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機體的生理學反擊,會導緻減肥失敗,提前吃晚飯,有助破局

有過減肥經曆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當減肥計劃執行1段時間後,好像效果越來越差,進入瓶頸期,就算加碼控制飲食、加強運動,體重也不再降低,甚至還會有小幅反彈。看不到明顯效果的時候,也是心理防線最容易坍塌的關口,最終,可能前功盡棄。最近,多項研究發現,造成減肥失敗的關鍵因素是代謝适應。這是怎麼回事呢?咱們一起來看科學研究的結論吧。

機體的生理學反擊,會導緻減肥失敗,提前吃晚飯,有助破局

近日,《肥胖》雜志上發表了1篇論文。這項研究,共有65名女性參與,她們的平均身體品質指數BMI是28.6,減肥目标,是通過每天800千卡的低熱量飲食,将BMI降低到25,參與者的食物構成是脂肪21%、蛋白質21%、碳水化合物58%。64%的參與者,遵守飲食安排,在155天内平均減重16%,體重減掉了12.5公斤。總體來看,減肥效果相當理想。

機體的生理學反擊,會導緻減肥失敗,提前吃晚飯,有助破局

學者們繼續分析資料,結果發現,減重後的參與者,實際靜息代謝率,比預測值低46千卡,這些人發生了代謝适應,機體對體重減輕,發動了生理學反擊,結果引起了新陳代謝速率的下降。這樣,實作目标體重的時間就會變長,如果中途缺少相關措施,就會導緻減肥計劃半途而廢。研究發現,那些代謝适應性較強的人,需要調整飲食,再用70多天,才能達到預設的減肥目标。

機體的生理學反擊,會導緻減肥失敗,提前吃晚飯,有助破局

代謝适應,metabolic adaptation,是指熱量攝取低于熱量消耗的時候,機體因為熱量不足,出現新陳代謝減緩,本質上,是食物缺乏時的自我保護機制。因為,低熱量狀态,會引起瘦素、胰島素、睾酮、甲狀腺激素分泌水準的下降,以及饑餓素、皮質醇分泌水準的升高,導緻饑餓感增加,代謝率降低。這樣,就會加大減肥的難度,而且,随着減肥計劃的執行,代謝适應的程度相應增加,減肥就進入瓶頸期,感覺自己的努力成效越來越差。研究表明,代謝适應可能持續幾個月,當體重穩定,建立新的能量平衡之後,代謝适應機制的效應才能減弱或消失。是以,發現減重效果變差的時候,不能放棄,隻有堅持,才能實作最終的減肥目标。

機體的生理學反擊,會導緻減肥失敗,提前吃晚飯,有助破局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間歇性禁食,将飲食控制的側重點,放在進食時間上,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加州大學的1項研究發現,将每天的進食時間限制在10小時内,12周後,可使體重減輕3%到4%,腰圍減小4%,體脂減少3%,血壓下降大約6mmHg,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糖化血紅蛋白等訓示,均有所降低,睡眠品質也會得到改善。這種方法,對于克服代謝适應,也有一定助益。

機體的生理學反擊,會導緻減肥失敗,提前吃晚飯,有助破局

相關的研究發現,将晚餐時間提前,吃完最後1口飯的時間越早,減肥的成功率越高。這些研究結論,與咱們傳統的過午不食的說法,有着異曲同工的觀點。研究還發現,在全天進食總量相同的前提下,早餐進食比例較大的人,體重降低更為明顯。早餐吃好、晚餐吃少,是具有科學結論支撐的生活經驗。

機體的生理學反擊,會導緻減肥失敗,提前吃晚飯,有助破局

間歇性進食,限制進食時間,實際上,是對于新陳代謝節律的有效調節,可以加速能量消耗、調節食欲、改善胰島素敏感性。研究發現,齧齒類動物和人類,保持與晝夜節律不同步的飲食習慣,比如,夜間進食,會導緻體重增加和新陳代謝功能障礙,飲食習慣與晝夜節律同步,則有助于減輕體重。學者們認為,胰島素敏感性,以及由進食而引起的能量消耗增加的食物熱效應,通常在早晨或中午達到高峰。晚飯吃得較晚,吃得過多,會影響新陳代謝過程,降低食物熱效應,産生飽腹感的激素水準較低,進而導緻更多熱量的攝入,破壞減肥計劃的執行。減肥失敗的朋友,認真檢讨一下自己的飲食習慣,從今天開始,依據科學研究的結論,安排吃飯時間吧。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