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消費者抱怨,搜尋“國潮”服裝,滿屏都是印着漢字、祥雲、仙鶴的衣服,同質化嚴重,僅僅把中國元素進行簡單堆砌,價格卻水漲船高。更有甚者,為了貼上“國潮”标簽,痔瘡膏硬與口紅搞起“跨界聯名”,讓消費者直呼“辣眼睛”。此外,部分以“獨立設計”為賣點的“國潮”産品深陷抄襲風波,有的産品則部分“借鑒”國際品牌的設計思路,使“國潮”被調侃為“國抄”。還有一些“國潮”産品,品質“紅燈亮起”,讓消費者的“情懷濾鏡”碎一地。目前,該類資訊已引發了衆多網民的廣泛讨論。

圖檔來源:北晚線上
一、輿情爆點
以4月16日0時至4月21日11時為周期,通過中國文化傳媒集團輿情系統進行資訊檢索發現,監測周期内輿情高點出現于4月19日。
圖:輿情關注走勢圖
4月18日,有網民微網誌稱,痔瘡膏與口紅搞起“跨界聯名”,讓人直呼“辣眼睛”。輿情開始發酵。
4月19日,半月談發文《痔瘡膏與口紅聯名?别把“國潮”玩壞了!》;@财經網微網誌發文#警惕國潮把中國文化做窄把中國制造做爛#【半月談:#痔瘡膏與口紅聯名别把國潮玩壞了#】,引發衆多媒體報道和網民參與評論,輿情進入本次傳播高點,實時資訊量近10000篇。此後,輿情逐漸回落。
4月20日,紅網發文《痔瘡膏與口紅聯名,别讓“國潮”跑偏了》,輿情滑落稍稍遲緩後,繼續回落。
截至4月21日11時,相關輿情資訊已形成#别把國潮概念玩壞了##如何看待國潮野蠻生長##警惕國潮把中國文化做窄把中國制造做爛##痔瘡膏與口紅聯名别把國潮玩壞了#等相關微網誌話題。
截至4月21日11時,相關輿情資訊量共計5623篇,用戶端2498篇,微信1291篇,新聞656篇,網站493篇,報刊224篇,微網誌217篇,政務121篇,論壇70篇,視訊53篇。其中,用戶端為本次輿情資訊的主要來源,占比為44.42%。
二、媒體觀點
針對“警惕國潮把中國文化做窄把中國制造做爛”一事,有媒體發表相關報道和評論。
半月談發文《痔瘡膏與口紅聯名?别把“國潮”玩壞了!》稱,在“國潮熱”之下進行“冷思考”,不難了解,産品設計中突出中國元素是文化自信的展現,但如果“國潮”繼續“野蠻生長”,最終對國産品牌發展不利,更會影響國人自身及外界對中國的文化認知。首先,要警惕把“國潮”一詞“做空”。國貨挂靠“國潮”漲價,可能會在短期内聚集部分因“好奇”而來消費者,但當消費者支付幾次較高的費用之後,如果發現産品品質并沒有随着“國潮”概念提高,自然就會放棄。其次,要警惕把中國文化“做窄”。在“國潮”風作用下,中國文化有了具象的載體,但如果做不好很容易産生副作用。特别是對國際而言,外國消費者容易在“國潮”之下,把内涵極其豐富的中國文化等同于平劇臉譜、祥雲等符号。再次,要警惕中國制造“做爛”。産品的核心是品質,如果“國潮”外觀能帶來漲價,就會讓更多國産品牌想走這條“捷徑”,放棄創新。史濱表示,國貨依靠外觀漲價,很容易催生仿冒産業,進而影響整個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在國際上,“國潮”流行代表的是整個“中國制造”,金占明說,“一個産品如果品質不過關,在營銷時就更不應該摻雜過多中國元素、貼上‘國潮’的标簽,這樣的産品不僅損害企業發展,更會損害國家形象,不利于國貨走出國門。”雖然面臨的問題不少,但多位業内人士表示,不管如何,“國潮”興起為國貨再度走紅開了個好頭,接下來應由企業、監管部門、消費者三方同時發力,提升“國潮”産品品質,講好中國品牌新故事。與此同時,不少業内人士指出,作為“國潮”服務的“終端”,最有發言權的消費者,也應對設計抄襲、産品品質低劣等亂象及時反應,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三、網民觀點
圖:網民評論分布圖
對“警惕國潮把中國文化做窄把中國制造做爛”話題的網民觀點進行彙總後發現:
(一)對利用國潮将中國文化做窄的營銷方式表示不了解,占比53.33%。典型網友評論如下:
@_陳九一:有的商家隻是把國潮當成網絡影響出現的新營銷手段,而并沒有把握什麼是國潮的根本意義,國潮是要講好中國故事,增強文化輸出,而不是扣一個與老牌子的聯名就是國潮了。現在市場上所謂“國潮”真的良莠不齊。
@咖啡酒m:低俗惡俗可以是潮流,但别加“國”字,中國文化并非如此。
@月下覌花:已經做亂做爛了。
(二)認為從商業角度出發,該類做法并無不妥,占比33.33%。典型網友評論如下:
@藕片姑娘:?大家不知道痔瘡膏裡面很多成分口紅裡面也有嗎,品牌聯想很奇怪你别買不就是了嗎,市場的行為交還給市場,這文章我也是看不懂了。如果現在是宣傳把痔瘡膏塗嘴上我沒話說,人也隻是聯名,愛買的人多是市場預判對了,錯了也就商家自己買單,在商言商也不會有下一遭。
@成天睡不醒的小李:也沒啥不好吧,還是有點關聯的。
@GODIAN:管這個幹啥。
(三)對某些跨界聯名的國潮效果表示認可,占比10%。典型網友評論如下:
@阿禁的小寶貝:可是大白兔奶糖味的香水真的很好聞。
(四)希望有關方面能針對此類問題出具相關标準,占比3.33%。典型網友評論如下:
@五年5year:制定标準。
四、輿情點評
近日,“警惕國潮把中國文化做窄把中國制造做爛”一事引發衆多網民熱議,除部分網民認為從商業角度出發,該類做法并無不妥外,多數網民紛紛對利用國潮将中國文化做窄的營銷方式表示不了解,同時也希望有關方面能針對此類問題出具相關标準。
從輿情的發展的角度而言,雖然此次輿情已經走向消退,但是如果國潮創品的開發利用的相關亂象,如果不能及時、徹底解決的話,相關話題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來,再次成為大衆熱議的焦點。是以,從這個角度而言,要想讓某些所謂國潮撤下負面“熱搜”,就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國潮産品設計開發的同質化、模式化、盜版化等問題。
近年來,随着文創開發的不斷深入,一大批蘊含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文化産品,不斷進入市場,進入人們的生活。追國風、趕國潮成為一種時尚,大衆對各類國潮文創國貨單品也是瘋狂追捧。但與此同時,不少商家為蹭熱點吸流量,打着“聯名”“跨界”等旗号,生拉硬扯甚至随意曲解傳統文化元素,影響和亵渎了真正優質的國潮産品,甚至影響國人自身以及外界對中國的文化認知。
單從商業角度而言,我們可以了解,許多品牌為了适應市場變化、迎合消費者、追逐經濟利益,而将利益最大化放在首位,意圖通過涉足多個領域、與不同行業進行跨界聯合,來實作更大的商業利益。但是,文化産業不是一般的産業,國潮品牌不是一般的品牌,除了單純的商業考量外,還具有豐富的精神和文化屬性。是以,當我們從更高的角度來看待國潮時,就必須明白,搭文化便車,打國潮品牌,做跨界聯合,自然不可厚非,但其根本前提是,必須尊重傳統,尊重文化,這就要求廣大國潮品牌商家,珍惜品牌,珍惜聲譽,任何情況下,不得出現為了商業利益,不惜把國潮做空、把文化做窄、把制造業做爛的情況。
是以,我們希望和呼籲,所有主打國潮品牌的企業都能在做國潮設計開發的時候,懷着對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真摯情懷,把精神文化放在首位,實作文化傳承和經濟效益雙豐收。隻有這樣,國潮品牌才能具備真正的核心創造力和競争力,“國潮熱”才能經久不衰。(中國文化傳媒集團研究院)(來源:文旅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