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俄羅斯宣布成功試射“薩爾馬特”洲際彈道飛彈(每枚飛彈上可以部署十枚或更多彈頭),俄烏戰争最有曆史意義的“頓巴斯戰鬥”拉開了帷幕。
2022年注定是世界動蕩的一年。
對于俄烏雙方來說,這場動蕩過後,将帶來的是整個經濟社會思潮下,個人意識社會性反思的開始。
這場精神反思的關鍵點,可能就在于俄烏之間打響的“頓巴斯之戰”。這場戰役不僅意味着烏克蘭終究喪失了最後一個和平談判的機會,同時也代表着帝國主義諸方勢力親自下場的前奏。

背景:
8日到19日之間,從頓巴斯到哈爾科夫500多公裡的戰線上,俄軍火箭彈和大炮震耳欲聾,攻擊了超過1260個烏克蘭軍事目标。
在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的多個城市,俄烏軍隊展開激烈巷戰。俄軍不斷向前推進,目前已經拿下盧甘斯克小城克裡米納,還擊落烏軍一架米格-29戰機。
此前,俄軍發出最後通牒,要求盤踞在馬裡烏波爾鋼鐵廠裡的烏軍,在當地時間4月19日16點前,不帶武器離開,“所有放下武器的人都保證能活着。”
按照俄方的說法,馬裡烏波爾就隻剩下最後這個據點。在鋼鐵廠裡負隅頑抗的,還有1000多名烏方武裝分子。
此外,最新消息稱普京要求俄軍取消攻打亞速鋼鐵廠的計劃,看來是有其他政策推進,圍而不攻,軍事上可以利用圍點打援,政治上可以起到攻心為上的效果。
在俄軍的視角下,這次是勢在必得。
俄外長拉夫羅夫在接受印度媒體專訪時說,俄軍在烏克蘭的特别軍事行動,正開始進入下一階段,現在是關鍵時刻。
這次戰役的勝負确實關鍵,失去了馬裡烏波爾,如果再失去了頓巴斯,意味着烏克蘭東西被徹底分割,烏将失去80%的海岸線,和東部大片國土。
一、頓巴斯之戰的意義
談到頓巴斯之戰的意義,首先要明确頓巴斯地區對于俄羅斯的價值。在這場利益的博弈之中,隻有價值才是推動雙方行動的關鍵。
從地理和戰略地位來說,頓巴斯地區的東部與俄羅斯羅斯托夫州接壤,南邊靠着亞速海,亞速海是連接配接俄烏的一個通道和樞紐,如果俄羅斯占領頓巴斯,可以加快解決烏克蘭全境的速度。
從政治層面來說,烏東政治環境友好。在烏克蘭曆任總統中最親俄的維克托·費奧多羅維奇·亞努科維奇,主要就是靠頓巴斯選民的支援,烏克蘭的政治力量也是以得以保持平衡。
從曆史角度來說,烏東地區當年就是沙俄的領土,盡管當地烏克蘭族居民比例較高,但早已深度“俄羅斯化“。舉例來說,在2020年時,頓巴斯地區的兩個“國家”就宣布廢除烏克蘭語作為官方語言,俄語才是當地唯一的官方語言。
從經濟的角度來說,烏克蘭東部有不少公司為俄羅斯提供重要的原材料和産品,如果失去頓巴斯,對于經濟原本就不景氣的烏克蘭來說也意味着巨大的打擊。
更重要的是,從實戰意義上來說,全面占領烏東地區,将被視為俄軍的一個重大戰略勝利,它将大大鼓舞俄軍士氣,在接下來的戰争中取得更大的收獲。不過留給老毛子的時間不多了,可以檢視我上篇文章留給普京的時間不多了!幹,就對了!;此外,這場戰争對于烏克蘭來說,是經濟和政治上的雙重考驗,如果俄軍拿下烏東,将進一步削弱烏克蘭的反擊能力,實作戰争的滾雪球效應,西方也會重新調整對局勢的政策,北約的神經估計會更加緊張起來。
背景2
美方已宣布,美國正在“夜以繼日”地工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烏克蘭運送武器,以前可能需要幾個月才能做到的事情,現在隻需要48-72個小時。
在4月19日,美國總統拜登在新罕布什爾州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他計劃向烏克蘭運送更多火炮。據悉,美國最新向烏克蘭提供的8億美元安全援助物資也已陸續抵達歐洲。
美國最新的一批軍火,包括11架Mi-17直升機、500枚标槍反坦克飛彈、300架彈簧刀無人機等,已經在裝運輸送過程中。
加上最新這批軍火,僅最近兩個月,美國就已向烏克蘭提供了超過30億美元的軍火。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資料,烏克蘭2020年的國防預算也就60億美元左右。與此同時,盡管演員一直要求美國等北約國家提供戰機,但目前美國仍沒有向烏克蘭派出戰機。
其中原因,耐人尋味。
二、美麗國的“惡之花”
對于這場戰争來說,表面上是俄烏在戰争泥潭中角力,實際上是俄羅斯和美國為首的北約進行對抗。
對于這次戰争來說,美國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武力熱戰,但他對俄烏兩國人民的傷害是最大的,各種遞刀子、拱火,畢竟對自己有利。
本文将在頓巴斯之戰塵埃落定前,探讨一下在曆史上,美國作為戰争推動者,給世界和平所帶來的惡果。
1950年,美國介入了北韓戰争,直到1953年被迫接受停戰,灰溜溜回家。
1953年,美國不公開地參加了東南亞國家寮國的内戰。1958年又在中東國家黎巴嫩的政治危機中出兵該國,此後介入寮國和越南内戰的程度也越來越深。在此期間,美國還曾幾次分别運用軍事手段介入古巴(豬灣事件)、烏幹達、泰國、多米尼加、玻利維亞、高棉和剛果等國的各種沖突。
1981年,美國與利比亞進行空戰。
1982年到1984年曾派兵進入黎巴嫩。
1983年美軍則入侵了美洲島國格瑞那達,将其原有政權推翻。
1986年,美國以利比亞在德國柏林進行恐怖襲擊為由,對利比亞發動了大規模空襲。
1987年到1988年,美國以伊朗在兩伊戰争中曾誤襲美國軍艦為由,對伊朗展開了一系列軍事報複。
1989年到1990年,美國入侵中美洲國家巴拿馬,将其總統抓回本國囚禁。
1991年,美國發動海灣戰争,将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軍隊驅逐。此後的12年間,美國在伊拉克設立了南北兩個禁飛區,其戰機長期在禁飛區上空巡邏,并多次對伊拉克進行過空襲。
1992年到1994年在索馬裡、波黑以及海地采取過軍事行動。
1998年,美國逐漸介入了科索沃危機。
1999年對南斯拉夫聯盟發動了大規模空襲行動。
2001年911恐怖襲擊之後,美國發動的阿富汗戰争一直持續至今,期間美國還進行了持續8年的伊拉克戰争。
2011年之後則又在中東的亂局中,在利比亞、伊拉克、叙利亞和葉門進行過一系列軍事行動,其中多數一直持續至今。
有統計稱,美國從1776年建國以來,240多年中有220多年的時間處在戰争狀态,參與了53場軍事入侵行動。僅僅是細數在過去三十年裡,美國就發動了13場戰争,花費了14.2萬億美元。
這些資料讓人吃驚,妥妥的“戰争狂人”呐,一段時間不幹架就渾身不自在,很明顯患有“戰鬥NB症”。
更讓人震驚和難過的是在戰争背後所造成的那些傷害。
這些戰争帶來的是無數家庭的解體,無數人流離失所,卻給少數資本家帶來了巨大的利益,這是西方資本嗜血的底色。
08年的次貸危機源于伊拉克戰争,近500萬家庭失去了房子,4500萬人要靠食品券生活,4600萬人沒有醫保。
但反觀那些獲利的資本家,他們的資産在危機中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在短短三年内增長了39%。
這是窮人的哀歎,是資本家的狂歡。
但這些數字,這僅僅是對美國造成的影響,那些在飽受戰争摧殘國家的人民才是真正的受害者,這其中以難民事件最為顯著。
舉例以往的戰争,據聯合國公布的資料顯示,僅阿富汗戰争就迫使270萬阿富汗人逃亡海外,還導緻400萬阿富汗人在國内流離失所,而阿富汗總人口也不過3600萬。
伊拉克戰争則造成超過20萬平民死亡,約250萬人淪為難民。聯合國相關機構統計的數字顯示,伊拉克目前總人口為3843萬,約有25%生活在全球貧困線之下,失業率高達15%。
在這次俄烏戰争中,據《泰晤士報》報道,截至4月初,有三萬多烏克蘭難民申請英國簽證,僅有五百人獲批。美國當初曾承諾接納十萬烏克蘭難民,可笑的是三月初卻僅接納十二人,但仍然源源不斷地提供着上億美元的武器。
可憐的無辜平民(包括美國人民),可恨的霸權資本主義!
再來看看美國的收獲吧。克林頓的科索沃戰争直接打斷了歐元的國際化,繼續穩定着美元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奧巴馬在中東展開的戰争,給歐洲帶來了源源不斷的難民問題,讓歐洲喪失了整合起來與美國較量的可能性。
戰争其實是某些人大量斂取資本的方式,可悲!
我想起了那句關于資本家的描述:“資本家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适當的利潤,資本就大膽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資本就會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資本就能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铤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潤,資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絞首的危險。”
當人的性命和資本的利益被擱置于天平的兩端時,這些人從不會心生憐憫;當戰争變成有利可圖的生意,世間的正義和公理還能在哪裡生存?
有人說,美國是自由之都,是民主之都。也許,他曾經是。
還有人大言不慚地說美國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他是世界警察。别那麼幼稚,他不配!
在我看來,當以自由民主之名化作長槍利劍,割裂人民幸福、傷害人民生命,那自由民主再也不能被稱為精神,而是赤裸裸的利益罷了。
今時今日,此種情況,美國的資本政客,你敢對着憲法發誓,敢對着聖經起誓,敢對着你們言必所稱的“民主自由的美國精神”,說自己真是的以維護世界和平為根本目的嗎?
可笑的是,他敢。
真不知道美國将人民置于何處?将和平置于何處?
但此時此刻,我們應該仔細思考,面對美國,我們又該将自己置于何處?
三、美國陰影下的俄烏戰争局勢
這會是一場持久戰,還是集中火力速戰速決?
戰争形勢瞬息萬變,做出一個精準預測是很難的。不過,最近有一些思路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
美國希望烏克蘭死得慢一點,俄羅斯則希望盡快通過戰争達到戰略目的。
美國國防部一位進階官員宣稱,俄軍新的行動,隻是今後更大攻勢的“先聲”。這位官員說:“很有可能這會持續一段時間,因為雙方都有可能在當地掘壕固守了,而且可能相當牢固的掘壕固守。”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俄羅斯當下的形勢。
5月9日是俄羅斯最重大的節日——勝利日,屆時紅場将舉行閱兵式。
這也是一個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神助的日子。
如果俄羅斯能在這次戰争中取得勝利,屆時俄羅斯的個體精神和民族精神也将不斷高漲。同時也意味着将臍帶連結給烏克蘭的歐洲各國,将會受到經濟層面的重大打擊,在經濟危機衍生下的政治、糧食、能源危機也将在各地爆發。
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代,我們自己也要做出一些思考和準備措施。
相反,如果俄羅斯失敗,蒙上陰影的紅場閱兵或許會傷害到普京的民間信任度,進而影響接下來俄羅斯發展的整體布局,過往的失策也會被西方放大。當然,已經卷入戰争泥潭的烏克蘭和西方諸國,也一定會受到影響。
從戰争的總體走向上來說,此時的戰争仍然對俄軍是有利的,他的重型裝備确實占據着優勢,但和談的破裂意味着雙方仍然有戰鬥的力量。
同時,站在烏克蘭的角度看,在西方諸國的支援下,演員感覺自己的處境還沒有山窮水盡,他此時仍然具有繼續與俄羅斯纏鬥的能力,但主動權仍然偏向俄羅斯這邊。
戰争的傷害已經造成,并且還在繼續發展着,利益仍然在不斷被劃分。但對于當下的我們,其實除了對戰争走勢的分析,更重要的是思考,我們自己應該作何準備。
後面的文章筆者會跟小夥伴們繼續分析。
“在戰争中,
人民的眼淚,灑于國土之上。
兒子的眼淚,灑于遠方母親懷中的虛影裡。
父親的眼淚,灑于身後幼童成年的夢境裡。
丈夫的眼淚,灑于妻子午夜夢回的抽泣裡。
可諸君的眼淚,該灑向何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