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歲的李先生,體型微胖,突發心梗,放了一個支架。術後複查血脂異常(低密度脂蛋白LDL-C 4.68mmol/L),醫生要求必須降血脂和抗凝治療。
李先生比較困惑,心梗為什麼要控制血脂?如何降血脂?需要做哪些檢測?要控制到多低?
什麼是血脂?
血脂(lipids)是血漿所含脂類(脂質)的總稱,包括總膽固醇(遊離膽固醇和膽固醇酯)、甘油三酯(TG)、遊離脂肪酸(FFA)、磷脂、糖脂等。
血脂有兩種來源,外源性脂質從食物攝取入血,内源性血脂則由肝細胞、脂肪細胞及其他組織細胞合成後入血。
血脂受飲食、年齡、性别、職業以及代謝等影響,波動範圍較大。
血脂不溶于水,通常和載脂蛋白結合形成脂蛋白,才能在血液中運輸和代謝。因為所含脂質和載脂蛋白的種類與含量不同,脂蛋白顆粒的密度、大小、表面電荷、生理功能等均不一樣。
臨床上,根據脂蛋白密度大小分為乳糜微粒、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中密度脂蛋白(IDL)、高密度脂蛋白(HDL)五種形式。

五種脂蛋白分别有哪些功能?
乳糜微粒主要負責轉運外源性甘油三脂及膽固醇;極低密度脂蛋白主要負責轉運内源性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主要負責轉運内源性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主要負責逆向轉運膽固醇,将肝外組織細胞産生膽固醇,通過血液循環轉運到肝髒,經肝髒代謝轉化為膽汁酸排出。
通過脂蛋白轉運的血脂是否為人體所需物質?
脂質是人體生命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物質,如甘油三酯是機體重要的能量物質;膽固醇、磷脂和糖脂是生物膜的重要組分,參與細胞識别和信号轉導,還是多種生物活性物質的前體;脂肪酸會經過代謝産生脂肪酸衍生物也具有重要生理功能。
血脂如此重要,為何還要控制血脂?
血脂确實是我們人體生命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物質,但高血脂會對人體(特别是人體血管)造成傷害。對于某些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甚至是正常的血脂水準也會對人體血管造成傷害。
人類健康面臨兩大主要慢性疾病:惡性惡性良性腫瘤和心腦血管性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心血管疾病是人類疾病死亡最重要原因。是以,必須關注血管健康。影響血管健康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年齡、性别、吸煙、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
大量随機臨床研究證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升高是導緻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關鍵因素,降低LDL-C水準,可顯著減少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發病及死亡危險。
血脂檢查包含哪些項目?
定期檢查血脂是血脂異常防治和心血管病防治的重要措施,不僅僅用于區分血脂是否正常,還可以預測和評估人群心血管疾病風險,并指導血脂幹預治療。
血脂項目一般都包括總膽固醇、甘油三酯、LDL-C、HDL-C四個基本項目。其它日益受到關注的項目主要有以下幾項:
脂蛋白a(Lp(a))
其增高常見于ASCVD、急性心梗、糖尿病等疾病,低點好!
載脂蛋白A(ApoA)
是HDL-C主要成分,高點好!
載脂蛋白B(ApoB)
與LDL-C同時測定有利于臨床判斷。低點好!
血脂應多久測一次?重點關注?
為了及時發現血脂異常,建議:
1.20-40歲成年人至少每5年測量1次血脂;
2.40歲以上男性和絕經期後女性每年檢測血脂;
3.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應每3-6個月測定1次血脂。
4.因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住院的患者,應在入院時或入院24小時内檢測血脂。
血脂監測的重點對象:有ASCVD病史者;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吸煙等ASCVD高發人群;有早發性心血管病家族史者;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皮膚或肌腱黃色瘤及跟腱增厚者等。
怎麼了解LDL-C不同的參考和控制範圍?
化驗單上LDL-C的參考範圍是根據絕大部分正常人群測定值所制定的,但對于具體個體來說,更有價值作用的是根據發生心血管意外的風險等級來制定LDL-C具體控制目标。
不同風險等級的人群需要的LDL-C/非HDL-C目标值有很大不同(見下表)。如果您的心血管意外風險等級為低/中危,隻要把LDL-C控制在3.4mmol/L以下就可以了;但如果您屬于極高危人群,建議您更嚴格地控制血脂,将LDL-C降到1.8mmol/L以下。
如何控制血脂?
改變生活方式
血脂異常與生活方式有密切關系。無論是否選擇藥物調脂治療,改善生活方式都是控制血脂的首選方案。
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控制飲食膽固醇攝入;增加體育鍛煉;維持理想體重;遠離煙草等危險因素。
藥物幹預治療
主動降血脂,及時進行藥物幹預也是重要的手段。目前,大陸臨床常用的調脂藥物主要包括他汀類、貝特類、煙酸類以及膽固醇吸收抑制劑等。其中,他汀類藥物在臨床上應用最廣泛。
總結
LDL-C是緻動脈粥樣硬化脂蛋白;
降低LDL-C是降低心血管風險的主要幹預目标;
生活方式改善、他汀類藥物治療是主要降脂手段;
加強血脂管理理念,保證血管健康。
來源:浙大二院
編輯:yeah 審校:小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