常生活,那麼應該及時尋求專業的支援,盡早治療。我們身邊大部分人沒有成瘾,更多的是“遊戲蟲”。那麼“遊戲蟲”該怎樣走出網絡遊戲的陷阱呢?

(1)認識到沉迷網絡遊戲所帶來的危害。長時間的盯着螢幕、操縱滑鼠和鍵盤,不僅會影響視力、頸椎的發育,還可能引發失眠、神經衰弱、抵抗力下降等問題。科學研究表明,長時間沉迷網絡後大腦結構會發生變化,個體的控制能力、認知功能都會受到影響。此外,部分網絡遊戲還存在暴力等不健康因素,長期浸潤其中,對身心健康不利。抑郁、焦慮、孤獨等問題也常常伴随着網絡問題而來。

(2)借助外部力量,主動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和家長達成約定,在大腦還能夠保持理性時,提前規定好玩遊戲的時間以及對應的獎懲機制;還可以嘗試将遊戲中的任務設定、及時回報、獎勵措施等原理遷移到自身行為習慣的建立上來,讓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也能體會到“制定目标-完成挑戰-收獲獎勵”的成就感。

(3)培養其他興趣愛好,擁有愉悅自我的多種方式。喜歡玩遊戲、看手機、上網的人很多,但不是每個人都會上瘾。那些無法自拔的人往往是因為把遊戲、手機等變成了生活裡唯一的快樂之源。是以大家要多去探索不同的興趣愛好:繪畫、聽歌、寫日記、做美食、學習一項體育運動、親近大自然等各種方式,讓自己擁有多個快樂的源泉。

春天,花園裡的花都盛開了嗎?讓我們把視線從那一塊小小的螢幕上移開,多去看看窗外;或者約上幾個同學出去走走,你會發現我們生活的世界是那麼美好、廣闊。

放學後·星空下|再見,“遊戲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