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神舟十三号成功傳回,航天員有哪些奇妙體驗

神舟十三号成功傳回,航天員有哪些奇妙體驗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船傳回艙在東風着陸場預定區域成功着陸。(新華社記者 彭源/圖)

打包好的物資包飄在半空,航天員們正忙碌地清點、轉移。

葉光富手指輕輕一撥,微波爐大小的物資包就在空中連翻了兩個跟頭。王亞平左右手各拎一箱,一個腳尖點地,人就輕盈地“飛”至半空。不遠處,指令長翟志剛“飄”行在包裹堆裡,有條不紊地清點指揮……2022年4月1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釋出上述“天宮”視訊。

據4月16日上午最新消息,神舟十三号航天員乘組為期六個月的太空“出差”已經結束,成功傳回東風着陸場。

從升空至今,神舟十三号乘組在太空中停留了近6個月,創造了中國航天員連續在軌飛行時長新紀錄。回顧183天的“天宮”之旅,三名航天員們有哪些奇妙體驗呢?

中國女性太空行走第一步

2021年10月16日,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乘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船進入天和核心艙,成為入駐中國空間站的第二批航天員。

二十餘天後,神舟十三号乘組就迎來了第一次出艙任務。

11月7日16時30分,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進入天和核心艙節點艙。他們關閉核心艙雙向承壓艙艙門,穿上艙外航天服,航天員葉光富在艙内配合支援。

另一邊,北京飛控中心的航天員與空間應用支援大廳中,代号為“曙光”的從業人員小組,正通過直播屏觀察着航天員的一舉一動。他們要監測各種名額,為出艙活動做好地面指揮和保障。

18時51分,翟志剛打開出艙門,成功出艙。這是他時隔13年後再次進行出艙。

他對着地面的“戰友們”揮手說:“曙光,我是01。我已出艙,感覺良好。”當大家正為這一好消息鼓掌時,一個有趣的小插曲發生了。

王亞平接過翟志剛的話說:“曙光,我是02。我一會兒出艙,感覺良好。”留守艙内的葉光富也随即高聲說道:“曙光,我是03。我下次出艙,感覺良好。”三位航天員的“感覺良好”接力,引發指揮大廳裡陣陣笑聲,歡樂的掌聲也漸次響起。

随後,出艙後的翟志剛安裝好腳限位器,在機械臂的支援下展開艙外作業。20時28分,航天員王亞平也從天和核心艙節點艙成功出艙,成為中國首位進行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邁出了中國女性艙外太空行走第一步。

兩名出艙航天員都身着新一代飛天航天服。細心觀察可以發現,和翟志剛帶有“紅色”元素的航天服不同,王亞平的艙外服帶有兩道閃亮的黃色,與國旗上金星的顔色相同。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員系統艙外服總裝主任設計師丁淩豔稱,航天員在艙外作業時,通過不同的辨別,友善區分男女航天員。

作為首位出艙的女航天員,王亞平身穿的航天服還專門針對女航天員的體形進行了專門的調整,譬如對關節、下肢等進行了一些更适體性的版型優化,更适合瘦小的航天員。而王亞平的成功出艙,也實作了對新款航天服、女航天員操作能力等多項技術驗證。

2021年12月2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員葉光富、翟志剛再次執行出艙任務。他們先後從天和核心艙節點艙出艙,并協同開展空間站艙外全景相機C擡升、自主攜物轉移驗證等操作。航天員王亞平駐守艙内。

其中,航天員葉光富是首次執行出艙活動。直播鏡頭中,葉光富身穿艙外航天服。待艙門打開後,他熟練地向上攀行,并時不時借助艙壁内的扶手調整位置。大約20秒後,葉光富順利到達出艙口,向地面揮手緻意,熟悉的“感覺良好”聲,再次傳回地面。

神舟十三号航天員是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第二個乘組,也是最後一個乘組。他們要在此前基礎上向更複雜的任務不斷發起新的挑戰,不斷地拓展航天員和空間站能力的邊界。

從升空至今,神舟十三号乘組在太空中停留了近6個月,創造了中國航天員連續在軌飛行時長新紀錄。

2021年11月7日,王亞平成為中國第一個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第三套艙外服首次亮相;2021年12月26日,翟志剛、葉光富完成神舟十三号飛行乘組第二次出艙,第一次驗證艙外攜物轉移……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漫漫征途上,肩負使命的航天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第一次”。

兩次出艙任務順利完成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釋出消息稱,實施艙外作業,正在成為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工作常态。

後續,中國航天員将開展次數更多、更為複雜的出艙活動,為空間站順利完成建造及穩定營運提供有力支援。

“我這一棒,是女航天員第一棒”

神舟十三号航天員乘組中,王亞平已是第二次執行太空飛行任務,也是首位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

進駐天和核心艙後,失重環境中,王亞平的馬尾辮向上高高飄起,意外和《西遊記》中神仙“風婆婆”發型相似。王亞平的“沖天辮”沖上熱搜後,有網友打趣稱,“難道這就是神仙同款?”

在第一次太空授課時,王亞平在視訊裡展示了空間站的睡眠區。相較于兩名男性航天員的“簡潔風”,王亞平居住的2号卧室,被裝扮出女性獨特的溫馨。

睡眠艙右上角懸挂着三隻卡通玩偶,一隻憨态可掬的大熊貓背對鏡頭,似乎在“面壁思過”。大小不一的物品包占據了大半個牆面,靠舷窗的艙壁上還貼着四張家人的照片,每張照片裡都有女兒的身影。

十多年的太空征途上,王亞平一再推遲了做母親的計劃。2013年初征太空任務完成後,生育計劃才正式提上夫妻倆的日程。2016年,王亞平順利生下健康可愛的女兒。

在神舟十三号航天員乘組出征當日,王亞平5歲的女兒也來到現場為她送行。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個身着粉色羽絨服、紮着小辮的小女孩被高高舉起。當三名航天員陸續走到室外,她舞動着雙手,大喊道,“媽媽,媽媽!”列隊準備的王亞平似乎聽到了呼喚,朝着女兒方向用力地揮了揮手。

一時間,“媽媽出發給你摘星星了”也成為網絡熱門話題。

原來,王亞平曾在采訪中提到和女兒的一個約定,稱“飛行回來時要給她摘星星。而且要摘很多,因為要分享給她的同學們”。

身在太空,心系地球。航天員睡眠艙的“窗戶”是一枚圓形的舷窗,可以透過它眺望地球。“這裡挂着我家人的照片。晚上的時候,我還會跟家人通通電話。”王亞平說。

無論男女航天員,都需要經過繁重複雜的專業訓練。其中,女航天員有諸多獨特優勢,重要性不可替代。

在一次公開訪談時,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提到,大量實踐和理論研究發現,在執行太空任務時,女航天員在某些方面感覺更敏銳、心思更細膩、考慮問題更全面、處理問題更注意方式方法、溝通能力更好。

此次出征前,王亞平也在受訪時說,女性的細心、耐心、韌性以及特有的親和力,在任務的完成和乘組的配合上,都會發揮獨特的作用。

“我這一棒,既是飛行乘組的第二棒,也是女航天員的第一棒。”王亞平說。

2013年,王亞平在“天宮一号”進行首次太空授課,示範了失重環境下獨特的實體現象。時隔八年後,太空課堂再次開課。

2021年12月9日,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舉行。北京、南甯、香港、澳門等地同步設定了地面分課堂。

約60分鐘的互動交流中,3名“太空教師”示範了多種奇妙現象:顯微鏡下熒光閃閃的心肌細胞、失去浮力的乒乓球輕松沒入水中、靠手臂旋轉實作的太空轉身等,天地間不斷響起掌聲和笑聲。

在水膜張力實驗中,王亞平将一朵折紙花貼在水膜上,花朵慢慢舒展開來。

“看到這朵花,我就想到了我的女兒。”這朵花是王亞平在地面時和女兒一起完成的。她動情地說,“同學們,你們都是祖國的花朵,含苞待放;未來是你們的,希望你們的夢想,都能在這廣袤的宇宙中綻放。”

太空“跨年”初體驗

自2021年10月至今,神舟十三号航天員乘組度過了長達六個月的“天宮”生活。這也讓他們收獲在太空迎接2022新年、過農曆虎年春節的獨特體驗。

2022年第一天,天和核心艙内,神舟十三号航天員乘組發來了一則新年祝福視訊。這是他們首次在中國空間站跨年。指令長翟志剛率先發言說:“今天是2022年元旦”,“祝大家新年快樂!”

離地近400公裡的軌道上,空間站每90分鐘即可繞地一周。在這裡,航天員們每天可以看到16次日升與日落。正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此前受訪時打趣稱,“我倒想聽聽,他們把什麼時間算作是新年的開始。”

2022年1月31日是除夕。當晚,神舟十三号乘組在太空過年的熱鬧畫面也持續引發熱議。即使遠在太空,年味依舊不減。

印着“福”、“春”的大紅中國結挂在半空,蓬松的流蘇穗子無風自動。張貼的年畫上,畫的不再是古老威嚴的門神,而是身着太空服、足踏祥雲的卡通小宇航員。空間站被裝點得熱鬧紅火。

三人吃年夜飯的有趣場景,也讓人忍俊不禁。視訊中,三人圍“坐”在就餐區。一個調皮的餃子悠悠飄出來摻和,航天員葉光富急忙伸出叉子“截胡”。油亮的湯汁在空中化成透明的湯球,航天員翟志剛張開嘴,就勢吞下。

空間站經過中國上空時,航天員王亞平從太空發出一段“随手拍”。“現在是(中原標準時間)7點30分,我們的空間站正經過祖國的上空。”

從舷窗向外望去,中國東面海岸線的模糊輪廓若隐若現,神州大地上華燈初上。“第一次從太空視角看神州中國,除夕夜的燈光像火焰一樣,特别漂亮。”王亞平不禁感歎。

為保證好航天員太空過好春節,地面支援保障團隊也持續“護航”。

據了解,為保證航天員天地視訊通話或看春晚等視訊節目,地面把上下行通信弧段增加了四十多個時段,增加了航天員娛樂和與家人溝通的時間。

中國航天員中心航天營養與食品研究室主任臧鵬在受訪時稱,科技人員特意為航天員準備了3種餃子,分别是豬肉白菜餡、鲅魚餡和黃花菜餡。

2022年央視春晚節目中,三名航天員從空間站發來拜年祝福。不少人驚喜地發現,不同于常見的艙内工作服,三人都換上了帶有紅色元素的節日“新衣”。

在此前的一次采訪中,航天員王亞平就曾提出,由于空間站任務時間較長,會趕上春節等節日,航天員們還會專門配有節日服。“在我看來,在空間站過節反而更有儀式感。”王亞平說。

長達數月的飛行任務中,航天員很容易出現孤獨、焦慮症狀。而欣賞音樂、演奏樂器可以有效豐富航天員們的業餘生活。過去,諸如口琴、笛子等體積小巧的樂器,都曾被帶入太空,被航天員們奏響“天籁”。

神舟十三号乘組出征前,王亞平曾對媒體表示,她将帶一件“比較大的樂器”進入太空,但沒有透露樂器的具體名字。

農曆新年元宵節這天,這件神秘樂器終于揭開面紗。在當晚舉行的央視元宵晚會上,王亞平在空間站以古筝彈奏《茉莉花》,為晚會帶來開場表演。

視訊中,她懸坐半空,一把小巧的古筝擺在腿上。撥動琴弦,琴聲叮咚。伴着熟悉的茉莉花旋律,演奏者和琴身也輕輕舞動,漸漸擺脫腳下限位器的束縛。

一曲終了,王亞平索性放開琴身,張開雙臂,在空中靈巧地翻了個身。一時間,人與琴都飛至半空。網友稱贊王亞平的表演稱,“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天宮”會師勝利在望

空間站又稱太空站、航天站。它可以供多名航天員在太空巡訪、工作和生活,因而被稱作“太空之家”,在這裡安家并不容易。

可以說,建設和營運空間站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科技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标志。目前,世界上僅有美國和俄羅斯兩國擁有自主建設的空間站。從1998年開始建設、于2010年投入使用的國際空間站雖然由多國共用,但在美國的反對之下,中國卻被排斥參與使用。

1992年,中國政府制定了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建造載人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正是最後一步。此後,一代代中國航天科技工作者們開始了艱苦的探索。

2013年10月3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正式釋出中國“太空之家”的名稱:載人空間站命名為“天宮”,核心艙命名為“天和”,貨運飛船則命名為“天舟”。這些充滿曆史和文化内涵的名稱中,寄托着中國航天人的希望。

2021年6月16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啟明在新聞釋出會上稱,“在突破載人天地往返、空間出艙活動、交會對接、推進劑在軌補加等一系列載人航天關鍵技術的基礎上,經過十年的攻關研制,空間站已進入到在軌組裝建造階段。”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網顯示,目前中國空間站由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三個艙段構成。截至目前,天和核心艙已迎來的兩批旅客中,神舟十三号航天員乘組飛行任務長達六個月,不僅突破了中國航天員的在軌時長,也意味着中國空間站開啟了有人長期駐留時代。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副總設計師柏林厚此前表示,2022年4月神舟十三号航天員乘組在軌駐留6個月傳回地面後,科研團隊将對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情況進行全面評估,結果滿足要求後,空間站将轉入建造階段。

不同于個别國家的“太空技術壟斷”,中國空間站建設采取開放合作态度。

早在2016年,聯合國與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簽署《利用中國空間站開展國際合作諒解備忘錄》。2018年5月28日,中國空間站國際合作機會公告釋出儀式上,中國代表史忠俊緻辭稱,“中國空間站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

2019年6月12日,聯合國/中國圍繞中國空間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的第一批項目入選結果公布,共有來自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成功入選,這标志着中國空間站合作進入新階段。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在2022年全國“兩會”上透露,2022年内,中國還将發射2個空間站實驗艙、2艘載人飛船、2艘貨運飛船,再将6名航天員送入中國空間站。屆時,6名航天員将“會師”太空,共同在軌工作一周左右時間。

他預祝道,“祝我們的中國航天員們,太空勝利會師!”

南方周末記者 毛淑傑 南方周末實習生 都又銘 黃凱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