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醫生、編劇、軟體開發者…華山醫院黨委書記的多面人生

醫生、編劇、軟體開發者…華山醫院黨委書記的多面人生

不同時期,他總能抓住最主流的技術并為其所用。

身為“60”後,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鄒和建教授的學習能力一點不輸年輕人。

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就搭建起個人網站,相繼開發出國産資訊管理軟體和醫學臨床資料庫;網際網路普及後,他是最早一批把醫學資訊釋出到網上的人,親自營運了醫院的多個公衆号;最近,他又采購裝置學習網絡直播,還當了微電影編劇,鑽研起影片剪輯技術。

作為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黨委書記,風濕免疫科教授,主任醫師,風濕、免疫、過敏性疾病研究中心主任,國際硬皮病臨床與研究協作網副主席,他學習新技術的目的隻有一個——促進醫院和科室發展。

“我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别人會做、能做的事情讓别人去做,我堅決不做。别人不懂,但我能學、我能做,且學會後對學科發展有幫助的事,一定要做。”

在鄒和建教授的帶領下,華山醫院風濕免疫科形成以痛風、系統性硬化症(硬皮病)等疾病為特色的診療科室,綜合實力位居複旦大學版醫院專科排名前三,在國内外享有較高的學術地位。

創立華山醫院風濕免疫科

鄒和建教授畢業于上海醫科大學(現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最早涉足臨床是在1987年讀研期間。

當時正遭遇A肝流行,他和同學被派往門診,參與診治A肝患者,雖然防護條件差,處境危險,但這段經曆讓他第一次體會到醫生所帶來的職業成就感。

1992年畢業,鄒和建教授是中國第2位臨床職業病醫學博士,配置設定到華山醫院内科工作。臨床職業病學是采用臨床醫學方法研究職業病病因、臨床表現、診療與預防的學科。

鄒和建教授介紹,1996年前,由于上海許多工廠外遷,患職業病的人群随之遷移,加上職業危害因素得到有效控制,醫院的臨床職業病學科發展受限。作為職業病科主任,謀劃新的發展出路成為擺在他面前的最大難題。

免疫性疾病走進了他的視野。“當時風濕病主要叫自身免疫性疾病,我們發現患病人數越來越多,開始思考能不能在這個領域做一些疾病研究和臨床工作。”

在其他專家教授的幫助下,鄒和建教授開始将整個團隊的目光轉向發病率呈現明顯上升趨勢的風濕病,華山醫院風濕病學科于1996年就此誕生。

醫生、編劇、軟體開發者…華山醫院黨委書記的多面人生

鄒和建教授查房

上世紀末,與惡性良性腫瘤,心血管疾病等緻死率高的疾病相比,風濕病領域長期面臨疾病譜窄、患病人數少、學科發展緩慢等問題,算不上熱門科室,鄒和建教授擺出一組資料加以作證——設立風濕專科的公立醫院不到10%。

這與疾病特性和診斷技術有關。風濕免疫性疾病泛指影響骨、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的疾病,常涉及神經、呼吸、消化等多個系統損害,如果沒有多學科背景和先進的診斷技術,診療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比如IgG4相關性疾病,過去被當成消化科或者是外科的疾病範疇,後來随着學科和技術進步,我們才搞清楚它的發病原理和機制,是由免疫介導的纖維發炎性疾病。像這樣的病以前還有很多。”

據悉,風濕免疫性疾病有200多種,既包含類風濕關節炎這樣的常見病,也存在很多疑難雜症。風濕科成立後,如何選擇疾病研究方向,進而形成自身發展特色是鄒和建教授思考的第二個難題。

“當時北京、上海一些老牌醫院的風濕科已經發展了幾十年,他們各具特色,比如上海仁濟醫院在系統性紅斑狼瘡上的診療上非常有經驗,上海光華醫院則善于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治療類風濕關節炎。”

講到這兒,鄒和建教授反複強調了一個管理學名詞——差異化。“從管理學上看,經濟發展有差異化戰略,那麼對于醫學領域來說,想要快速在某個專科疾病中建立優勢,就必須走差異化之路,因為越是薄弱的領域,未來一定會充滿增長點。”

科室成立後,鄒和建教授把目光果斷瞄準了兩個方向。他預判,随着人們生活水準提高,高尿酸血症與痛風的發病率一定會随之增加,另一個診療重心是罕見病——系統性硬化症。

“這兩種病完全是疾病譜兩端,一個是多發病,另外一個是罕見病。經濟學上有句話叫‘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我們不僅能看常見病,也能積累疑難雜症的診療經驗,對于科室發展來說,有利于實作對沖效應,獲得效益的最大化。”

提高痛風學科的認知與診療規範

二十多年前,上海一項針對高尿酸血症及痛風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為8%-9%,痛風隻有百分之零點幾。

2010年前後參與流行病學調查時,這一數字翻了好幾倍。“我們在上海某社群做了12,000人的流行病學調查,平均患病率為1.58%。在江蘇泰州52萬人群進行了隊列研究,男性高尿酸血症和痛風發病率可以達到13%。”

他表示,随着飲食結構的改變,尤其是高嘌呤、高熱量食物攝入過多,使得大陸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不斷增長,目前整體患病率大約在13.3%,患病人數超1.8億,成為繼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之後的“第四高”慢性病,并呈現出年輕化趨勢。

尿酸高不僅可能引發痛風,還可能對腎髒、血管等多方面造成損傷。鄒和建教授提出,大衆對痛風的認識亟需重建,他提議把每年4月20号定為宣傳痛風科普知識的特定日子。

“痛風往往伴随高尿酸血症,420 這個數字正是高尿酸血症的診斷臨界值,如果非同日兩次的血尿酸水準都超過420μmol/L 即可确診。”

今年是第6個“420全民關注痛風日”,每到這個時間段,鄒和建教授都會通過手機APP、公衆号、直播等各種平台,向公衆傳遞出前沿、接地氣的醫學知識。

醫生、編劇、軟體開發者…華山醫院黨委書記的多面人生

在基層開展診療與醫學科普活動

在他看來,一些傳統觀點,甚至教科書中的基本知識,由于缺乏足夠的循證醫學證據而難以得到及時更新,科普之路任重道遠。比如傳統觀念認為,痛風發病的原因90%是由于腎髒排洩功能減退導緻的,但鄒和建教授并不認同。

“大陸高尿酸血症和痛風患者近20年來成倍增加,難道都是因為腎功能排洩不好?過去可能由于飲食、環境在當時無法造成過度的負荷,一旦出現高尿酸血症和痛風,往往就診斷為腎功能有問題,但如今情況已經發生變化,完全是由飲食主導的健康問題。”

為了證明這一觀點,鄒和建教授的研究團隊進行了反複的臨床研究,觀察了高尿酸血症和痛風患者24小時的尿酸排洩。結果顯示,患者尿液中尿酸中位數為639.83mg,均值為674.54mg,“證明了患者腎功能不但沒有減退,反而尿酸分泌更多。”

這意味着,并不是患者腎髒排洩出了問題,而是尿酸生成過多後激活了腎髒的代償機制,并且遠超腎髒的正常排泌能力。除觀念滞後外,鄒和建認為,目前大陸近一半的高尿酸血症患者還面臨診療不規範的問題。

“從診斷來說,我們每年都會碰到很多醫生把急性痛風性關節炎診斷為外科的軟組織感染,給患者用抗生素治療;從診斷理念看,很多醫生一看患者痛風發作,就把把降尿酸作為重點,忽略了抑制關節發炎的重要性;從藥物選擇上看,對于不同疾病進展和年齡段的患者,選擇降尿酸還是抑制尿酸生成的藥非常有藝術性。”

作為主要牽頭人,鄒和建教授制定完成了中國首部《中國高尿酸血症相關疾病診療多學科專家共識》和《痛風及高尿酸血症基層診療治療》等領域相關的指南和共識,對什麼時候開始降尿酸治療,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患者怎麼治,以及合并出現痛風、慢性腎病等并發症的治療都有清晰的臨床推薦。

“相信經過3-5年的時間,規範的治療率應該能夠達到90%以上,中國的高尿酸血症的診療和預防應該能達到和其他慢病一樣的水準。”鄒和建教授表示。

在乏味的科研中尋找樂趣

“目前痛風和高尿酸血症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仍有不足。”

正是看到了這一點,作為學科帶頭人,鄒和建帶領着他的研究團隊,以轉化醫學的眼光,針對臨床頑症痛風、系統性硬化症等學科領域展開了深入的前沿研究。

鄒和建教授坦言,臨床醫生做科研,很多人都會認為工作繁忙,很少有時間可以投入進去,但其實這是對科研的一種偏見,臨床醫生完全可以帶着問題去工作,然後進行總結。

“醫生是知識分子,要主動創造自己,可以把乏味、痛苦的科研工作當作是一種充滿樂趣的事業來做。比如找到臨床研究課題後,在完成臨床業務時,積極搜集資料、發表見解,最終更好地為患者服務,能夠獲得很強的職業滿足感。”

2009年,複旦大學和美國得克薩斯大學發起的“硬皮病臨床研究國際協作網”宣布成立,鄒和建教授擔任協作網副主席,針對風濕病中的頑症之一硬皮病,開展從基礎到臨床、從發病機制到治療手段的全方位合作研究。

13年的合作時間裡,鄒和建教授的最大感受是“學科地位、學術水準和眼界得以提升”,也更加注重用研究的眼光看問題。

研究一直是鄒和建教授的強項,除了本職範圍内的醫學科研外,他還是一名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愛好者。

醫生、編劇、軟體開發者…華山醫院黨委書記的多面人生

鄒和建教授檢視病例情況

1992年,他在導師的協助下擁有了人生中第一台電腦,開始鑽研起Windows系統和程式設計,當時做職業健康體檢需要人工篩查錄入大量心、肝、肺、血壓、血糖、血正常等資料,他便自己摸索開發出了統計軟體,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1999年2月至9月,鄒和建教授在上海醫科大學國際交流處任處長助理,為友善對外開展交流與合作,他又編制出應用軟體“國際交流處資訊管理系統”。

在不同時期,鄒和建教授總能抓住最主流的東西并為其所用。他是為數不多的上世紀九十年代就搭建起個人網站的醫學專家,網際網路興起後,他又想到利用新媒體手段進行大衆科普宣傳,通過手機APP、公衆号、直播等各種平台與基層醫生和患者溝通。

今年2月,由他親自擔任編劇和出品人的微電影《悔》正式上映,影片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痛風治療的規律及誤區。鄒和建教授透露,劇本創作前後隻用了不到4個小時,每一處細節都來自臨床,兩個星期實作了從創作到出片的全過程。

現階段,他正在學習視訊剪輯和達芬奇調色系統,在他看來,學習新技術不止是興趣這麼簡單,而是在未來的某一天,随時可以與醫學專業緊密結合在一起,“學的東西多了以後,能夠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最後促進學科發展。”

每周四上午是鄒和建教授的專家門診時間,其餘日子裡,他要統籌負責黨建、疾病研究中心、分子與轉化醫學研究所、博士生人才培養、醫學雜志編譯等各項工作,“你吃得消嗎?”是他經常被提及的問題。

“把有限的時間放在學習和工作這些我所熱愛的事業上,永遠不會覺得重複和枯燥,面對新技術新熱點,我學會後再教給團隊,整個學科團隊也能一起進步,共同發展,我很享受這個過程。”他通常這樣回複。

專家介紹

醫生、編劇、軟體開發者…華山醫院黨委書記的多面人生

鄒和建教授,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風濕免疫科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黨委書記,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第七、第八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風濕免疫科醫師分會第一、二屆委員會副會長,上海市醫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第八屆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師協會風濕免疫科醫師分會會長,中國醫師協會風濕免疫科醫師分會痛風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風濕免疫學專業委員會痛風學組組長,硬皮病臨床與研究國際協作網(InSCAR)副主席。

來源:醫學界風濕免疫頻道

作者:汪航

校對:臧恒佳

責編:崔佳慧

來源:醫學界風濕免疫頻道

作者:汪航

責編:田為

校對:臧恒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