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婚姻明明是兩個人的,憑什麼我先改變?

婚姻明明是兩個人的,憑什麼我先改變?

來源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ID:zqfxlgzs

武志紅說過:

“一個人從隻在乎力量的自戀次元,發展到真正在乎情感的關系次元,是一種人格的重要發展。”

有次聊天,好友抱怨說,自己老公太不懂情調。

情人節,聖誕節什麼的,從不買花買禮物,就算生日,也最多下個館子。

我問她,是否跟老公溝通過,自己對浪漫節日的需求?

溝通過啊,但他就是那種不過節日的人,他自己生日都不記得,更别說給我買禮物了。而且就算在我要求下,買了花,也是裝在塑膠袋裡提回來的,一點都不浪漫,根本不是我想要的。

一個連自己生日都不記得的人,願意為了你,試着改變,他内心活動是怎樣的呢?對他來說,裝在塑膠袋裡的花,會不會已經是,很努力才能做到的呢?

我才不管他是什麼心理活動呢,我自己都還沒被滿足!

好友的話,讓我想到,經常聽到的一些聲音:我要求也不高啊,為什麼另一半就不能先改變,讓我滿足呢。隻要我滿足了,生活再苦再累,我都覺得幸福。

這些聲音看似很關注在乎情感的關系次元,其實背後在做着力量的較量。

01

人性的兩個次元

武志紅說:人性可以被看成,由在乎力量的自戀次元和在乎情感的關系次元組成。

自戀次元在生命早期占據着重要的作用。精神分析認為,嬰兒出生時都是全能自戀的。他餓了,哭了,奶水就會出現,尿布就會被換,是以嬰兒覺得,自己是在用意念和哭控制着世界,而這種關乎力量的掌控感,是自己能否存活下去的證明。

随着成長,嬰兒才慢慢感覺到母親的存在,并在母親對自己的反應裡,看到自己的樣子。

這不僅是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基礎,也是與他人建立情感連結的基礎。

如果嬰兒能得到足夠好的照料和回應,他就有了穩定内心和良好人格的基礎,并慢慢從看重力量的自戀次元發展到看重情感的關系次元。

但現實是,雖然絕大多數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由于經濟壓力,負性生活事件,婚姻關系緊張,社會文化習俗等原因,主要照料者(通常是母親)很難在輕松愉悅的氛圍裡與嬰兒互動。

加上後來,父母對孩子衛生習慣的養成,學習學業的督促等過程中,不斷地對其進行比較,打壓或是忽略,孩子很難體驗到自己是足夠安全,足夠好的。常見的例子是,父母對正聲嘶力竭體驗着痛苦的孩子說,你再哭,再哭,我就不要你了啊。

為了驗證自己是否安全,是否值得被愛,孩子會一直停留在關乎力量的自戀次元上,并在那裡發展出多種方式,試圖得到肯定。

常見的是欺負同學,叛逆,沉迷遊戲或追星等。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不良行為都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否安全,也并不是所有的這種證明都表現為不良行為。有些孩子,會通過學業成績的優異,對父母的言聽計從等等,來得到這些。

兩者的差別在于,孩子的興趣是在事物本身,還是在外界的認可。

一個跟學習發生連結的孩子,不會因為一次考試就一蹶不振,因為他感興趣的事物還在,但為得到認可而學習的孩子,很容易因為一次考試失利,就認為失去了全世界。

這是養育過程中的悖論:隻有孩子在父母那裡先感受到被愛,被肯定,内心才會滋長出得到被愛,被肯定的能力。如果沒有這些,哪怕後來得到再多的認可和贊譽,他也感受不到成就和滿足。

這不同于很多父母認為的,隻要我不惜用打壓,抨擊,諷刺等方式來養育他,那他就一定會更傾向于獲得成功。而隻要他成功,他就一定能感受到被愛和被認同。

常見的例子是,大家不明白,為什麼有的人學習,工作,長相,家境都很好,卻把自己活得自卑且壓抑。

婚姻明明是兩個人的,憑什麼我先改變?

02

“誰先改變”是對無條件愛的需求

成年以後,這種自戀次元的力量較量,會一直從早期的生活經驗裡延續下來。尤其在親密關系裡,高情感濃度會把一個人内心世界的寫照,無限地放大和釋放。

而潛意識裡,每個人都希望另一半是自己的完美父母,希望在那裡得到無條件愛和肯定。

但成年後的親密關系,已經不再是父母與嬰兒的關系,而是兩個獨立個體間的平等關系。

問題就這樣出現了:一方面,希望對方無條件滿足自己,不管對方有着怎樣的感受和思維方式;另一方面,當對方不能做到時,自己也沒有足夠強大的人格,去看到對方的處境和感受,創造性地尋找解決方案,卻隻能停留在原始的自戀次元,用簡單的誰對誰錯,誰先低頭,誰先改變,誰付出的多誰付出的少,來進行力量的較量。

希望通過這些較量,得到被愛的證明,填滿自己是否安全,是否有價值的疑惑黑洞。

先不說,一個人能否滿足另一個人的全部需求,就算真能滿足,那原來内心的黑洞也很難被填滿,相反卻會伸出更多的觸角,試圖抓取更多機會,來獲得内心的平靜和安甯,卻永遠得不到。

在這場力量的較量裡,不但沒有勝利可言,雙方還會感到越來越多的疲憊,麻木和冷漠,是以很多婚姻,沒有第三者,沒有家暴和PUA,卻依然慢慢變成了冰窖和墳墓。

而更看重關系次元的婚姻,則是另一種情形。

當事情發生時,他會把自戀暫放一邊,客觀平等地觀察和描述,然後回報和求證對方的感受和需求,再用同樣的方式表達自己,最後跟對方一起,尋找互相滿意的方式。這也是《非暴力溝通》倡導的模式。

這些步驟,需要長期的刻意練習,才能獲得。又或者,我們并不需要時刻記着這些步驟,隻需問自己,在關系裡,我更看重力量的強弱,還是感情的連結。

曾奇峰老師講過一個很好的例子:一個男人跟妻子吵完架後生氣地說,我再也不回這個家了,誰回誰是孫子。過了一會,男人提着菜,敲門說,老婆,開門,你孫子回來了。

回到關于改變的問題,當我們以自己的需求出發,要求對方改變時,對方往往會感到被壓迫而不願意真得改變。就像我們小時候,當感受到父母的壓力,而不是愛意時,就算表面會屈服,但事後,也總想着要反擊。

這種反擊壓抑到一定程度 ,有時甚至會表現為,你不是要我成功嗎,那我偏失敗給你看。

隻有當我們感受到被愛,被尊重,被看到的時候,我們才從心底願意改變。

是以,如果真的期望對方改變,那前提也是自己有足夠能量,看到對方,尊重對方。話又說回來,當我們真能做到這些時,誰先改變,誰先滿足了誰,已經不再是一個問題。如何讓關系變得更融洽才是問題。

婚姻明明是兩個人的,憑什麼我先改變?

03

女性更希望對方改變

雖然,親密關系裡的雙方,都希望對方是自己的完美父母,但相對于男性而言,女性對于情感的訴求會更強烈。這種訴求不但表現在,更期望男性改變,也表現在,自己會做出很多改變的探索。

就像很多關于自我成長的課程和活動,都以女性群體為主。

這是因為長期的社會習俗和文化傳統下,當男性的情感訴求得不到滿足時,他們會在社會屬性和成就感上找到應對的辦法,而女性在這方面的機會和資源,相對就要少很多。

就像張泉靈吐槽的,對于成功的女性,被問最多的永遠是,你怎麼平衡家庭和事業,而成功男性就沒有這方面的問題。

是以當一個男人深愛一個女人時 ,他很少會把這個女人看成全部,而當一個女人深愛一個男人時,她會把磅礴的情感需求傾注在這一人身上。

這種需求越強烈,男性感受到的壓力就越大,改變也就越難發生。

欣喜的是,随着時代的發展,女性滿足情感訴求的方式越來越多,相應的,男性也越來越看重關乎情感的關系次元。

這是時代進步的表現,雖然緩慢,但值得期待。

抛去緩慢的時代大背景不看,我們作為獨立的個體,在關系改變上,也值得期待。因為不管誰先改變,改變的那個人都是人格更成熟的表現,而這種更成熟,如果非要放在輸赢的體系裡做比較,那也是一種赢的表現。更何況,關系裡沒有輸赢。無論誰改變,帶來的都是關系裡的雙赢。

婚姻明明是兩個人的,憑什麼我先改變?

04

我們能做的

從看重力量的自戀次元到看重情感的關系次元,是一個漫長的成長過程,如果早年的生活經驗裡,我們沒有完成這個過程,那我們能做的,就是自己擔起改變的責任,努力完成。例如以下做法,但也不局限于此。

1、用感受和需求取代批評和指責

不管對自己,還是對别人,當我們試圖看到感受和需求,我們就更容易,建立深層的連結,并找到滿足需求的方式。而且就算剛開始,我們并不能時常記得,也不用苛責自己。畢竟我們之前并沒有這樣的基礎。就像,你不能去責怪一個窮人,為什麼不去投資項目,賺更多的錢。

2、練習冥想和打坐

冥想或者打坐,可以幫助我們站在更高的次元來看自己的生活。當我們從眼前的生活中抽離出來時,我們就更容易更客觀地看自己,看别人。

3、和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深度連結

在這些事物裡滿足自己,體驗更多心流時刻,這會增加我們對自己的正向看法,而不隻是在感情裡做輸赢的争奪。

4、邀請好的客體走進自己的生活

可以參加會心團體,或者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也可以到新的地方生活,或者深度旅行,這會增加我們對好的關系的體驗。幫助我們更好更全面地看待自己和這個世界。

記得這些,并不斷地練習。

寵粉福利來啦!!!

為感謝粉絲互動,小e妹特定制了一批“湖北e家庭限量筆記本”,作為獎品送出。擷取方式:每個自然月内精選留言數不低于30條的粉絲,将獲得限量筆記本噢;每人限領一本,數量有限,趕緊參與哦~

婚姻明明是兩個人的,憑什麼我先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