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教育随筆:審視孩子的撒謊行為,這位寶媽是這樣做的┃紫色秋蘭

作者┃紫色秋蘭 朗讀┃紫色秋蘭

指導┃郭新愛 編輯┃丄學号

孩子開始上國小了。做父母的常常會體驗到坐過山車的心情,孩子取得好成績,父母感動欣喜;孩子遇到困難,父母忐忑焦慮。随着時間推移,孩子漸漸長大,父母的心情也慢慢趨于平淡。

孩子不知不覺中升到高年級了,對學校生活越來越熟悉,他們開始像“小主人”一樣談論自己的學校,自己的老師、同學。他們不斷增強的自我意識容易讓家長們産生一種錯覺,認為自己的孩子已經長大了。

教育随筆:審視孩子的撒謊行為,這位寶媽是這樣做的┃紫色秋蘭

實際上國小階段的孩子遠遠沒有發展出成熟的身心,他們依舊會經常犯錯。犯了錯,不會處理,就會下意識地用撒謊來掩蓋自己的錯誤。

調查顯示,學生撒謊大多是學習上的,比如,沒有完成作業,欺騙老師說作業本忘在家裡了等等;作業寫得差,回家後不敢拿出來讓家長簽字,欺騙家長說今天沒有作業,第二天到學校就欺騙老師說家長不在家,或者幹脆模仿家長自己簽字。成績不好還會改變成績。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暴躁、焦慮,甚至對自己的教育方式産生懷疑,不知道該怎樣教育孩子。

朋友這段時間很苦惱,說兒子的班主任跟她打電話說孩子最近表現很不好,上課總說話。老師已經找兒子談過話了,希望父母協助老師再教育教育孩子。孩子回家後,她跟孩子談了這件事。孩子說是同桌總問他作業,他不得不講話。她說讓孩子跟同桌溝通好,以後不要在課堂上講作業,有讨論的問題下課以後再讨論。

這樣兩個人都能保證在課堂上認真聽講。最重要的是要管好自己。孩子表示以後不會再在課堂上跟同桌談作業的事了。孩子的态度很誠懇,她就相信了孩子的話。

教育随筆:審視孩子的撒謊行為,這位寶媽是這樣做的┃紫色秋蘭

上周五,她問兒子課堂上表現怎麼樣,孩子說表現很好,沒有再在課堂上講話。結果老師又打電話過來說孩子還是在課堂上講話,不認真聽講,老師在學校裡把孩子狠狠批評了一頓。讓家長好好教育一下孩子。朋友很傷心,也很失望,說不知道該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

學生在低年級時因為分不清想象世界和現實世界而表現出撒謊行為。到了中高年級,随着孩子自我意識的增強,他們的撒謊希望一般都是有目的的。

孩子的撒謊行為,本質上是想要建構一個完美的自我形象----父母和老師設定出來的完美形象。

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和老師經常暗示孩子說他們隻喜歡那些學習好的孩子,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接受這種暗示。但并非所有的孩子都能考出好成績,一旦孩子的成績達不到成人的要求,成人的批評、漠視就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壓力,此時,孩子唯一的辦法就是撒謊。換言之,孩子的撒謊行為是成人逼出來的。

撒謊是不好,但如果它是受成人逼迫的無奈之舉,那麼,該如何做呢。

01

做出改變的還是成人自己

要做出改變的還是成人自己。比如,在學習方面,國小低年級階段,孩子的核心并不在于知識,而在于保持、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對知識的好奇心,成人要盡可能降低孩子學習上的要求。

在日常生活方面,父母盡量不要給孩子創造撒謊的機會,不讓孩子去做他們還沒有能力做的事情,不對孩子提過高的要求。

教育随筆:審視孩子的撒謊行為,這位寶媽是這樣做的┃紫色秋蘭

02

父母切忌上升到道德層面

來審視孩子的撒謊行為

父母切忌上升到道德層面來審視孩子的撒謊行為,孩子達不到父母的期待,本身已經很沮喪很難過了,如果此時父母還批評他們,無異于雪上加霜,對孩子的心靈是一種損傷。

03

親子關系溝通不良

是以訊息傳達不準确造成誤解

親子關系溝通不良,是以訊息傳達不準确造成誤解。是以父母要學會與孩子有效的溝通,這決不是學習一些溝通技巧就可以的,要學會尊重孩子,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産生問題的根源再與孩子溝通。

04

讓孩子也能參加一些聚會活動

有些父母為了多陪伴孩子,很多社會活動都不參加了,其實全靠自己的努力去教育孩子是吃力不讨好的,如果能盡量安排,讓孩子也能參加一些聚會活動,一方面學習接人待物,另一方面親子也會有共同的話題。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步步的社會化,其中父母是他們的榜樣,他們希望知道父母對事物的看法,卻不希望父母動不動就對他們說一大堆道理。

對待處于成長中的孩子,每一個父母都需要有一種意識:無條件地接納孩子,肯定他們,保護他們。隻有接納孩子的所有行為,父母才能真正地了解孩子的行為。隻有肯定孩子的某些表現,父母才能激活他們向上成長的本能。隻有無條件地保護孩子的身體和心靈,父母才能為孩子創造出一個自由的、廣闊的成長空間。

贊賞歸作者所有

作者 朗讀者┃紫色秋蘭

紫色秋蘭,一位全職媽媽,平時喜歡讀書,寫字。希望在山伯教育與大家交流學習。

教育随筆:審視孩子的撒謊行為,這位寶媽是這樣做的┃紫色秋蘭

山伯教育指導┃郭新愛

郭新愛,深圳市某國小校長,一級教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寶安區先進教育工作者,曾擔任德育處主任,從事教育34年,熱愛書法和文學創作,作品屢獲各級各類書法文學比賽大獎,關注青少年成長、心理教育和親子養育綜合素質教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