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京東釋出《2022閱讀報告》:抓住閱讀的永恒價值

4月23日是第27個“世界讀書日”,日前,京東消費及産業發展研究院釋出《2022閱讀報告》。通過對近年來圖書消費的變化的分析,報告梳理出2022年中國人閱讀的特征,如閱讀習慣的年齡差異正在消失,但依然有其它固化的因素;國學熱漸漸回歸到其更具生活本真的價值等。

年齡可“跨界”,但職業卻在限定你

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每個人的生活都發生着或多或少的變化,其中也包括了閱讀。

京東釋出《2022閱讀報告》:抓住閱讀的永恒價值
京東釋出《2022閱讀報告》:抓住閱讀的永恒價值

普通讀者越來越将自身與整體國家、社會的發展綁定思考成為一種趨勢。從京東銷售情況來看,有關社會、國家、曆史與文化類書籍日益得到重視。

京東釋出《2022閱讀報告》:抓住閱讀的永恒價值

分類目來看,2021年成交額增幅較快的圖書主要有以下分類:

一是對全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思考和應對,比如金一南作品《為什麼是中國》等政治/軍事類書籍;

二是技能類,比如考試、電子通信、工業技術、經濟等;

三是自我修養或認知的提升,比如藝術、婚戀、美妝、青春文學等。

從年齡分布來看,35歲以下人群仍為閱讀主力,占比超過50%,但是36-45歲這一年齡段人數占比迅速增加。

這個年齡段的讀者群,擁有較高學曆和穩定的家庭,他們購書的類目最分散,同時也在生鮮、食品、日百等品類消費占比較高,是成熟的網際網路零售使用者,習慣于線上上進行全品類消費,同時也是消費更新、享受生活、推動市場提質擴容的主力人群。

此前的常識一般認為,不同的年齡層次讀書的目的也表現不同。35歲以下的職場人更“功利性”地讀書;36-45歲的中年群體多是為了解決當下遇到的困惑和煩惱而閱讀;而45歲以上的人更多享受知識帶來的樂趣。

然而2021年的情況卻出現了很多“跨界”的變化,比如年輕人并不那麼喜歡勵志,卻關注碳中和;中年人一邊喜歡《人世間》,一邊學習元宇宙。

京東釋出《2022閱讀報告》:抓住閱讀的永恒價值

從職業分布來看,公務員、勞工/服務業人員、公司白領是成交額增速最快的人群。此前有調研報告顯示,超七成職場人士為職業發展而讀書。

京東釋出《2022閱讀報告》:抓住閱讀的永恒價值

如果把書總體上分為學習類(考試、教輔、外語、字典等)、休閑類(小說、攝影、繪畫等)和專業類(金融、法律、管理以及各類科學書籍等),公務員、白領/職員和學生們在2021年更多購買學習類書籍,而勞工/服務業者的成交額增長則與金融業者等專業人員基本呈相反的趨勢。

是以可以發現,年齡差異給閱讀帶來的分層正在消失,但職業卻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同閱讀習慣的“分水嶺”。

而事實上,所處城市/鄉村的差異,也會給閱讀習慣帶來一定的差異化表現。

跨越鴻溝的一躍 也許源自你的手中書

從線級分布來看,高線(1-2線)城市在購書投入的金額上仍占有優勢,而下沉市場(5-6線)近年來增長很快,占比已高于中線城市(3-4線)。

京東釋出《2022閱讀報告》:抓住閱讀的永恒價值

但是如果從閱讀種類來看,高/低線之間的閱讀習慣仍存在着較大差距。如下圖可見,下沉市場購買中國小教輔的占比遠高于一線大城市,但大中專教輔則明顯低于後者。

低線使用者更傾向于購買考試、農林業等“實用書籍”,以及童書、小說、休閑娛樂、運動健身等書籍,而高線使用者則在管理、經濟、藝術、進口、IT技術等品類上領先。

京東釋出《2022閱讀報告》:抓住閱讀的永恒價值

這一方面說明,相比工作緊張、節奏飛快的大城市居民,廣大下沉市場的人們有更多時間投入到休閑、娛樂、親子、看小說等項目上,日子更為舒适惬意;但另一方面,也顯示出高低線級使用者面對精神需求的選擇的差異性。

從集中度上看,下沉市場購書類目更為集中,童書、中國小教輔、考試類圖書成交額占比達44%,比一線城市高30%(TGI);而高線市場閱讀書籍的品類分散。下圖可見不同線級市場的購書結構對比。總體上看,下沉市場波動更大,說明其偏好更加集中,也就是某類書消費很多,某些類書消費很少。

京東釋出《2022閱讀報告》:抓住閱讀的永恒價值

不過值得指出的是,兩者間的一些差距正在變小。下圖比較2021年與2020年占比變化可見,低線市場購買中國小教輔的占比明顯下降。而自然、社會科學書籍的占比提升較快,同時經濟、曆史、外語、IT、政治/軍事等類目書籍的占比都有增長;而客單價的增長,顯示出下沉市場的使用者也越來越傾向購買“大部頭”、高品質、有價值的好書。

京東釋出《2022閱讀報告》:抓住閱讀的永恒價值

随着消費者視野的拓展,以及京東物流的下沉,使越來越多正版圖書可觸達各下沉市場,下沉市場使用者可享受一樣的優惠和物流速度,是以一些原本不易買到的小衆書、專業書,如今在低線級市場也可輕松買到,逐漸拉平各線級城市成交額占比。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文學、小說類書籍的增幅有所減緩,但依然最具有跨年齡、跨地域的價值。尤其在這兩年,也許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一首“無用”卻美好的詩歌、一段溫暖人心的話語,都能在這個特殊時期給予人們治愈,泛起心中的漣漪。

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十分旺盛

由李路執導、改編自梁曉聲“茅盾文學獎”獲獎同名小說的現實題材劇《人世間》,以平民子弟周秉昆的生活軌迹為線索,展示近五十年來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遷,引發讀者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光榮與夢想”以及改革開放程序的艱難和複雜有着深刻的共鳴。該劇在央視熱播後也帶火了原著的銷售,2月單月銷量達到1月的18倍。相比全站人群,購書人受教育程度更高,其中大學(專、大學)學曆者占比達66.2%。

正如《人民日報》所指出:這是一部“兼具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文藝精品”。好的作品對讀者審美、鑒賞能力有一定要求,同時也會有效提升群眾的閱讀、了解生活能力。

京東釋出《2022閱讀報告》:抓住閱讀的永恒價值

從上圖可見,在二線城市、下沉市場中,高中及本專科學曆的讀者占比超過了一線城市中的比例,而一線城市的高學曆(研究所學生)占比最高;說明在廣大下沉市場中,群眾對優秀文藝作品以及精神文化的需求非常迫切。

京東釋出《2022閱讀報告》:抓住閱讀的永恒價值

有讀者購書後在京東留言:資訊碎片化給我們帶來太多的焦慮與不安,而有廣闊視野和人文深度的好書,能讓我們看待世界有更加沉穩的視角和目光。閱讀讓我們更加沉穩堅韌;在迎接未來日子之時,閱讀讓我們的眼光更加開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