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月新能源廠商排名:比亞迪實力教育特斯拉,自主新勢力還是太嫩

随着時間步入4月中旬,3月份汽車行業的各項資料表現紛紛得以公布。與此前雷打不動的一汽-大衆、上汽大衆霸占廠商銷量榜首,軒逸/朗逸、哈弗H6穩坐轎車和SUV銷量冠軍的局面不同,新能源行業的逐漸普及和快速發展,催生出全新的銷量增長點。諸如五菱宏光MINI EV、特斯拉Model Y、比亞迪宋PLUS,均展現出強勁的銷售潛力。

當然,一款車型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整個品牌的成功,從廠商銷量層面來看,哪些企業具有更強的實力呢?前不久,乘聯會公布了3月份的廠商銷量排名,看過這份榜單後,各大品牌在新能源市場的站位如何,便一目了然。

3月新能源廠商排名:比亞迪實力教育特斯拉,自主新勢力還是太嫩

看點一:比亞迪實力“教育”特斯拉

提到新能源車企,比亞迪和特斯拉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品牌,而從3月份的市場表現來看,二者可謂是各具特色。

3月新能源廠商排名:比亞迪實力教育特斯拉,自主新勢力還是太嫩

毫無懸念的是,比亞迪3月以勁銷破10萬輛的成績位列新能源廠商排名第一,并且還于本月初宣布,“正式停産燃油車”,進而全身心地投投入到能源賽道。就上個月銷量來看,比亞迪DM-i混動與純電系列的産品銷量均突破5萬輛,各自占據着半壁江山,無論是在“過渡時期”,還是“全面純電時代”,比亞迪都能夠高枕無憂。

3月新能源廠商排名:比亞迪實力教育特斯拉,自主新勢力還是太嫩

相較而言,特斯拉的銷量表現也不差,即便僅有兩款車型,但月銷65754輛的成績,穩穩占據着榜單第二的位置。根據特斯拉的傳遞規律,特斯拉(中國)工廠每季度最後一個月的産能将優先供應國内市場,是以,如果就其今年一季度的整體資料來看的話,特斯拉的平均月銷在3.6萬台左右。

由此不難看出,雖說特斯拉是新能源時代的“寵兒”,但無論是從産品陣容、産能實力,還是供應鍊體系來看,手握DM-i超級混動、刀片電池,以及擁有獨立研發“三電技術”并支援自主生産的比亞迪,都會更具優勢。二者在未來的競争,想必也會更加激烈。

看點二:自主新勢力還是太嫩

比亞迪之是以能夠走在大多數傳統車企的前列,一方面源于其在動力電池領域積累多年的經驗,研發插混/純電動車可謂輕車熟路,另一方面是因為其對燃油市場的依賴性不強,可以輕松甩開“燃油包袱”。與此同時,“從零開始”的衆多造車新勢力,也成為車市近些年的關注焦點。

3月新能源廠商排名:比亞迪實力教育特斯拉,自主新勢力還是太嫩

雖說早在2015年,造車新勢力便陸續誕生,但經過研發、測試、量産、上市以及推廣普及後,月銷破萬的新勢力直至近兩年才誕生。就拿3月份資料來看,小鵬汽車、合衆新能源(哪吒汽車)、零跑汽車和理想汽車紛紛成為“萬輛戶”,同時其今年也将繼續推出全新車型,進一步擴大産品陣容。主打“高端”市場的蔚蔚來牌月銷僅有9985輛,相較于BBA等傳統豪華品牌的純電産品而言,也是一份不錯的成績單。

3月新能源廠商排名:比亞迪實力教育特斯拉,自主新勢力還是太嫩

如果僅從造車新勢力陣營來看,以上品牌的表現足以稱得上“頭部”,但放在整個新能源榜單中,它們的優勢就不明顯了。抛開主打微型純電市場的上汽通用五菱和奇瑞新能源不看,廣汽埃安旗下的AION S和AION Y月銷輕松破5000輛,助推品牌銷量首次突破2萬輛;長安新能源、長城汽車(歐拉汽車)月銷量也在1.5萬輛左右,同樣擁有着不可小觑的實力。

從整個行業的角度來看,補貼縮水、原材料上漲等因素,将無差别地影響到新能源車企的發展;但與造車新勢力相比,傳統車企有着更強的資源整合和抵抗風險的能力,面對大風大浪将會更顯從容。是以,造車新勢力想要真正實作壯大,還需要靠時間和技術的積澱。

看點三:合資品牌淪為墊底

正如開頭所言,在燃油時代中,除了吉利汽車、長安汽車和長城汽車三大自主品牌“龍頭”能夠擠進榜單前十外,合資車企始終掌握着中國車市的主導權。但在新能源領域内,銷量比較好的一汽-大衆和上汽大衆,月銷量僅有6、7千輛,隻能算是榜單上的“墊底”表現。

3月新能源廠商排名:比亞迪實力教育特斯拉,自主新勢力還是太嫩

顯然,相較于豐田、通用等老牌合資車企,大衆集團的動作明顯更快,早于去年引進的ID.3、ID.4、ID.6等産品,無論是從造型設計,還是動力表現來看,均稱得上可圈可點。不過,評價新能源車型好壞的标準,早已脫離了此前僅僅專注于“三大件”,在品牌營銷、智能配置等方面,合資品牌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3月新能源廠商排名:比亞迪實力教育特斯拉,自主新勢力還是太嫩

除此以外,在目前的合資甚至豪華品牌領域,尚且存有不少“油改電”的産品,但因為其售價較高,往往會造成“有價無市”的局面。是以,想要繼續在新能源領域保持領跑,合資品牌同樣需要加速自主研發,起步晚沒有關系,隻要産品實力夠強,未來還是有着後來居上的可能。

結語:新能源市場代表着全新的競速賽道,同時也意味着更多可能。自主品牌也好,合資品牌也罷,随着中國消費者購車理念的日益成熟,“濫竽充數”的産品很難獲得長遠發展;同時,趨于“内卷”的新能源賽道,勢必也将帶來更多選擇,至少對于消費者而言,不是一件壞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