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今天(4月21日)的“穩中求進看開局”看投資。投資是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它一頭連着需求、一頭連着供給,帶動性強、關聯度高,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穩定器。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是目前宏觀政策發力重點,也是應對外部環境變化、保持經濟平穩發展的重要支撐。

來看兩組資料,國家統計局剛剛公布的資料顯示:一季度,大陸固定資産投資超過10萬億元,同比增長9.3%,好于去年全年的4.9%。一季度,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8.5%,增速比前兩個月加快,比去年全年加快8.1個百分點。今年以來,大陸下達的鐵路、民航、公路等領域中央預算内資金超過460億元,鐵路、公路等交通行業固定資産投資完成約6360億元,同比增長約9.8%。
透過這些數字不難發現,今年以來,各地适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積極推進重大項目開工建設,帶動投資較快增長。而這些數字的背後,是一個個火熱的施工現場。
最新資料也顯示,一季度,大陸投資新開工項目3.5萬個,比去年同期增加1.2萬個。那麼,這些重大工程“開工”呈現出哪些新特點、新趨勢?來看大資料的分析。
“數”說一季度投資熱詞
來自國家資訊中心大資料分析顯示,今年以來,圍繞重大工程的開工,這20多個詞兒成為高頻詞,值得一提的是,與新基建、民生高度相關的特高壓、老舊小區等在這兩年内連續成為熱詞。
在傳統基建中,哪類工程熱度最高?大資料分析顯示,“鐵路”開工的讨論量,由上年同期的第七位上升至第二位,增幅達到1.6倍。
而在新基建中,“特高壓”的熱度,比去年同期上升近4倍。足以可見大陸電力輸送能力建設正在快馬加鞭。
在補短闆領域中,熱度最高的則是“老舊小區”“改造”這兩個詞兒,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4倍和6.61倍。辦好“國家大事”之外的這些“關鍵小事”,正成為國家投資發力重點。
開工,離不開資金的配套。一季度,全國發行新增專項債約1.25萬億,為曆史上發行進度最快的年份。這裡面用于基建的比重超過六成,高于2021年全年。其中,投向農林水利、生态環保、冷鍊物流等重點領域的比重明顯增多,可以看出,投資結構越來越優化。
記者調研:百姓的“急難愁盼” 絕不少花一分錢
從大資料分析中,我們看到,老舊小區的改造備受關注。如今,大陸需要改造的老舊小區超過20萬個,涉及老百姓近4000萬戶,初步估算改造所需要的資金量達到6萬億元。
然而,受疫情等多種因素影響,今年很多地方基層财政面臨較大壓力,記者在重慶調研時發現,老舊小區改造的資金并沒有受到影響,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位于重慶市璧山老城區的中心小區,是今年的老舊小區改造重點區域。記者在現場看到,鑽機轟鳴、施工隊正在翻修所有的道路。
這個建于上世紀90年代的小區,有58戶居民,基礎設施老舊,群衆投訴不斷,修修補補已不能滿足居民生活的需要。
重慶市璧山區璧泉街道辦事處主任 曾順禹:我們準備花200多萬元,用“繡花功夫”實作微改造,提升我們這個小區的居住品質、公共服務和文化的活力。
不止是這一個小區,按照計劃,今年當地将對全區40個老舊小區完成改造,涉及住戶3436戶。僅此一項工作,就将投入2.39億元。而今年璧山區的财政并不好過,今年一季度當地财政收支處于“緊平衡”狀态。
一方面财政收入壓力增大,另一方面,老舊小區改造又迫在眉睫,改造需要的2.39億元從何而來?
帶着這個問題,記者來到區住建委,在這裡找到了答案。2.39億元中有1.35億元來自于中央,有1000萬元來自重慶市級财政的預算下撥,區級财政投入5900萬元,社會自籌3500萬元。
重慶市璧山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主任 劉志鳴:中央和市級對老舊小區都安排了專項資金,這些資金在今年三月初就提前下達了預算名額,并且第一時間撥付,可以說資金的到位就像一場“及時雨”。
為了把百姓身邊的關鍵小事盡快辦好,當地政府還主動過緊日子,出台了厲行節約、壓縮“三公”經費的“十條措施”,嚴控一般性支出。
重慶市璧山區财政局辦公室副主任 劉耿:會議經費壓減了30%,“三公”經費壓減了38%,公務車購置及運作維護費壓減了43%。
好不容易省下的錢,更要花在“刀刃”上。為了讓錢花得“物超所值”,老舊小區改造方案幾經修改。街道和社群幹部挨家挨戶上門走訪,了解居民痛點。
重慶市璧山區璧城街道大旺社群黨委書記 楚貴雲:電梯安裝是解決我們老百姓最急最盼最憂的事了。我們也經過多次的調整電梯的方案,因為涉及到有些住戶他要直接入戶,有些住戶他要求不入戶,因為要修改他的陽台的結構,我們又經過逐戶,一戶一戶地入戶做說服。
重慶市璧山區居民 楊海英:我希望改造過後我們的樓頂和牆面不再漏水滲水,我們的樓梯間道也粉刷得非常漂亮,走出來的時候路面也不會再有泥巴。
政府過緊日子,讓老百姓過好日子。今年一季度,重慶投向民生項目的資金超過500億元,統籌推進200多個市級重大民生項目建設,包括交通基礎設施、就業、衛生、教育、養老、托育等領域建設。
重慶市财政局預算處副處長 萬恒:今年一季度,我們的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80%左右,為保障民生投入力度,我們将持續強化項目池、資金池、資源要素池“三協同”,編好市級政府投資項目三年滾動規劃和年度投資計劃,把有限資金用到民生領域的“刀刃”上。
新基建風生水起 夯實經濟社會發展底座
說完百姓身邊的關鍵小事,我們再來看看今年一季度國家的一件大事。今年2月份,大陸啟動“東數西算”工程,這個工程就是将東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導到西部,優化資料中心建設布局,促進東西部協同關聯。“東數西算”被認為是繼南水北調、西電東送、西氣東輸之後的又一重大基礎設施工程,有望成為新基建的新抓手,激發強勁動能。
慶陽資料中心基礎設施建設全面鋪開
甘肅慶陽,“東數西算”中10大國家資料中心叢集之一,記者來到這裡看到,一片上千畝的地塊剛剛完成了征地拆遷工作,這裡将建成一個占地1.7萬畝的國家資料中心叢集“東數西算”産業園區。
慶陽市工業和資訊化局局長 醜一斐:一大批項目開始謀劃上馬,特别是今年我們布局有67億元項目要開工,今年完成20億元項目投資。
按照慶陽國家資料中心叢集建設的十年規劃,這裡将建立2.5千瓦标準機架80萬架,其中到2025年新增30萬架機架。
不僅是機架,“東數西算”中,光纜鍊路建設非常重要。作為重點服務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算力需求的國家資料中心叢集,慶陽要建設到三大區域的遠途鍊路。
目前,慶陽—北京、慶陽—上海、慶陽—深圳光纖直連網絡鍊路正在加緊建設,打造低延時、高可靠、大容量的網絡通道。10月底前,慶陽到這三大區域的光纜鍊路有望全面開通。
中國電信慶陽分公司副總經理 靳軍鋒:按設計,到北京基本上在10毫秒之内的一個時延,到上海可以掌握在15毫秒之内,那麼廣州的話在20毫秒之内,這個(标準)品質也是非常高。
慶陽資料中心将全部實作綠電供應
資料中心需要消耗大量電能,是以又被稱作“不冒煙的鋼廠”。按照慶陽市80萬2.5千瓦機架規劃,建成後每年将用電210億度,如此龐大的用電量,如何能保證綠色、節能?
慶陽市工業和資訊化局局長 醜一斐:目前,我們慶陽市全市的資源禀賦風(電)光(電)1050萬千瓦,規劃給大資料中心全部是綠電供應,確定大資料中心在一期能夠達到85%以上的用電使用綠電。
加緊人才儲備 應對數字産業發展
走在慶陽的這個園區裡,記者數了一下,目前已經有12家網際網路頭部企業的資料中心在這裡落地。根據規劃,到2030年,慶陽數字經濟核心産業産值将達到2700億元,帶來8萬名高端人才就業。但以當地目前的人才規模來說,人才缺口巨大。為此,慶陽的隴東學院牽頭與西安、蘭州的10所院校成立了人才培養基地,以訂單培養等方式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隴東學院資訊工程學院院長 李相鋒:企業可以在高校設定訂單班,你要培養多少人,我們可以給這個班裡确定多少人。這些學生将來就是要服務“東數西算”的。
記者在調研時感受到,雖然2021年慶陽數字經濟的資訊消費比重還不到5%,但是從基礎設施建設,到人才儲備,慶陽正緊緊抓住“東數西算”這個難得的發展機遇,努力築牢高品質發展的底座。這個中國西部小城,如今正在趁着新基建的東風,煥發新的活力。
新聞特寫:來自大山的我 幹上了IT行業
不止是甘肅慶陽,如今,全國10個國家資料中心叢集中,新開工項目達到了25個,帶動各方面投資超過1900億元。其中,西部地區投資比去年同期增長6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速,不僅帶動數字經濟蓬勃發展,也為當地百姓提供了更多的就業選擇。去認識一位從事新職業的女性。
鏡頭裡的這個人叫陳霞,今年30歲,是貴州銅仁市一個人工智能産業園内的人工智能标注師。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在電腦上對圖檔裡的内容進行分類标注,幫助人工智能逐漸具備識别能力。
銅仁市人工智能标注師 陳霞:比如說像這個車我就要教它,你在上路的時候,你要注意前面有人或有車,你要懂得避讓。
現在,陳霞平均每天要在電腦上标注60萬個點,由于肯鑽業務,現在她每月的平均工資可以拿到7000元,有時甚至能過萬,遠遠高于當地的平均工資。陳霞一家的生活也是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銅仁市人工智能标注師 陳霞:在這邊周邊買了一個房子,付了一個首付,蠻大的一個突破。
别看現在的陳霞完完全全一副職業女性的打扮,但就在以前,她就是一名大山裡普通的家庭婦女,家裡的吃穿用度全靠她老公一個人。
為了能讓他們早點過上好日子,當地啟動了異地扶貧搬遷,陳霞一家也搬出了大山。同時,當地政府還把産業帶到家門口,依托當地的數字經濟發展優勢,成立了人工智能産業扶貧孵化空間,陳霞在這裡找到了工作。然而剛工作時,陳霞就遇到了不小的挑戰。
銅仁市人工智能标注師 陳霞:我進這個公司要教育訓練,後面要做一個PPT,在我的生活裡面我之前是沒有做過這麼一件事的,那時候我很緊張,到現在我都記得,當着很多同僚的面在台上講話很緊張,說話的聲音簡直就是在發抖。
最終,陳霞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經過上崗教育訓練,她很快學會了熟練使用标注工具。慢慢地,她成為了這裡的業務骨幹。
銅仁市人工智能标注師 安永軍:陳霞是我們這裡業務能力最強的。
銅仁市人工智能标注師 陳霞:我和我老公結婚都沒有拍婚紗照,這麼多年就隻有這一張民政局領證的照片,(工作以後)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們去拍了這麼一張全家福。
如今,像陳霞這樣的人工智能标注師,在這裡已經有80多個,其中超過一半的人都有着跟她一樣的經曆,标注師不但讓他們緻了富,更是給他們的生活打開了新的空間。
積極發力 保障有效投資“穩中求進”
從記者調研中,可以看到,新基建帶動數字經濟蓬勃發展,還給老百姓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一季度,面對國際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國内疫情頻發帶來的多重考驗,我們主動作為,重大工程早開工,資金提前下達發力,重點領域投資全力推進,政府服務快馬加鞭,投資仍然保持了平穩增長,為穩住中國經濟基本盤提供了堅實的支撐。連線本台特約評論員楊禹。
主播:楊禹,您好,面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風險和挑戰,您認為要繼續穩住大陸的投資,我們還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發力?如何保證把資金用在刀刃上,積極有效擴大投資?
戰略謀劃 适度超前 關鍵時刻使得上勁
特約評論員 楊禹:戰略謀劃、适度超前,這樣在關鍵時刻,投資才能使得上勁。“十四五”規劃提出了102項重大工程,涵蓋了科技、交通、能源、水利、生态、教育、城鎮化等等,立足目前、着眼長遠,連接配接着國家的需要、百姓的需求,展現着戰略謀劃。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适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政策發力要适當靠前”。各地各部門努力早落地、早開工、早見效。當3月份一些超預期因素出現時,再回頭看,五年規劃的戰略謀劃,黨中央“适度超前”的要求,讓關鍵時刻,投資使得上勁。
重大項目 重點領域 把潛力變成推動力
聚焦重大項目、重點領域,把中國發展的潛力轉變成目前的推動力。在一季度資料中,基礎設施投資、制造業投資、高技術産業投資增速都比較快,其中既有改造傳統産業的,也有支援網際網路等新興産業的,有保障糧食生産的,還有推動綠色發展的。比如在新型基礎設施裡,一季度光是5G的基站就建立了8.1萬個。
盯急難愁盼 補短闆強弱項 緊扣民生關切
盯住“急難愁盼”,補短闆、強弱項,緊扣民生關切。那些重大工程建設,最終都服務于我們的工作生活,而越來越多的重大投資,直接投在身邊生活裡、民生關切裡。比如今年一季度就投向了省市縣三級疾控中心,國家和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公辦養老托育機構,幼稚園,全民健身設施,殘障人士服務設施,等等領域,直接補上民生短闆,提升生活品質。
四兩撥千斤 把民間投資“大頭”作用發揮好
堅持“四兩撥千斤”,把民間投資這個“大頭”的作用發揮好。中央預算内投資今年以來力度加大,主要起引導帶動作用。同時還要激發社會投資、民間投資。去年民間投資占整體投資的比重是56.5%,這是“大頭”,是主力軍。比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跟傳統的基礎設施比,有三個特點:主體多元化,規模多樣化,營運市場化。前面提到的“東數西算”工程是由國家投資帶動,而更多的是大型網際網路企業、民間資本在投入,預計“十四五”能帶動3萬億元的投資。
總之,現在的投資,不是“大水漫灌”,不是政府“單槍匹馬”,而是在展現“有效投資”的“有效”上,在展現國家戰略謀劃和回應百姓民生關切上,全社會一起做更多的努力。把投資、消費、外貿的作用都發揮好,中國經濟就能迎難而上,行穩緻遠。(總台央視記者:張勤 嶽群 劉穎 孫淵 李斌 張昊 孫茜 金珠 法绮 安文劍 孫麗鵬 湖北台 吳博軍 貴州台 韓羽 柴佳 重慶台 何亮 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