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給孩子什麼樣的童年,孩子就給你什麼樣的老年

“你爸一輩子都對我不好,我也認了,我就想着孩子長大了對我好就行,結果,兒子也這麼對我,我做什麼,他都不滿意!你說我這一輩子還有什麼盼頭?”這段時間,婆婆時不時地跟我說這樣的話!

我特别了解老年人内心的酸楚,她這個年齡不能工作,又不能為家庭付出多少,她最害怕的就是被挑剔,覺得自己什麼做不了,俨然成了一個吃閑飯的人!是以,當她感覺到不被尊重、感受不到自由時,她自己就過成了小心翼翼的樣子。

關于這個問題,我跟劉先生其實探讨了好幾次,我一再跟他說:“你爸媽和我爸都辛苦了一輩子,現在老了,我們不說讓他們享受榮華富貴,但我們至少說話做事讓他們心裡舒服,不能分擔他們身體的病痛,至少能讓他們心情好一點!”

劉先生特别贊同我的說法,每次都答應得好好的!但是每次一遇到他媽的問題時,幾乎不受控制地爆發脾氣!有時候,我也看不過去,連我也覺得他是在挑剔他媽!

你給孩子什麼樣的童年,孩子就給你什麼樣的老年

比如,婆婆要去挖野菜,可劉先生總覺得野菜可能被打藥了,還讓家裡到處都是泥巴,他極力阻止婆婆去挖野菜!

不過,不管他怎麼阻止婆婆,婆婆也會偷偷去挖野菜!劉先生發現時,自然就爆發脾氣,把婆婆一頓說。

又比如,做飯一事。婆婆看我每天帶孩子脫不開身,總是忍不住去煮米飯或者熬粥。可就是這麼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可他們之間也會時不時地爆發沖突。

劉先生總是要求婆婆多放米,多煮飯,即使倒掉一些也沒啥,可婆婆總是煮得不夠!一個總喜歡說,另一個總是不聽,劉先生覺得自己吃不飽特委屈,婆婆覺得吃不完,倒了很可惜,那是浪費!

兩人時不時地發生口角之争,發生争吵後,婆婆隻能暗自抹眼淚,然後時不時地向我訴苦,并說:“他就是這麼挑剔我,你看他都不挑剔你,你們就不吵架。”

每次看到婆婆紅着眼眶,我隻能深深地感歎:任何關系都是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尤其是親子關系,你怎麼對他,他長大後就怎麼對你。如《因果的真相》裡的比喻那樣:因果定律就像你扔一個球一樣,無論你從哪個角度扔,結果都會反彈到你身上。

你給孩子什麼樣的童年,孩子就給你什麼樣的老年

老公對婆婆的挑剔,總想她按自己的想法來行事,其實都源于小時候的相處模式。婆婆控制欲特别強,即使我們結婚了,她依然總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别人身上,我曾經因為孩子而跟她發生沖突,很大部分都是這個原因。對兒媳如此,對兒子女兒更是如此。

二姑姐曾經要信基督教,婆婆就不要她信基督教。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她們甚至鬧到了母女絕交的地步。

她也特别挑剔,不管别人做什麼,不管别人怎麼做,她總是不滿意。就拿買衣服這事來說,你給她買的衣服回來,不是這裡不合适就是那裡不合适。

關于她的挑剔,我最後總結一句話:一個人總是挑剔别人,其實不是在挑剔别人,而是在挑剔自己。

雖然她現在改變了很多,但那些年種的因卻一直在那裡。是以,我特别了解老公,雖然年過四十,但小時候不被尊重、被挑剔的傷一直藏在他的内心深處。盡管他自己也不想,每次争吵過後,他也後悔内疚,但他當時就是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你給孩子什麼樣的童年,孩子就給你什麼樣的老年

一個孩子的社交方式最初都來自于父母,并且呈螺旋式方向發展。也就是說,父母從小怎麼對待他,他長大後就怎麼對待父母,甚至怎麼對待其他人。這種方式甚至是根深蒂固,無論他長多大,心理學中的“刻闆印象”就決定了他一直在重複小時候的社交模式。那就像一個囚籠,一直束縛着他,盡管他一直苦苦掙紮,但都難以掙脫那個無形的囚籠。就拿煮飯這事來說,用他的話說,他一直要求婆婆多煮點,不知道說了多少遍,但她就是不聽。

我也曾跟他說:“她都這麼大的年齡了,你不可能改變她,你隻能改變你自己。”但話不疼不癢,依然時不時地因為這事而鬧沖突,老公依然無法改變自己,也無法獲得成長。

不過,夫妻又是一場修行。童年受的傷又會折射到夫妻身。很多人離開父母後,就把内心的傷與需求投射到另一半身上,導緻夫妻沖突重重,但也有很多人在另一半這裡獲得了治愈。

那天晚上,因為煮飯這事,我也生氣了!婆婆先問我要不要吃早上的雞湯面,我也覺得倒了浪費,就說吃,别浪費!可是,真到吃時,我才想起來早上放了很多辣椒,我吃了辣椒容易讓二寶上火!是以,我決定不吃面條,結果粥又熬少了!

劉先生又開啟了他的唠叨模式,盡快我一再說是我的錯,不管婆婆的事,劉先生還是不依不饒!

你給孩子什麼樣的童年,孩子就給你什麼樣的老年

那天晚上,我生氣了,喝了粥後就不理他。因為拌嘴,第二天早上也不做飯,吃了面包,喝了牛奶就帶二寶出去。

中午回家後,我本來想找他好好聊聊,結果,一說到這事,他就來脾氣了,還說以後自己做自己吃。我一看這是要提前進入他父母的相處模式,我什麼也沒說,中午不做飯,自己跑外面去吃!

吃完飯回家,餓了一天的劉先生可能是羨慕嫉妒恨,陰陽怪氣地問我吃了啥,我回答:“你管我吃啥!”

劉先生徹底被激怒了,那天下午跑去市場買了兩斤肉回來,自己包餃子馄饨,煮米飯,還炒了一個菜!

那天晚上睡覺前,我們聊了會天,他說:“人都是痛定思痛,永遠也别想改變别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我笑着說:“這才是成年人的姿态,苦苦要求别人改變,為什麼不能改變自己。改變自己就成長了。關于煮飯這事,一方面你可以提前把飯煮上,避免出現這樣的問題;另一方面,即使她煮少了,你也可以下點面條,或者攤一個餅,不都可以彌補嗎?為什麼要一遍又一遍地埋怨她,要求她改變!而且大多數時間都是我做飯,她不過偶爾煮一下,你又為啥不能包容一下呢!我都覺得特别知足,像她這年齡,别說給我們做多少事,能把自己照顧好就是給我們減負了。”

那次經曆總算讓劉先生成長,從那天開始,劉先生不僅不唠叨他媽了,無論是做飯還是吃飯都成了積極分子!

你給孩子什麼樣的童年,孩子就給你什麼樣的老年

後來,我跟婆婆說到這件事,婆婆說:“我看他一天沒吃飯都心疼死了,我想給他做飯,但我又怕他生氣!”

我笑着說:“我跟你最大的不同就是該狠心時就能狠下心來,一個大男人還能把自己餓死了?餓一天就懂知足常樂了!這是他成長的必然經曆,自己想通了,自然就成長了!”

這段時間,劉先生與婆婆的較真狀态終于被打破了!這也是他成長的一大步!

寫到最後,我也想跟所有父母說,我們現在努力學習成長,用正确的愛去愛孩子,孩子将來才能正确愛我們。

我們給孩子什麼樣的童年,孩子就給我們什麼樣的老年!

你給孩子什麼樣的童年,孩子就給你什麼樣的老年

龍春華,親子作家,龍春華親子實踐課堂創始人,二胎媽媽,著有《養育男孩,媽媽有辦法》、《孩子,你是最好的自己》、《嬰幼兒行為心理學》等十餘部作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