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千年前預言?
1995年10月至11月,中日聯合考察隊對位于新疆和田民豐境内的尼雅遺址進行考古調查。一個人們想不到地文物出土了,10月14日,考古工作者在打開8号棺木的時候,發現了一塊色彩豔麗的織錦,上面繡着“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這一發現轟動了世界考古界。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難道千年前,就有人曾經預言了今天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嗎?它究竟是預言還是巧合?
尼雅,被遺忘的精絕古國
西漢政府控制西域時,這塊土地上有三十六個小國,人們把它們統稱為“西域三十六國”。可惜,在後來的歲月中随着戰亂和生态變化,“西域三十六國”中有些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活力,發展成為邊塞重鎮,有些則由于種種原因,消失在塔克拉瑪幹的茫茫黃沙中。

位于和田民豐縣正北約150公裡的塔克拉瑪幹沙漠之中有一個古遺址——尼雅遺址。它被來此考察的專家學者稱之為“東方的龐貝”。最早是英國人斯坦因在1901年發現的。斯坦因在這裡收集了大量漢文文書以及陶器木雕、錢币等珍貴文物轟動了整個世界學界。這個被人遺忘在茫茫黃沙中遺址,才漸漸引起人們的重視。
然而直到上個世紀30年代以前,人們一直無法準确斷定,這個古遺址的準确名稱,直到後來在此地發現了幾枚漢簡,人們才知道,這裡就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精絕國。
來到尼雅遺址的人們就會看到,整個遺址分布在尼雅河下遊的三角洲上。它以兩米多高的佛塔為中心,南北長25公裡,東西寬7公裡,周圍有寺廟、民宅、窖址、墓地、果園、林帶、道路、水池等二百多處遺迹。從分布的範圍看,當年這座城具有相當的規模。
在西漢時,距離長安有八千八百二十裡的精絕國,有四百八十戶人家,全國三千三百六十人,國王居住在精絕城,整個精絕國有兵五百人。設有精絕都尉、左将,驿長各一人。這個國家雖然小,但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而殷實而富庶,成為周邊各個勢力争奪的目标。由于戰亂等原因,精絕國在公元3世紀前後,就逐漸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今天人們發現,當時精絕國人似乎是有意識地留下了“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後,就銷聲匿迹了。精絕國消失四百年後,唐玄奘前往印度,他曾路過精絕國遺址,給我們記述當年的情況。唐玄奘由“媲麽川東入沙碛,行二百餘裡,至尼壤城,周三四裡,在大澤中,澤地熱濕,難以履涉,蘆草荒茂,無複途徑。唯趣城路僅得通行,故往來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薩旦那以為東境之關防也”。
這是最後一段關于精絕國的記載,自此以後,西域三十六精絕國就在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
一塊神秘的織錦
尼雅遺址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其中最有價值應當說是,佉盧文的木簡。佉盧文最早起源于古代犍陀羅,是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期的文字,全稱“佉盧虱底文”,最早在印度西北部和今巴基斯坦一帶使用,公元l—2世紀時在中亞地區廣泛傳播。公元4世紀中葉随着貴霜王朝的滅亡,佉盧文也随之消失了。這些佉盧文的木簡給我們記載了,當時精絕國的社會文化資料。成為今天人們了解精絕國的資料。
然而,尼雅遺址出土的文物中影響最大卻是“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文錦。它的出現給人們了無數的遐想,也呈現了許多神秘色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文錦長18.5厘米,寬2.5厘米。藍色底于上,用鮮豔的白、紅、黃,綠等色織出星紋、雲紋及孔雀、仙鶴、辟邪、虎等瑞禽獸紋樣的豐富花紋。織錦四周用白織物縫邊,上下各縫出3根長條帶,出土時位于屍體的臂肘腰部。“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文字出現上下兩排。
這是一個古老的預言?還是古人專門用于某中特殊的用途的物品?
專家研究後認為,原來這是一塊古人用來解釋天象的織錦。“五星出東方利中國”中的五星其實是古代天文學家重點觀測的“金、木、水、火、土”五個行星。它們出現的具體位置直接關系到許多軍國大事的決斷,這種用行星來占蔔的方式就是星占。占蔔是一種很古老的巫術,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今天人們看待殷墟中出土地甲骨文中,很多就是用來占蔔的,大陸唐代的天文學家袁天罡也是大陸古代最為出名的星占大師。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其實是一次占蔔的結果記述。在人們在這個墓葬中還發現了另外一塊織錦,上面寫着“讨南羌”,南羌就是漢代占據青藏高原的少數羌族,因為他們在河西走廊之南故而稱之為南羌。這兩塊織錦連起來,整個意思就是“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讨南羌。” 就是說金、木、水、火、土五個行星出現在天空時,利于政府去征伐南羌。
從根本上占蔔其實就是鼓勵士氣和降低士氣的一個重要手段,如果占蔔的結果有利于出兵,那麼士氣高漲,反之則士氣低落。
當時的“中國”的含義和今天我們所說的中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當時的中國其實就是指中原地區,有些時候甚至僅僅指都城。是以這并不是對今天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的預言。
據記載,精絕國當時駐紮有不少的漢軍,他們在戍守邊疆維護絲綢之路的暢通的同時,還屯田開荒。這塊織錦或許就是當年駐守此地的漢軍将士們留下的,可能是軍方在出征之前,用來鼓勵士氣的。
精絕因缺水而消失王國
精絕國是依靠尼雅河而存在的王國。位于塔克拉瑪幹沙漠深處的精絕國,水的問題一直困擾着他們。精絕人賴以生存的尼雅河的補給來源是昆侖山上流淌下來的雪水,這些千年不化冰川孕育着尼雅河流域三角綠洲。
到了東漢末期,随着氣候的變化,整個中亞地區的氣溫逐漸發生了變化,導緻尼雅河的水流量逐年減少,綠洲逐漸退讓。專家們做過一個調查,同漢代相比尼雅河末端退減210公裡,同1901年相比,尼雅河的末端退減15公裡。
從尼雅遺址出土的佉盧文木簡的記載來看,當時精絕國内,A錢橫行,一個名叫摩跋耶收稅官竟然侵吞了4年的稅款,拒不上繳王廷。國王不得不出面指責。而一位居民舍伽種植的樹木,則被一位百戶長強行砍伐出售, 舍伽直接向國王告禦狀,國王為此立即下達一道布告,宣布百戶長行為違法。關于生态問題的記載就更多了,這個王國的種籽和水,都是由國王親自掌管。經常發生沒有無法耕種的情況,有個佉盧文的木簡上甚至提到“現在精絕國正需要水”。
可見,尼雅地區嚴重沙漠化的情形,是精絕國消失的根本原因。而王國内國王權力弱化,官吏A錢腐敗,則加速了精絕國的消亡程序。最終精絕國在生态變化和鄰國入侵的雙重壓力面前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