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疫情之下,怎樣調節自己的情緒呢?

以上為本文的音頻,如有需要可點選聆聽

不知道最近大家是不是每天都會看下疫情的發展情況,今日又新增了多少案例、分别出沒在哪些場所,最近上海的疫情每天新增那麼多是否讓人感到心慌?有時出門都會覺得空氣有毒,總想把眼睛眯到最小,隻要不是待在家,就會膽戰心驚,怕随時會被看不見的病毒入侵。

我們會在這波疫情中出現許多的情緒反應,像是害怕、擔心、憤怒、恐慌、焦慮、愧疚與悲傷等。比如“憤怒”的情緒可能來自于不同情況,例如:看到抖音上某人在超市不戴口罩,被提醒還破口大罵的視訊,内心就會忍不住燒起憤怒的火。或者聽到“哎呀~戴不戴口罩都沒什麼差别啊”的言論,此時内心就會充滿髒話外加氣到爆血管。

疫情之下,怎樣調節自己的情緒呢?

根據不同的身份角色,會有不同的情緒狀态,且情緒的源頭也會有所不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身處不同角色的人,有着哪些不同的情緒狀态?

1.一般群眾

短短幾天之内,生活樣貌巨大的改變,開始居家上班、孩子停課、足不出戶等,忙碌地趕快适應新的生活模式,同時對于疫情的惡化與未知,帶來了焦慮、恐懼、擔心與害怕。

2.醫護工作者

身在醫療第一線,每天處在高風險的工作環境中,盡管做好了防護措施,仍然會出現強烈的恐懼感與無助感,難以感覺到安全,如果看到個人群衆明明可以保護自己和他人,卻仍不願意為防疫努力時,心寒、憤怒與厭惡也會随之出現。

3.确診者/隔離者

上海的疫情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了,大多數人難以想到确診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确診者的心境更是複雜,同時有身體不适引發情緒痛苦,以及害怕病情的未知發展,此外,又還擔心社會大衆的指責、或者隐私曝光,可能會出現退縮、被孤立、愧疚、自責、難過與強烈的無助感。

4.确診者/隔離者的家屬

身為親近關系的家屬,會擔心确診者與被隔離者的身心狀态,但又會覺得自己幫不上忙,甚至是以會有些罪惡感,以及對傳染給他的人生氣,或出現自責情緒,認為如果早知道就不要讓他去某某地方了。

5.重災區居民

沒有人會想成為重災區的居民,隻要一提起我家住某處,大家就會避而遠之,怕被朋友說“你不準出門”,身處重災區的人們,其實比任何人都還要害怕,會出現恐懼、害怕、被孤立與無法覺得安全。

6.經濟堪憂的人們

疫情之下,又是戰争,股票波動,各地裁員,心髒已經被爆擊一波,商家也因疫情暫停營業,生活與經濟都大受打擊,可能出現強烈的不安憂慮。

疫情之下,怎樣調節自己的情緒呢?

不管上述哪一種角色身份的人,都身處在大大小小的身心壓力之下,有些人尚可調适身心狀态,維持日常的生活狀态,但也有些人們變得非常焦慮緊張,以緻于大幅度的影響生活狀态,無法好好讀書、工作、生活、人際交流或适當抒發情緒。同樣面臨着疫情,為什麼每個人受到的影響有這樣的差異?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住在我們身體裡面的“身心容納之窗”。

疫情之下,怎樣調節自己的情緒呢?

什麼是“身心容納之窗”?

“身心容納之窗”這個詞彙,最早由美國精神科醫師所提出的,意指“一個人面對壓力來襲時,身心可承受的範圍”。

當人們面對壓力時,如果我們處在自己的容納之窗範圍内,盡管會有情緒起伏,但自身仍有辦法可以調節與穩住,并面對困境和處理問題,但如果我們面臨身心無法負荷的壓力狀态,就會被迫超出容納之窗,也可以說是“脫窗”了的情況,進而處于“過度激發狀态”,就會呈現以下兩種情況:

1.過高激發:像汽油被火點燃的瞬間,身心能量過高快速爆發,出現焦慮、暴怒、躁動、攻擊、吼叫等現象,處于“戰或逃狀态”。

2.過低激發:像是被當機了一樣,身心反應能量過低,出現動彈不得、無力、抑郁、恍神、疲憊、說不出話等現象,處于“當機狀态”。

上述皆是人類生存的本能,這就要追溯到遠古時代,人類生存在野外的時候,若遇到一隻熊,會有三種反應“攻、逃、呆”,分别為攻擊-找到武器與之對抗、逃跑-盡可能遠離危險、呆在原地-盡可能減少任何動作避免刺激到熊,或避免被發現。這樣的生存本能已内建到人類反應速度最快的邊緣系統,盡管現在已經沒有野獸來攻擊人類,但人類的神經系統仍沿用着以往的生存本能。

疫情之下,怎樣調節自己的情緒呢?

現今的群居社會中,“不怕野獸攻擊,但怕人際問題”,而現在的疫情攸關生存迫害,以及人際間的不信任關系,是以攻逃呆的本能就會被應用在面臨疫情所造成的各種壓力。

綜合上述,遇到危險會啟動攻逃呆,而此本能反應若已超出可控範圍,像是歇斯底裡、破口大罵、身體完全動彈不得、喚不回來,整個人無法回到可調節或可管控範圍内,也就表示此人超出了身心容納之窗,處于過高激發或過低激發的狀态。

而每個人的容納之窗寬度都不相同,會因着個人成長背景、學習經曆、創傷事件、壓力因應方式等,而有所差異。許多因應壓力方式的學習都來自于原生家庭,在成長過程中,有越多機會練習調節身心,就會有較寬的身心容納之窗,面臨壓力的可容納的範圍也就越寬。

但若成長曆程中,經常處于過度壓力狀态,例如:身心無法承受的創傷、情感過分疏離、長期言語攻擊等,以及沒有人教導,或沒有機會練習調節身心的方法,此時,身心容納之窗的寬度就會較窄,面臨壓力的出現,也會較容易進入過高或過低的激發狀态,就像是“脫窗”了一樣,脫離了身心容納之窗的範圍。

疫情之下,怎樣調節自己的情緒呢?

了解自身處于什麼狀态後,發現我們其實都不孤單,這些情緒反應和狀态都是人們會有的,而我們也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幫助自己穩定身心,喚回脫窗的身心。

疫情之下,如何讓自己脫窗?該如何穩定我的生活與情緒?

1.如何減少脫窗狀态?

适當地搜集疫情資料即可

未知會讓人感到害怕與恐懼,保持了解疫情近況,采取适當的預防措施,但避免過度搜集資料,或過度長時間關切資訊,可能會引發強烈的焦慮感。

觀察與接納自己的狀态

适當的危機意識,可以幫助我們做出反應遠離危險,是以細心地去觀察到自己的焦慮、緊張與不安,并且接納自己這些情緒反應都是很常見的,試着去了解它和接納它。

繼續努力過日子,找回控制感

疫情打亂了人們的日常,待在家裡的日子變多了,社交圈也可能有所轉變,試着張開雙臂去适應新的生活模式,在這當中找到新的樂趣,以及在充滿未知的大環境中,找到你還可以控制的事物,例如:整理房間、煮菜、用網絡聯系朋友、看劇等,然後繼續努力過日子,等候雨過天晴的到來。

疫情之下,怎樣調節自己的情緒呢?

2.居家日常練習秘技

心理專家榮新奇教授給大家介紹以下三個DBT辯證行為治療技巧,幫助人們找到身心平衡狀态的方法:

呼吸法:找個安靜舒服的位置坐下,讓雙腳、雙手都有安穩的位置可以擺放,開始噜西練習,吸氣四秒,吐氣八秒,在内心默數即可,反複練習3-5分鐘,停下來觀察自己的身心狀态,此練習可持續5-10分鐘都沒問題。

五感覺察練習:找個自己喜歡看的、聽的、聞的、吃的、摸的物品,一次隻選一個感官做練習,例如:找一首沒有人聲的音樂,閉上眼睛很仔細的聆聽,不做任何其他事情,就很專注的聽音樂即可,中途腦袋若浮現與聽音樂不相關的任何想法,就讓這個想法出現又離開即可,然後再把注意力拉回聆聽音樂上,練習結束後,一樣觀察自己在聽音樂曆程中的身心狀态,也可與其他人分享。

催眠療法練習:催眠療法是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态,包括注意力的集中與外圍意識的減弱,與認知、自我意識、積極情感、記憶和注意力增強等相關變化相關,是一種能動的無意識心理治療方法。

疫情之下,怎樣調節自己的情緒呢?

上述方法,可随時找到一個安靜的地方練習,反複操作可以幫助自己越來越快找到屬于自己的身心平衡狀态,更多練習細節與其他方法,未來再寫文章與大家分享。

3.建立屬于自己的資源急救包

若你的情緒已經超出負荷,想要把脫窗的自己叫回當時最快的方法,就是打開五種感官,趕快拿出自己喜歡看的、聽的、聞的、吃的、摸的物品,例如:照片、音樂、精油、巧克力、娃娃等,讓這些讓你可以感到安心的物品,陪伴你緩和情緒。此外,人際交流、保持運動與藝術創作也是很好用的急救包,幫助自己在從事這些活動的過程中,放松緊繃的神經,回到可以調節的狀态。

最後,疫情這場戰争,會是長期且未知的抗戰,現在是充滿焦慮與不安的特别時期,許多以往對生活的期待與規劃,都會是以而受到很大的影響,我們一邊抱持着希望疫情好轉的心态,并做好防疫措施,一邊調整對生活的期待,看見眼前仍擁有的部分,最重要的是“别失去信心,隻要還有一絲亮光,我們就能找到前方的路!”

抑郁症自我檢測可關注本公衆号回複:抑郁症自測進行測試。

焦慮症自我檢測可關注本公衆号回複:焦慮症自測進行測試。

雙相情感測試可關注本公衆号回複:雙相測試進行測試。

性格色彩測試可關注本公衆号回複:性格色彩進行測試。

掃掃關注

專家介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