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座新能源充電站的死亡:天天充電排隊,卻沒錢給供電局繳費

一座新能源充電站的死亡:天天充電排隊,卻沒錢給供電局繳費

經濟觀察報 記者 王帥國近日,張志宇(化名)像往常一樣,開着自己的奇瑞小螞蟻到新未來動力北京三元橋充電站給愛車充電,但他發現,充電站停止了營運。這座充電站已經存在一段時間了,突然的關閉讓張志宇感到猝不及防。

“這裡24個快充(槍),每天充電的車都排隊,沒想到它會關閉。”張志宇表示。他從充電站停車場管理者那裡得知,充電站沒有錢給供電局繳費,被斷電。但他依然想不通,這是他去過的北京所有充電站裡面體驗最好、成本效益最高的充電站,為什麼會面臨這樣的命運。

4月13日,新未來動力北京三元橋充電站裡,有多台充電樁顯示屏上已經被未來動力(北京)裝置有限公司(下稱“北京未來動力”)貼上了通告:因充電站發生電力故障,現充電樁無法正常提供充電服務,恢複充電時間另行通知。

新未來動力APP“未來動力”顯示,該公司在北京共有5個充電站,目前所有終端裝置均顯示為離線或者故障狀态,無法使用。

充電站是電動汽車使用者離不開的基礎設施,好端端的充電站為何突然關閉?這是其自身營運的問題,還是充電站行業的普遍問題?

訂單爆滿卻停運

張志宇從停車場管理人員那裡聽說,充電站是因拖欠電費而被迫停運,但在北京三元橋充電站營運方北京未來動力的說法卻不是這樣。營運方貼出告示說是電力故障。

新未來動力一位從業人員表示:“(三元橋充電站)最近這段時間有問題了,沒營業。北京其他(充電站)都暫停營業了,(因為)疫情,經營上有些問題都沒開。”至于什麼時候可以恢複營運,該從業人員表示“可能得等一段時間”。

這讓一些過來充電的新能源車主犯了愁:如果是發生了電力故障,找電力公司的人來維修一下就可以繼續使用了,這個時間也大概可以預測。但營運方卻并沒有在通告中給出恢複服務的時間。而按照停車場管理人員的說法,每天訂單量在2萬多個,既然生意如此火爆,營運方怎會沒錢交電費?

新未來動力官方微信公衆号文章顯示,新未來動力北京三元橋充電站于2021年8月23日正式上線營運,共建設12台雙槍直流快充樁,停車場内還配有空調休息室。照此計算,這一充電站上線至今不過7個多月。

據張志宇介紹,該充電站因為地理位置較好(位于北京北三環環線與機場高速交界處,與著名商圈三元裡相距3公裡),服務費比國網便宜一半且免收1小時停車費,吸引了大量物流車與計程車到這裡充電。

充電費用低,是不是這家充電站關閉的原因?據張志宇說,一般物流車比較高,隻能在地上充電,一小時是16塊錢停車費。再就是計程車,這個位置也适合計程車來充電,服務費也低,最貴的時段是(每度電)5毛,每天下午都好多車排隊充電。而自己的車本來電池就小,是以每次充電都控制在1個小時内,長期下來省了不少停車費。

新未來動力充電站的總營運商為陝西新未來動力裝置有限公司(下稱“新未來動力”),該公司成立于2018年5月,經營範圍包括充電裝置的維修與安裝、汽車充電樁設施的建設及營運管理服務等。其股權可以向上追溯到西安彙遠資産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西安彙遠”)及其實控人于航。

西安彙遠旗下公司業務涉及汽車、能源産業投資、影視文化、醫療器械等諸多領域。但于航似乎非常低調,在公開管道并未找到其相關介紹。

啟信寶資料顯示,新未來動力旗下17家子公司已覆寫廣州、長沙、成都、重慶等13個省會城市與直轄市,以及山西、雲南等省份。這些子公司投資額度位于600萬元至5000萬元不等。它們的成立時間主要集中在2020年7月至2021年8月的近1年時間中。是以,行業人士分析,大量集中式的投資加上疫情的持續影響或導緻新未來動力資金運轉上出現緊張。

“因為疫情新能源車主外出的頻率、充電的頻率就會下降,這就會導緻充電樁(營運商)的收入減少。它本來就是靠着大的流量擷取收益,現在整個流量都下降了,但是它的營運成本還是那麼大,支出大于它的收入,自然就會導緻部分企業暫時停止營運。”一位充電樁行業人士表示。

過快擴張引發内卷?

疫情的出現隻是導緻充電樁營運公司經營困難的原因之一。新未來動力的情況還與其過快的市場擴張不無關系。

長期以來,建設成本高、回本周期長、營運效率低下等問題一直困擾着充電樁行業的發展。但從近兩年開始,随着國家政策支援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有不少資本湧入這一行業,催生了很多依靠低價吸引客流的企業出現,短期内惡化了行業生态。

在充電樁行業實作盈利的企業屈指可數。根據東興證券、中信證券等測算,充電樁盈虧平衡使用率約為8%-9%,而2021年國内公共充電樁平均日有效使用率僅6%左右,這使得充電營運行業整體仍處于虧損階段,僅頭部企業勉強盈利。但目前的相關情況顯示,頭部企業是否已經實作盈利存在疑問。

作為行業龍頭公司之一,特來電也沒有實作盈利。2019年4月,特來電母公司特銳德董事長于德翔曾在對外稱,特銳德自2014年創辦特來電以來,5年時間累計投資50多億、研發投入10億,前4年累計虧損6億,終于在2018年跨過了盈虧平衡線。

然而,特銳德2021年12月釋出的《關于前期會計差錯更正的公告》顯示,特來電2017年至2020年的歸母淨利潤(調整後)分别為-2.14億元、-7670萬元、-7512萬元和-1.71億元,4年合計虧損5.37億元。最新的年報資料顯示,2021年,特來電的淨利潤為-5132萬元,仍未實作扭虧。

特銳德董證券部一位從業人員對此表示:“特來電現在還沒有盈利,但現在整個的虧損是不斷地減少的。充電樁現在還在一個大量投建的階段,随着新能源車的不斷增長,充電樁使用率的提高,未來整個盈利情況肯定是會慢慢好轉的。并且我們現在整個使用率是比行業平均水準要高。”

另一行業龍頭星星充電也表示公司到2020年9月已實作持續盈利。由于星星充電并未上市,是以其并未對外披露相關資料。

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釋出的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3月底,在全國主要營運商公共充電樁數量排行榜上,星星充電與特來電分列前二,它們擁有的公共充電樁數量分别為26.9萬台與26.8萬台,其次是國家電網和雲快充,分别擁有為19.6萬台與16.3萬台公共充電樁。再往後行業第三陣營的南方電網、依威能源等擁有的公共充電樁數量僅在3-4萬台左右。

上述充電樁行業内部人士表示,全國的新能源車主在抱怨日常充電不夠友善是事實,但中小型充電站營運商連年虧損也是事實。這說明充電樁産業還需要繼續尋找到一條能夠健康發展的道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