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年聽王亞平太空授課的國小生,如今迎接航天員回家

逐夢飛天征程,彰顯青年力量。從第一枚地地飛彈到第一枚遠端運載火箭,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到空間站,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一代代航天人,接續奮鬥。如今,一批批青年航天科技人員堪當大任,肩負偉大使命奔赴星辰大海。

2022年4月16日9時56分,神舟十三号乘組平安傳回東風着陸場,那一刻,官燦輝格外興奮,作為東風着陸場的一名航天搜救隊員圓滿完成航天員艙落機臨、安全出艙、健康回京的訓示要求,為建設“三最”航天港貢獻力量。

2000年出生的官燦輝是湖南嶽陽人,22歲的他,已經是第四次參加大型搜救回收任務。為了這一刻,他足足準備了5個多月。回憶起任務當天的情景,他依然激動不已。

4月16日,淩晨4點半,官燦輝迅速起床,穿戴整齊,吃早餐。今天的早餐一定要吃得飽飽的,既是為了讓自己能夠保持足夠的體力完成近8個小時的任務,也是為了在飛機上不會出現暈機的狀況,官燦輝心想。記得2020年參加嫦娥五号傳回任務,第一次上飛機時暈機了,後來,他發現上飛機前吃得飽飽的就不會暈機。

5點30分,官燦輝到達機場,登機,裝置開機、檢查狀态、調試等,確定所有裝置進入工作狀态。在前幾次聯合演練過程中,官燦輝發現由于飛機上震動特别厲害,裝置之間的接線會有松動、脫落的現象,于是,他特地給接線做了備份,以備不時之需。

7點40分,空中分隊到達待命集結點。在這裡,空中分隊處于待命狀态,直到傳回艙制動開始,才開始向着陸點收攏。官燦輝所在的通信機主要是保障内部裝置組網、圖像傳輸、通信、排程的通暢。他說,任務中必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2018年,18歲的官燦輝懷着對航天事業的向往,來到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在航天搜救分隊,他幸運地跟着被稱為搜救“草原活地圖”“通信通”的通信技師李占山學習,一步一個腳印,從“小白”,成長為一名合格的通訊崗位人員。工作4年來,他先後參加了長征五号b、嫦娥五号、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等搜救回收任務。

為了備戰神舟十三号任務,去年11月,官燦輝跟随李占山到北京,對飛機上的裝置進行加複裝。經過三個月的緊張調試,才完成任務。當時臨近春節,準備過年休假回家的計劃取消了,春節就在北京的飯店度過。官燦輝說,雖然春節團圓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習俗,但是作為航天搜救隊員,因為任務而錯過與家人團聚是很平常的事。

9點08分,接到飛船傳回制動的預報後,空中分隊向目标區域靠攏。官燦輝知道,決戰的時刻到了,必須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空中分隊是第一時間到達傳回艙着陸點的搜救力量,他必須保證空中所有通信線路暢通,與指揮中心保持實時通信。

9點45分,排程傳來傳回艙抛防熱大底的聲音,空中分隊開始向目标地點靠近。官燦輝特别激動,一定要在第一時間捕獲目标。

2013年6月20日,太空教師王亞平在天宮一号實驗艙内,為全國6000餘萬學生進行太空授課。官燦輝就是其中之一,正在讀國小六年級的他,看着王亞平老師在太空授課,覺得很好玩、很神奇,因而對航天充滿了好奇,心裡萌發了當科學家的夢想。沒想到,5年以後,他加入了航天隊伍,成為一名航天搜救隊員。更沒有想到的是,9年後,他在東風着陸場,親自迎接王亞平傳回地球。

直升機保持在預定地點盤旋,突然,一個黑點躍入畫面,官燦輝敏銳地發現了傳回艙,“通信機發現傳回艙,吊艙跟緊了”,他第一時将畫面傳送至指揮中心。

9點56分,戈壁灘一陣濃煙騰起,傳回艙着陸了,官燦輝懸着的心終于落地。

“小時候看王亞平老師在太空授課,激發了我想當科學家的夢想。現在雖然不是科學家,但是作為航天人,能夠參與到航天搜救任務中,我也感到很神聖。如果沒有來東風,也許我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青年,是航天點亮了我的夢想,我願為這個夢想,奉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官燦輝高興地說。

照片拍攝:李昀錫 董延榮 王振 王海霞

來源 人民日報用戶端甘肅頻道

編輯 李拓

流程編輯 嚴聖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