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姚崇狀告宰相張說,唐玄宗震怒嚴懲張說,李林甫冷笑:姚崇輸了

作者:緻知小書齋

在大唐數百年的曆史程序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開元盛世。這既是盛唐的巅峰,也是衰落的起點。

在這段時期,既有姚崇張九齡等名相輔佐唐玄宗治理朝政,也有李林甫等奸臣逐漸登上曆史舞台,其中,姚崇曆任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是唐朝著名的四大賢相之一,演繹成了一段段曆史佳話。

姚崇與同時期的大臣張說曾有一段載入史冊的鬥争經曆,姚崇曾經成功狀告張說不法事迹,讓唐玄宗勃然大怒,但時為禦史中丞的李林甫卻不看好姚崇,這是為何?

1.姚崇與張說

神龍之變後,李隆基成功登上皇位,放眼天下,經曆了武則天和太平公主陰盛陽衰的動亂時期,動亂讓朝廷奄奄一息,朝中官吏都各懷鬼胎,人心不安。

姚崇狀告宰相張說,唐玄宗震怒嚴懲張說,李林甫冷笑:姚崇輸了

為了讓朝廷迅速進入軌道,李隆基果斷提拔一批賢臣做宰相,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就是姚崇。

姚崇原本是武則天時代的宰相,以秉公執法、多謀善斷著稱。武則天晚年,深得武則天寵幸的張易之想要把長安大德寺的僧人調到定州的私置寺院,中飽私囊,被僧人狀告。張易之多次向姚崇說情,但姚崇不為所動。張易之在武則天面前狀告姚崇,姚崇被貶職為司仆寺卿。

但這次小小的挫折并沒有改變姚崇的耿直範,在神龍之變中,姚崇站在發動變動的張柬之這邊,把武氏家族撸下馬。但令衆人大跌眼鏡的是,姚崇出于君臣之情,公然為落魄的武則天落淚,很快就遭到了上台勢力的打壓。本是預謀變動的有功之臣,卻遭貶黜。

姚崇狀告宰相張說,唐玄宗震怒嚴懲張說,李林甫冷笑:姚崇輸了

不管是武則天在位時面對張易之這等權貴,還是武則天下台後牆倒衆人推的現實,姚崇始終不改自己的耿直本色,這種正直的品格讓當時還是太子的李隆基非常欣賞。于是李隆基在平叛太平公主的變亂後,迅速啟用了姚崇,予以重任。

對其他人來說,這是不可多得的好機會。姚崇在上任前,還跟李隆基讨價還價了一番,要求李隆基答應自己的十個條件。其中一條就是整頓吏治,嚴懲腐敗。

李隆基答應了。

而張說,此時擔任李隆基的中書令,也是宰相級别的人物,以貪财著稱,就是姚崇要拉下馬的第一号人物。這是姚崇一貫以來不避權貴的作風。但最終的結果,卻讓姚崇意想不到。

2.李林甫的暧昧

在唐玄宗時期,還沒有發展出後來宰輔大臣互相掣肘的群相制度,可以說還是獨相。張說和姚崇同樣都是同中書門下,但張說所擔任的紫薇令,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百官之長,大唐宰相位置,也是姚崇的上司。

張說對姚崇同樣心懷忌憚,嫉妒姚崇的才華和能力,曾極力阻止唐玄宗征召姚崇入朝。但姚崇還是成功入朝,情急之下張說跑到岐王李隆範府。

姚崇狀告宰相張說,唐玄宗震怒嚴懲張說,李林甫冷笑:姚崇輸了

這李隆範,是唐睿宗的第四子,與唐玄宗是同胞兄弟。史載“愛儒士,無貴賤為盡禮”,可以說沒有什麼親王的架子,很多人都喜歡走岐王的門路。張說此刻拜訪,也許隻是想聯絡感情,為日後謀條退路。

其他白衣之士結交岐王,倒是無關緊要。但朝中大臣結交親王,卻是皇帝不能容忍的,驸馬都尉裴虛就“坐私與李範遊”被貶到嶺南。張說是百官的焦點,拜訪岐王的消息,很快就流傳出去。姚崇經過調查,掌握了實錘證據,報告了唐玄宗。

唐代史料筆記《松窗錄》記載。上怒曰:“卿歸中書,宜宣與禦史中丞共按其事。”唐玄宗勃然大怒。

禦史中丞,是唐代負責彈劾監察百官的官職,品秩不高,在唐朝時隻有四品,卻是皇帝的左膀右臂。此時禦史中丞,就是後來遺臭萬年的李林甫。

姚崇狀告宰相張說,唐玄宗震怒嚴懲張說,李林甫冷笑:姚崇輸了

但此時的李林甫,還隻是一個循吏,在很多人眼裡,甚至還是一個精明能幹、執行力很強的官員,擔任着禦史中丞的職責,是負責監察執法的能吏。

姚崇帶着聖旨來到中書省,向李林甫傳達旨意。張說是和李林甫同在一屋檐下辦公的上司,但李林甫聽完聖旨,知道張說這次是真栽了,沒有半點猶疑,還主動給出了捉拿的政策,“多智,是必困之,宜以劇地。”

原本張說是在中書府辦公,隻是此時已經下班回自己的府邸。李林甫希望能帶上一隊人馬,直接去府上把張說抓回來,展現了極強的執行能力。否則以張說的能量,如果拖上一拖,可能就有了回旋的餘地。

可姚崇搖了搖頭,說道:“丞相得罪,未宜太逼。”姚崇考慮張說畢竟還是當朝丞相,這樣明火執仗地去府上拿人,不夠體面,也不符合程式。姚崇還是指令李林甫帶上诏書,把張說傳诏回來。

李林甫冷笑了一下,說道“公必不忍耶!說當無害。”他認定了姚崇不夠狠心,無法扳倒張說。雖然如此,卻沒有違抗姚崇的指令,讓下屬小禦史帶上诏書,二人一同前往張說府上。

可詭異的是,李林甫“中路以馬墜告”,讓小禦史自己前往張說府上宣诏。這樣一來,李林甫既沒有違抗了姚崇的聖旨,也不會在捉拿張說的事情上給自己留下後患,讓小禦史拿着聖旨出面,自己一早就想好了脫身之計。

姚崇狀告宰相張說,唐玄宗震怒嚴懲張說,李林甫冷笑:姚崇輸了

出于李林甫意料的是,小禦史到了張說府上,很順利地宣诏,張說也沒有遲疑地跟着小禦史回到中書省,等待唐玄宗的懲處旨意。難道李林甫看走眼了?

3 張說憑一句話解困

話說小禦史到了張說府上宣召,張說聽完诏書,似乎沒有任何慌亂,隻往身旁的侍從看了一眼,換好衣裳就随同小禦史前往中書省。讓小禦史不得不感慨宰相氣量果然不凡。

實際上,在小禦史來之前,張說府上才剛剛經曆了雞飛蛋打的一幕。

姚崇狀告宰相張說,唐玄宗震怒嚴懲張說,李林甫冷笑:姚崇輸了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在姚崇得到唐玄宗授意趕往中書省的同時,張說要倒了的消息就早已在宮裡宮外傳開了,有一書生曾得到張說的恩惠,聽聞這一消息,趕緊跑到張說府上通風報信,并自稱可以帶上珍寶前往權貴處,為張說說情。

這個書生曾在府上教書,張說深知書生能言善辯,自己也曾于他有過恩惠,對書生深信不疑。隻是書生真的能幫自己脫身嗎?

張說此時也别無他法,隻能死馬當活馬醫。張說一向以貪财著稱,府内的珍寶不計其數,但身處險境,也顧不上那麼多了,即便書生真是騙子,大不了也就損失一件珍寶。但若書生說的是真的,張說現在擁有的一切都灰飛煙滅了。

張說在心裡盤算了一下,當即就有了主意,并囑托讓九公主為自己向唐玄宗說情時,一定要帶上一句最要緊的話,切記切記。

于是,書生帶上張說的書信和珍寶,前往九公主宅中,前腳剛出張說府邸,小禦史就奪門而入,兩人擦肩而過,都在與時間賽跑。

有了張說的書信和珍寶,書生很順利地就見到了九公主,九公主是唐玄宗最寵愛的女兒,平日裡張說也對九公主恭敬有加,多有來往。得知張說有難,九公主連夜進宮,面見唐玄宗。

姚崇狀告宰相張說,唐玄宗震怒嚴懲張說,李林甫冷笑:姚崇輸了

在唐玄宗面前,九公主述說了一番張說如何勞苦功高,唐玄宗畢竟還是念君臣之情的人,心裡已經開始有所動搖,但仍堅持要治張說的罪行。于是九公主把張說教自己說的那句最重要的話說了出來“上獨不念在東宮時,今反用讒耶?”

唐玄宗聽到這句話,心頭一震,一番往事回憶在心頭。當年,唐睿宗登基,立李隆基為太子,張說為太子侍讀,二人在東宮每日學經論道,也曾有過一番親密的師生情誼。

更重要的是,當時李隆基雖貴為太子,但太子之位卻是搖搖欲墜,太平公主虎視眈眈,時刻想把李隆基拉下馬,唐睿宗也時刻防備着李隆基變亂篡位,甚至想要拉攏張說。關鍵時刻正是張說勸說唐睿宗,讓李隆基監國,才将一場危機化解在無形之中。

人都是念舊情的,貴為九五至尊的唐玄宗也是如此。此刻唐玄宗聽到九公主這句話,不僅想起了張說與自己的師生之情,更想起了當年張說輔佐自己登基的功勞,于是當即下令,命高力士前往禦史台宣召,對張說既往不咎。

張說順利脫身,讓李林甫非常慶幸,沒有因為這件事與張說結下梁子。

可姚崇真的輸了嗎?

4 姚崇與李林甫

後來,張說雖然被貶出中樞,姚崇成功登頂相位。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張說不久就憑借在朝中經營多年的人脈重新回到朝廷,擔任丞相的位置。而此時的姚崇因年事已高,不久就撒手人寰,給子孫留下了張說這樣的大敵手。

姚崇死前病重,在床榻上囑托子孫,要在奠禮上利用張說貪财的心理,讓張說幫自己起一塊神道碑,再趁着張說反悔前請唐玄宗确認碑文内容,用不可更改的碑文化解二人的嫌隙。

姚崇死後,張說果然如姚崇所料行事,事後張說感慨“死姚崇猶能算生張說。”盛唐時期的一對冤家對手就此了結了恩怨,姚崇子孫後代被張說迫害的風險也化解在無形當中。

在這件事情上,姚崇與張說是對立的雙方,唐玄宗決定二人拉鋸方向的焦點,此時的李林甫還不是主角,充當着觀察者的角色。可真如李林甫所判斷的,在這件事上,姚崇輸了嗎?

對唐玄宗來說,他最在意的是臣子的忠誠。最不能容忍的是朝内大臣勾結親王,也許再走一步就是謀朝篡位了。是以當從姚崇處得知張說向岐王表忠時,即便張說已經貴為宰相了,也被唐玄宗一把拉下。

同樣的道理,後來讓唐玄宗網開一面的,還是張說的忠誠,“上獨不念在東宮時,今反用讒耶?”在唐玄宗身為太子卻搖搖欲墜時,是張說曾經堅定地站在自己這邊,這過往的經曆已經證明了張說對自己的忠心不二。

姚崇狀告宰相張說,唐玄宗震怒嚴懲張說,李林甫冷笑:姚崇輸了

由此也證明了李林甫的後來判斷,張說作為三朝老臣,隻要有一定回旋的空間,就一定能鹹魚翻身。

在李林甫看來,姚崇一開始抓住了張說向岐王表态這個最要命的問題,幾乎可以說是勝券在握。是以李林甫剛聽到姚崇的傳诏時,一下審時度勢,迅速表态,既然要出手就要快準狠,不可對方留下反擊的餘地。

一旦張說緩過神來,就會對負責執行指令的自己有力回擊。是以當姚崇否定了李林甫的突擊逮捕建議後,李林甫當即打起了小算盤,把诏書交給下屬小禦史,兩人一同前往,自己再半途故意墜馬。這樣一來,一方面沒有得罪姚崇,另一方面也避免被日後鹹魚翻身的張說記恨在心。實在是老奸巨猾。

可以說,唐玄宗考慮的是張說對自己的忠心,李林甫考慮的是自己的利害得失,兩人思考判斷的出發點都很相像,是以後來李林甫才能深得唐玄宗的信任,把持為害朝政二十年。

姚崇狀告宰相張說,唐玄宗震怒嚴懲張說,李林甫冷笑:姚崇輸了

但姚崇不同。姚崇從踏入仕途開始,考慮的就不是自己個人的利害得失。也正因于此,他才敢硬扛武則天的紅人張易之,他才會在武則天倒台後還公然落淚同情。他行事始終是耿直為公,公心為上,也從來不怕是以承擔得罪人,從這一點出發,就能了解他在與張說鬥争中的行為方式,了解他與李林甫的行為方式的差異。

姚崇難道會不清楚李林甫擔心張說鹹魚翻身的小九九嗎?姚崇與張說可以說是一對老對手,彼此知根知底,是以他也才會在狀告張說時一下擊中要害,也是以後來才會有“死姚崇猶能算生張說”,姚崇能成為曆史名相,精明是必不可少的,這一點也未必會輸給李林甫。

但不同的是,與張說鬥争,為的并不是自己的私人恩怨,而是為了整頓吏治。他始終坦坦蕩蕩,從容不迫,即便是可能會被張說還擊也毫不畏懼。唐玄宗已經宣召禦史台,“共按其事”,那就按禦史台的程式走,在還沒有蓋棺定論前,張說還是當朝宰相,即便是傳召歸案,也要予以應有的尊重。

小結

同樣的精明,姚崇是出于公心,是以在任宰相短短幾年裡整頓吏治、滅蝗救災,被譽為救時宰相,為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成了後世景仰的賢相;而李林甫則是出于私心,在任宰相時結黨營私,為非作歹,甚至為了一己私利損害了邊将拜相的傳統,埋下了安史之亂的隐患,成了遺臭萬年的奸臣。

在曆史的長河中回望,誰赢誰輸,誰更高明,更是一目了然。

參考信源

《新唐書》

《舊唐書》

《松窗錄》

《明皇雜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