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婚姻明明是两个人的,凭什么我先改变?

婚姻明明是两个人的,凭什么我先改变?

来源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ID:zqfxlgzs

武志红说过:

“一个人从只在乎力量的自恋维度,发展到真正在乎情感的关系维度,是一种人格的重要发展。”

有次聊天,好友抱怨说,自己老公太不懂情调。

情人节,圣诞节什么的,从不买花买礼物,就算生日,也最多下个馆子。

我问她,是否跟老公沟通过,自己对浪漫节日的需求?

沟通过啊,但他就是那种不过节日的人,他自己生日都不记得,更别说给我买礼物了。而且就算在我要求下,买了花,也是装在塑料袋里提回来的,一点都不浪漫,根本不是我想要的。

一个连自己生日都不记得的人,愿意为了你,试着改变,他内心活动是怎样的呢?对他来说,装在塑料袋里的花,会不会已经是,很努力才能做到的呢?

我才不管他是什么心理活动呢,我自己都还没被满足!

好友的话,让我想到,经常听到的一些声音:我要求也不高啊,为什么另一半就不能先改变,让我满足呢。只要我满足了,生活再苦再累,我都觉得幸福。

这些声音看似很关注在乎情感的关系维度,其实背后在做着力量的较量。

01

人性的两个维度

武志红说:人性可以被看成,由在乎力量的自恋维度和在乎情感的关系维度组成。

自恋维度在生命早期占据着重要的作用。精神分析认为,婴儿出生时都是全能自恋的。他饿了,哭了,奶水就会出现,尿布就会被换,所以婴儿觉得,自己是在用意念和哭控制着世界,而这种关乎力量的掌控感,是自己能否存活下去的证明。

随着成长,婴儿才慢慢感知到母亲的存在,并在母亲对自己的反应里,看到自己的样子。

这不仅是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基础,也是与他人建立情感链接的基础。

如果婴儿能得到足够好的照料和回应,他就有了稳定内心和良好人格的基础,并慢慢从看重力量的自恋维度发展到看重情感的关系维度。

但现实是,虽然绝大多数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由于经济压力,负性生活事件,婚姻关系紧张,社会文化习俗等原因,主要照料者(通常是母亲)很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与婴儿互动。

加上后来,父母对孩子卫生习惯的养成,学习学业的督促等过程中,不断地对其进行比较,打压或是忽略,孩子很难体验到自己是足够安全,足够好的。常见的例子是,父母对正声嘶力竭体验着痛苦的孩子说,你再哭,再哭,我就不要你了啊。

为了验证自己是否安全,是否值得被爱,孩子会一直停留在关乎力量的自恋维度上,并在那里发展出多种方式,试图得到肯定。

常见的是欺负同学,叛逆,沉迷游戏或追星等。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不良行为都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否安全,也并不是所有的这种证明都表现为不良行为。有些孩子,会通过学业成绩的优异,对父母的言听计从等等,来得到这些。

两者的区别在于,孩子的兴趣是在事物本身,还是在外界的认可。

一个跟学习发生链接的孩子,不会因为一次考试就一蹶不振,因为他感兴趣的事物还在,但为得到认可而学习的孩子,很容易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就认为失去了全世界。

这是养育过程中的悖论:只有孩子在父母那里先感受到被爱,被肯定,内心才会滋长出得到被爱,被肯定的能力。如果没有这些,哪怕后来得到再多的认可和赞誉,他也感受不到成就和满足。

这不同于很多父母认为的,只要我不惜用打压,抨击,讽刺等方式来养育他,那他就一定会更倾向于获得成功。而只要他成功,他就一定能感受到被爱和被认同。

常见的例子是,大家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学习,工作,长相,家境都很好,却把自己活得自卑且压抑。

婚姻明明是两个人的,凭什么我先改变?

02

“谁先改变”是对无条件爱的需求

成年以后,这种自恋维度的力量较量,会一直从早期的生活经验里延续下来。尤其在亲密关系里,高情感浓度会把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写照,无限地放大和释放。

而潜意识里,每个人都希望另一半是自己的完美父母,希望在那里得到无条件爱和肯定。

但成年后的亲密关系,已经不再是父母与婴儿的关系,而是两个独立个体间的平等关系。

问题就这样出现了:一方面,希望对方无条件满足自己,不管对方有着怎样的感受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当对方不能做到时,自己也没有足够强大的人格,去看到对方的处境和感受,创造性地寻找解决方案,却只能停留在原始的自恋维度,用简单的谁对谁错,谁先低头,谁先改变,谁付出的多谁付出的少,来进行力量的较量。

希望通过这些较量,得到被爱的证明,填满自己是否安全,是否有价值的疑惑黑洞。

先不说,一个人能否满足另一个人的全部需求,就算真能满足,那原来内心的黑洞也很难被填满,相反却会伸出更多的触角,试图抓取更多机会,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却永远得不到。

在这场力量的较量里,不但没有胜利可言,双方还会感到越来越多的疲惫,麻木和冷漠,所以很多婚姻,没有第三者,没有家暴和PUA,却依然慢慢变成了冰窖和坟墓。

而更看重关系维度的婚姻,则是另一种情形。

当事情发生时,他会把自恋暂放一边,客观平等地观察和描述,然后反馈和求证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再用同样的方式表达自己,最后跟对方一起,寻找互相满意的方式。这也是《非暴力沟通》倡导的模式。

这些步骤,需要长期的刻意练习,才能获得。又或者,我们并不需要时刻记着这些步骤,只需问自己,在关系里,我更看重力量的强弱,还是感情的链接。

曾奇峰老师讲过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个男人跟妻子吵完架后生气地说,我再也不回这个家了,谁回谁是孙子。过了一会,男人提着菜,敲门说,老婆,开门,你孙子回来了。

回到关于改变的问题,当我们以自己的需求出发,要求对方改变时,对方往往会感到被压迫而不愿意真得改变。就像我们小时候,当感受到父母的压力,而不是爱意时,就算表面会屈服,但事后,也总想着要反击。

这种反击压抑到一定程度 ,有时甚至会表现为,你不是要我成功吗,那我偏失败给你看。

只有当我们感受到被爱,被尊重,被看到的时候,我们才从心底愿意改变。

所以,如果真的期望对方改变,那前提也是自己有足够能量,看到对方,尊重对方。话又说回来,当我们真能做到这些时,谁先改变,谁先满足了谁,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如何让关系变得更融洽才是问题。

婚姻明明是两个人的,凭什么我先改变?

03

女性更希望对方改变

虽然,亲密关系里的双方,都希望对方是自己的完美父母,但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对于情感的诉求会更强烈。这种诉求不但表现在,更期望男性改变,也表现在,自己会做出很多改变的探索。

就像很多关于自我成长的课程和活动,都以女性群体为主。

这是因为长期的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下,当男性的情感诉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会在社会属性和成就感上找到应对的办法,而女性在这方面的机会和资源,相对就要少很多。

就像张泉灵吐槽的,对于成功的女性,被问最多的永远是,你怎么平衡家庭和事业,而成功男性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

所以当一个男人深爱一个女人时 ,他很少会把这个女人看成全部,而当一个女人深爱一个男人时,她会把磅礴的情感需求倾注在这一人身上。

这种需求越强烈,男性感受到的压力就越大,改变也就越难发生。

欣喜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满足情感诉求的方式越来越多,相应的,男性也越来越看重关乎情感的关系维度。

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虽然缓慢,但值得期待。

抛去缓慢的时代大背景不看,我们作为独立的个体,在关系改变上,也值得期待。因为不管谁先改变,改变的那个人都是人格更成熟的表现,而这种更成熟,如果非要放在输赢的体系里做比较,那也是一种赢的表现。更何况,关系里没有输赢。无论谁改变,带来的都是关系里的双赢。

婚姻明明是两个人的,凭什么我先改变?

04

我们能做的

从看重力量的自恋维度到看重情感的关系维度,是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如果早年的生活经验里,我们没有完成这个过程,那我们能做的,就是自己担起改变的责任,努力完成。例如以下做法,但也不局限于此。

1、用感受和需求取代批评和指责

不管对自己,还是对别人,当我们试图看到感受和需求,我们就更容易,建立深层的链接,并找到满足需求的方式。而且就算刚开始,我们并不能时常记得,也不用苛责自己。毕竟我们之前并没有这样的基础。就像,你不能去责怪一个穷人,为什么不去投资项目,赚更多的钱。

2、练习冥想和打坐

冥想或者打坐,可以帮助我们站在更高的维度来看自己的生活。当我们从眼前的生活中抽离出来时,我们就更容易更客观地看自己,看别人。

3、和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深度链接

在这些事物里满足自己,体验更多心流时刻,这会增加我们对自己的正向看法,而不只是在感情里做输赢的争夺。

4、邀请好的客体走进自己的生活

可以参加会心团体,或者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也可以到新的地方生活,或者深度旅行,这会增加我们对好的关系的体验。帮助我们更好更全面地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

记得这些,并不断地练习。

宠粉福利来啦!!!

为感谢粉丝互动,小e妹特定制了一批“湖北e家庭限量笔记本”,作为奖品送出。获取方式:每个自然月内精选留言数不低于30条的粉丝,将获得限量笔记本噢;每人限领一本,数量有限,赶紧参与哦~

婚姻明明是两个人的,凭什么我先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